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肖風:自組織的區塊鏈未來世界,還需要公司制度和產權保護嗎?

肖風:自組織的區塊鏈未來世界,還需要公司制度和產權保護嗎?

肖風:自組織的區塊鏈未來世界,還需要公司制度和產權保護嗎?

雷鋒網報道,在2月28日晚進行的金融科技海上夜話中,中國萬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執行董事肖風博士帶來了題為「區塊鏈與加密經濟」演講。

他認為,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區塊鏈,那就是信任的機器。「人和人之間最核心的經濟關係就是交易,在沒有區塊鏈之前,保證一筆真實可靠的交易完成需要中介。但是區塊鏈可以讓交易活動無需中介。相當於一台機器人取代了信任中介的作用,這就是區塊鏈的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由於區塊鏈去掉了中介,所以不同於以往由中心化機構來建立的激勵機制。

肖風還提到一個辭彙「自組織」,就是沒有一個中心化的控制機構,甚至沒有一家公司。過去幾十年中,有七八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在研究市場和政府之外的第三方力量——「自組織」。2009年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畢生都在研究市場和政府之外的第三股經濟治理的力量,所謂的自主組織和自主治理。

「所以區塊鏈的去中心、去信任機制並不是一個晚上突然冒出來的,幾十年以來有很多的經濟學家都在研究自組織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而且有很多的案例,也有很多的理論推導證明,在某種情況下,自組織比企業或者比政府更具有效率,能夠更好地創造社會福利,這是有一系列經濟學的研究、論文、社會調查來證明的。」肖風表示。

而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發揮自組織在經濟活動中的治理效率,能夠更好地發展自組織帶來的對社會福利的貢獻。

在區塊鏈之前,自組織在哪些場合能發揮更好的效果?肖風表示,答案就是跨主權、跨經濟主體,全球性的公共經濟事務,比如說全球氣候變暖、水污染、反恐。

以下是演講正文,雷鋒網進行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大家可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工智慧是生產力,區塊鏈是生產關係」。我的題目是「區塊鏈與加密經濟學」,主要想從區塊鏈如何改變生產關係,怎麼重組生產關係的角度來介紹區塊鏈,探尋它對於商業、社會發展具備怎樣的價值和作用。

區塊鏈的三大層次

第一節用比較通俗的方式解釋。我把區塊鏈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是區塊鏈的最底層,實際上是分散式網路,區塊鏈是架構在分散式網路技術之上的一個應用。分散式網路技術是有幾十年的歷史了,最早的所謂的P2P網路,到後來的CDM,到現在的邊緣計算,物聯網3.0時代要進入到邊緣計算時代,區塊鏈是建立在分散式網路基礎上。分散式網路對於區塊鏈來講,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解決了點對點通訊的問題。

在分散式網路基礎上加上一層密碼學帳本體系,這個分散式網路就變成了分散式帳本。密碼學的帳本體系和現在所碰到的金融帳本體系非常不同的。

最大的一個不同,銀行的賬戶體系只能記錄資金,但是密碼學的賬戶體系能記錄的東西很多,不僅可以記資金的狀況,可以記信息,甚至可以記跟身份有關係的所有數據。

更重要的一個區別在於密碼學帳本體系,它的開戶和金融賬戶體系開戶完全不同的。

  • 如果要開立一個金融賬戶體系,一定要做KYC,銀行一定要辨別你是好人還是壞人,信用等級是多少,能夠最大限度的提供多少金融服務,所以它需要很高的成本。

  • 而密碼學賬戶體系沒有KYC的過程,任何一個人不需要藉助第三方,就可以在比特幣的區塊鏈上開無數個賬戶,沒有人來辨別好人壞人。

但不管是銀行帳戶體系還是區塊鏈上的密碼學賬戶體系,但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基於這個賬戶完成交易。銀行需要有一整套的人員、模型、機構、過程來辨別金融服務的請求是不是應該得到允許。區塊鏈有的是一套數學演算法,建立了一套網路上的規則。這樣兩套賬戶體系,成本高低非常明顯。運行一套數學演算法,邊際成本不會增加,但是如果銀行來辨別一個人的金融服務的請求,邊際成本一定是增加的。

在分散式帳本階段,區塊鏈底層有大量的密碼學的演算法。比如,區塊鏈的賬戶是用非對稱加密演算法開立的,開賬戶也沒有成本,也沒有人做KYC。我們要在區塊鏈上同步所有的數據,確保這個數據不會被篡改,因此有哈希函數保持隱私。

加了兩個東西就到了區塊鏈的第三個層次,即公有區塊鏈。那是什麼增加了什麼?

