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松:遏制互聯網廣告「野蠻生長」

李松:遏制互聯網廣告「野蠻生長」

文/李松

國家工商總局近日發出關於開展互聯網廣告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以社會影響大、覆蓋面廣的門戶網站、搜索引擎、電子商務平台、移動客戶端和新媒體賬戶等互聯網媒介為重點,集中整治社會影響惡劣、公眾反映強烈、危害人民群眾人身財產安全的五類虛假違法互聯網廣告。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經濟異軍突起,互聯網廣告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相對傳統的電視、報紙、雜誌等媒體廣告而言,互聯網廣告具有快速、便捷、輻射面廣等優點,特別是一些用戶多、粉絲多的電子商務平台、客戶端、公眾號等,其發布廣告途徑簡單、成本低、回報高,更是深受廣告商的青睞。

根據CTR媒介智訊統計,2017年上半年,中國傳統廣告市場收入同比下降4.1%,互聯網廣告收入則同比增長14.5%。

然而,在互聯網廣告迅猛發展的同時,虛假宣傳、低俗色情、血腥暴力、強制推送等違法行為也飽受詬病,廣告投訴舉報居高不下。據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1~9月,全國共查處虛假違法廣告案件1.87萬件,其中互聯網廣告虛假違法案件8848件,這在所有媒介廣告案件中佔比最大。2017年前三季度涉及廣告問題的投訴達到14.9萬件,同比增長了102.8%。

由於互聯網廣告具有變化快、隱蔽性強等特點,加上監管部門在監管界限、執法手段、技術支撐等方面相對比較滯後,以及各地查辦互聯網廣告案件的執法尺度存在差異,監管工作面臨嚴峻挑戰。

遏制互聯網廣告「野蠻生長」,要以此次專項整治為起點,建立長效監管機制。一方面,加強引導工作,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和行業組織的引導作用,提升行業自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讓廣告活動主體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做到商業信息傳播與傳播正能量的統一。

另一方面,加大技術開發力度,提升互聯網廣告管理水平。監管部門加大技術開發力度和廣告信息識別水平,在技術上堵住違法廣告的傳播和網路滲透。

此外,建立相關部門間的協作監管機制,共享互聯網廣告監測、抽查信息,有效整合監管資源,形成監管合力。當然,在大數據時代,廣告信息迎來了爆炸性的增長,僅僅靠管理部門和行業自律來杜絕不良廣告並不現實,還宜發揮網民的力量,與執法部門和廣告從業者互為補充,堵塞漏洞,才能讓不良廣告無所遁形。

(原載於《瞭望》新聞周刊2018年第9期 2月26日出版)

作者簡介

李松,雲南蒙自人, 2001年進入新華社工作,先後為內參編輯、新華網北京頻道總監,現為《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尤以調查性深度報道見長。

在《瞭望》《半月談》《人民日報》《環球》等刊物發表作品數百篇,多數被《文摘報》《作家文摘》《報刊文摘》《中國剪報》《聯合早報》《國際時報》等海內外報刊轉載,多篇入選中央黨校培訓教材。其作品多次獲「新華社優秀新聞作品獎」,多篇產生過重大社會影響。其中,2005年7月25日刊發於《瞭望》新聞周刊的《駐京辦:地方「第二行政中心」?》一文,首次詳細披露了「駐京辦」內幕,多位中央領導作出了批示,從此引發中國社會對「駐京辦」問題持續多年的高度關注。

作為一名調查型記者,李松長期執著於社會公共利益與民生研究,其報道將感性與理性有機融合,往往抓住重大社會熱點、焦點、難點問題,典型而深刻。至今已出版多部著作,其中不少成為暢銷書。

現居北京。

主要出版著作

《牛欄關不住貓》(2017年 新華出版社)

《從政底線》(2017年 新華出版社)

《不能丟掉的優良傳統》(2016年 新華出版社)

《要為人民用好權》(2015年 新華出版社)

《有權不可任性》(2015年 新華出版社)

《底層民意》(2014年 新華出版社)

《一個人在路上》(2013年 華夏出版)

《誠信:中國社會的第一項修鍊》(2013年 新華出版社)

《中國一定能》(2013年 新華出版社)

《中國社會病》(2013年 華夏出版社)

《李松的詩》(2012年 中國文聯出版社)

《中國社會誠信危機調查》(2011年 中國商業出版社)

《中國隱性權力調查》(2011年 華夏出版社)

《傾聽或訴說》(1999年 北京燕山出版社)

《夜痕》(1996年 中國華僑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翔的荊棘鳥 的精彩文章:

TAG:飛翔的荊棘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