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沒有情感,何來戀愛?

沒有情感,何來戀愛?

作者|Lina

配圖|Martina Matencio

前段時間收到這樣的傾訴:

Lina,我最近結束了半年的戀愛,他是因為前妻出軌離的婚。

我們相處半年都沒有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過程中沒有發生衝突,但進入不了對方的世界。我們都覺得對方是好人,但唯獨沒有愛的感覺。

從你的那篇連載 《一個已婚男人與三個女人的故事》 文字里找到問題,那就是:我們都缺愛,都希望對方給到自己愛,都在等待。

不過我到現在都沒弄明白我們是否三觀不同還是性格不一樣,他在的行業,我不太了解,他很忙,所以很少見面,見面時我倆很少有共同話題。朋友都說我們是在用腦相處,都覺得對方是好人,但談戀愛缺乏愛。

相處中我從不主動,我覺得自己沒有在他心裡,我從小被家人說丑,不自信,所以想先看看他的反應再決定自己的要否投入激情。他想慢慢培養感情,後來發現培養不出來,所以......

現在我在想要不要先不工作一段時間,比如半年,先關注一下自己,讓自己成長,但又很擔心不工作沒有錢用,同時又覺得是時間照顧一下父母,所以在糾結。

註:我前段時間寫了一已婚男人與三個女人的連載故事,旨在用敘述故事的方法,讓在情感關係中糾結的讀者看到自己,缺愛的人如果自己不想成長,只希望通過他人來填補愛的話,那將會是一個無休止的追逐,同時造成很多傷害。並在故事當中,安排進大家不太了解又很好奇的心理諮詢室個案諮詢的過程。

淇:

謝謝你的信任與我分享你的故事,並同意我將故事寫進文里。

首先,缺愛在當下是件很普遍的事:我們的父母缺愛,因為他們的父母缺愛,因此我們也缺愛,所以我們期望通過尋找伴侶的方式,將我們的缺愛的空空的罐子填滿,但哪不知對方也正抱著個空空的罐子在等我們給愛。

於是原本應該是建立起的情感關係,變成了關係,卻沒有情感。

想要建立愛的關係的前提,是要有愛可以給到對方,而有愛的前提,是首先自己可以愛自己,並覺得自己可以值得被他人愛。

這個邏輯,簡單得就好像家裡來了客人,如果你打算倒水給他,首先家裡要有水才可以給他倒水,同時也相信自己下次去他家時,也有底氣讓他給自己倒水。

但現在的問題是,兩個人家裡都沒有水,而且內心深處,都不覺得自己值得讓對方倒水。

所以你的思路是對的,先儲備水,也就是先自我成長,培養自我價值感,攢愛,才能夠真正去戀愛,否則兩個人的相處,就是乾涸的沒有太多內容的相互試探和索取,毫無前景。

當然幸運的情形是,雖然自己確實缺愛,但遇到了一位早年成長很健康,有足夠愛的能力的對方,可以對自己長期無條件的抱持,這樣的話,自己的罐子,會慢慢被他填滿起來。他就好像替代了小時的父母,幫助自己慢慢成長。但你描述的相處狀況,顯然不是這樣。

與異性相處,有不同類型的關係,很多看似親密關係的關係,我更願意叫他們相親或處對象,而不是戀愛,因為兩者的最大區別是:前者是為了建立關係本身或為了結婚目的而實施的行為,也就是你提到的「培養感情」,而後者是因為有了情感而產生的結果。

兩者沒有孰是孰非。為了結婚繁衍而結識異性並相處,只要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要什麼,就沒問題,只是婚姻過程中出現挑戰的幾率會比較多。

還有,既然開始是以結婚繁衍為目的相處,心底卻又竊竊期望某時某刻,會有戀愛感覺的突現,這樣前後不一致的期待,大抵會讓人失望。兩個都是好人的人,並不能保證相處久了就會愛上對方。

戀愛的三要素是:激情、親密、承諾。

如果我們才相遇時,以致相處了一段時間之後,都沒有激情的參與,也就是都沒有想念對方和肉體上佔有對方的想法,那激情是缺席的。

我個人的判斷是:當我遇到他時,看著他講話的嘴唇,有沒有想吻的感覺?看著他的身體坐在我對面,又沒有想要親近的感覺?如果都沒有,那我與這個人,是沒有化學反應 (chemistry)的。

激情,大抵是指性和身體方面的吸引。是自然、原始存在的對對方的需要,是培養不來的。

而親密,同時意味著思想與身體方面的親近。 價值觀與思想層面沒有共通之處的相處,只能是表層形式上的相處,倆人在精神層面,並沒有真正建立聯結。單純的身體親近,關係的牢固性是薄弱的,因為它的可替代性,很大。除了小三可以,小四可以,小五也都可以很容易地來替代。

這就是為什麼品質不高的情感關係和婚姻關係,相對比較容易出現出軌和外遇。也就是我之前提到的「挑戰幾率大」。

承諾,指的是儀式感的認可,對未來的共同打算,比如與父母見面,結婚等等。

基於以上原因,我個人很難相信 「戀愛是可以慢慢培養出來的」,因為激情與思想層面的親近,不會因為見面的頻繁和努力就可以實現。我想最終通過時間積累培養出來的,更傾向於是依戀,也就是身體層面的親近與關係形式上的承諾,跟愛情無關。

至於你糾結的半年不工作與否,那只是個形式問題,工作或不工作都可以做自我成長。如果決定不工作半年,可以做個預算,存款 = 半年生活開支預算 + 預計參加成長課程費用+不可預計費用就好。

在照顧父母之前,先照顧好自己,否則所謂的照顧,也只能是形式表層上的存在,質量不高。

- END -

作者:Lina W. Nielsen

丹麥華人/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心理節目嘉賓/職業經理人,曾就職於可口可樂與諾基亞網路等跨國公司。 現專註於心理諮詢及寫作,主要領域為情感,情緒處理,跨國文化適應,自我發展,在華外國人的英文心理諮詢以及在國外的華人心理諮詢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