第一個發行數字貨幣的貨幣體系。這個數字貨幣的貨幣體系和現在的貨幣體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東西。最大的區別在哪裡呢?現有的貨幣即使完全電子化了,也只是存儲了一串數字。數字貨幣不是數字,是計算機程序。比特幣不是數字,是一段代碼,是一段計算機程序,它不是簡單的從紙幣變成了電子,發生了物理形態的變化,而是根本性質發生了變化。所以我們可以賦予它智能合約,在這個代碼裡面寫進很多計算機約定,比如說這筆錢可以付給誰,這個錢什麼時候可以付,最後由計算機系統自動執行這筆錢的交易、匯兌、交換,不再需要依靠人,這是數字貨幣和我們現有貨幣體系最大的一個不同。

在公有區塊鏈上,為什麼一定要發行數字貨幣?不發行不行?

不發可以,不發就是分散式賬本,在分散式帳本裡面沒有數字貨幣。在公有區塊鏈上,不可能沒有數字貨幣。因為公有區塊鏈是一個完全去中心去中介一個自組織。自組織誰來激勵?沒有激勵誰來給他幹活?所以數字貨幣是一個激勵機制,是一個沒有中心化的機構來建立的激勵機制。

另外一個自組織在沒有像公司那樣的股東會、董事會管理層,甚至比特幣區塊鏈沒有員工,沒有經營場地,沒有收入,可是這個比特幣區塊鏈成功的有效的運行了九年時間。九年時間沒有股東會、沒有董事會,沒有員工,沒有經營場地,沒有資產負債表,它靠什麼運行的?誰來決定這個網路怎麼運行?依靠一套共識演算法,依靠一套數學演算法來進行管理和治理。

所以基於博弈論的共識演算法和基於數字貨幣的激勵機制,這個治理機制和激勵機制加在分散式帳本上,就是公有區塊鏈。

區塊鏈無非就是這麼三個層次,對我們現有的商業體系來說,是不大可能直接用到公有區塊鏈來改造我們現有系統的,因為我們不可能是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機構,我們也不可能接受說一個系統自動發行一個不是由央行發行的貨幣。一般來說,現有的商業機構一般用的都是分散式帳本,分散式帳本是不帶數字貨幣的,因此我們銀行用它做供應鏈金融也好,做貿易金融也好,或者企業用到區塊鏈做溯源也好,基本上用的是分散式帳本,不是區塊鏈。這裡面沒有好壞之分,跟現有的法律體系,跟現有的商業體系、金融體系能夠結的是分散式帳本技術,不是公有區塊鏈技術。

反過頭來也可以說,公有區塊鏈技術一定會長在顛覆性的商業場景裡面,不大可能對接到我們現有的體系,因為它衝突太大。至少在未來的一兩年之內,看不到它們對接的可能性,但分散式帳本是完全可能對接的。

演算法博弈論是區塊鏈的數學基礎

區塊鏈有很深厚的理論基礎,經濟學家在過去幾十年一直在研究政府和市場之外的第三股經濟治理力量。除了這個之外,在數學上的基礎更多的是基於演算法博弈論,演算法博弈論是區塊鏈的數學基礎。

為什麼博弈論會成為區塊鏈的數學基礎?博弈論有個著名的囚徒困境,是一個最典型的百分之百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但區塊鏈是基於一個分散式網路技術,分散式網路技術的學術名稱叫做點對點對等網路。在分散式網路上,任何一個網路上的節點它獲得信息的權利是對等的。在一個信息完全對等,完全公開透明,數據不可篡改的可信環境裡面,博弈論往往就能達到最優。因此在區塊鏈的底層演算法博弈論成為它建立自己的一個自組織激勵機制的一個最底層的數學基礎。數學是最容易在全球達成共識的,1+1等於2,全世界70億人在1秒鐘之內達成共識。所以區塊鏈為什麼能夠做到博弈出一個好的結果?因為它用的是數學,比特幣區塊鏈一套數學模型,每10分鐘會發出幾個比特幣,所有人都信了比特幣區塊鏈在這套數學模型下,發行量就這麼多,而且誰為區塊鏈工作了,誰就能得到比特幣。因此不需要HR部門,也不需要業績管理部門做評估,獎金是一套演算法來決定的,這10分鐘之內你做了工作,這10之內發出來的比特幣就給你了,下10分鐘你沒有搶到記帳權,那下10分鐘你就沒有權利得到下10分鐘的比特幣。


我們如果從這樣三個層次去看區塊鏈,很多在做區塊鏈項目,只是落在這三個層次的某一個層次上,只是用了分散式網路技術,或者分散式帳本,並不是使用了公有區塊鏈。

從機制和技術兩個角度看區塊鏈1.0、2.0、3.0

第二個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介紹一下區塊鏈。技術發展趨勢,技術發展進程的角度談區塊鏈,現在行業裡頭分成區塊鏈1.0、區塊鏈2.0、區塊鏈3.0。

所謂區塊鏈1.0,最典型的代表就是2009年1月份上線的比特幣區塊鏈。區塊鏈1.0的最主要的,最核心的貢獻就是建立了一套密碼學的帳本,提供了一套新的記帳方法,和我們以前所熟悉的複式記帳法不一樣。但它有一個缺欠,比特幣區塊鏈,它所有的規則是事先寫好的,沒有人可以在比特幣區塊鏈上修改任何的規則,你只能用它的東西,你不能在它的基礎上再去發展,說我寫一些新的代碼,是不是能夠用比特幣區塊鏈干一些別的東西?對不起,不允許的,不支持別的開發,這是區塊鏈1.0。

到2015年的7月份,有一個新的公有區塊鏈,叫以太坊,正式上線。以太坊區塊鏈和1.0區塊鏈比較起來,最大的不同,就是別人可以在以太坊區塊鏈的基礎上做其它的應用開發。同時以太坊區塊鏈有一個非常偉大的計劃,它希望把以太坊區塊鏈建成世界計算機,建立一個全球性的大規模的協作網路,所有人都在以太坊區塊鏈上做計算、運用,這個計划到目前為止還是在進行中,沒有能夠完成。

同時因為它允許別人在以太坊區塊鏈上做一些其它的應用開發,因此它提出了一個叫做智能合約,支持大家在上面編智能合約。智能合約不是合同,智能合約就是一套保證你的合同能夠在不藉助於第三方的情況下得到執行的計算機程序。智能合約不是合同,是一個計算機程序,這個計算機程序能夠保證你們倆合同簽完之後,誰都不能反悔,只要條件達成,這個系統會自動的掃描大家商量好的一個網站,來判定誰贏誰輸,自動觸發支付的條款,這是區塊鏈的2.0。

2.0仍然有它的缺陷,它能夠支持一部分的應用開發,但是它在性能等很多方面仍然有缺陷,它不能支持大規模的商業應用開發,比如說交易的速度,比特幣的交易速度只有每秒7筆,以太坊絕對不超過20筆。支付寶在雙十一的時候,去年的時候已經突破了每秒26.5萬筆,在區塊鏈2.0的任何基礎上,都不可能支持。支付寶為什麼能夠支持每秒26萬筆?因為它一個人決定成交不成交。可是在區塊鏈上面,需要很多人確認這筆交易,大家都同意,這筆交易才能最後被確認,所以速度不可能那麼快。

因為性能上不能支持大規模的商業應用,區塊鏈技術往前發展,2018年開始進入到區塊鏈3.0的階段。3.0沒有其它技術上大的突破,3.0重要要解決的就是大規模商業應用,在技術上,在性能上要能夠支持大規模的商業應用。

到目前為止,真正的區塊鏈3.0的系統還沒有哪個真正上線了。我們也相信2018年,這些系統上線測試優化調整之後,大規模的商業應用,至少支持每秒1萬筆或者每秒10萬筆的系統開始有了。大多數的網路並不需要每秒10萬筆,到技術成熟了,大規模的商業應用就可能出現了。

有人說區塊鏈是90年代的互聯網,這個話對,確實區塊鏈技術還屬於早期。但是如果用老經驗,用互聯網的經驗說,這只是1995年的互聯網,因此我們還可以等20年,等這個互聯網成熟,那就錯了。


因為區塊鏈不依賴於摩爾定律,不依賴於硬體技術的改進,所以它的發展速度一定會比互聯網更快。所以,有人說幣圈一日人間十年,確實因為它不受摩爾定律的制約,所以它的速度會比互聯網更快一些,應該說快好幾倍。

從商業角度分析區塊鏈的價值

第三部分,從商業、經濟的角度來介紹區塊鏈跟現在的經濟有什麼關係,以及價值。

在加密經濟學之前,有互聯網經濟學,有網路經濟學,有虛擬經濟學。網路經濟學的鼻祖,可以看成是凱文凱利和Google的首席經濟學家范利安,他講了互聯網所帶來的很多對經濟學規則的衝擊和重構。比如說互聯網的網路效應,「網路效應」這個詞簡單的四個字,但它對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經濟規則帶來巨大衝擊。在數字經濟裡面,網路效應首先第一個解決的是所謂「公地悲劇」的經濟學難題。

公地悲劇」非常著名的經濟學問題,一塊公用的地方有無限的人用,就變成了沙漠。但是在互聯網上有一個詞叫「公地喜劇」,因為越來越多的人用這個網路,這個網路會越值錢,它不再是悲劇,是喜劇。

如此,又引出了另外一個經濟學的課題,這個網路依據網路效應所帶來的價值是誰創造的?是擁有這個網路的公司創造的呢?還是我們這些帶著手機加入這個網路的用戶創造的?網路效應,大部分的價值是我們用戶自己創造的,跟這個公司關係不大。

既然這個價值是我們這些用戶自己創造的,那麼為什麼不把我們創造的價值還給我們?區塊鏈就是回答這個問題的。比特幣區塊鏈由中本村創造,2011年,這個創始人消失了,這個網路所有的價值由加入網路的所有使用者享受,而不是某一個股東,它沒有股東,也不是由董事會的董事,也不是由管理層,也不是由員工來攜手這個網路價值。


有人說區塊鏈經濟才是真正的共享經濟。因為它沒有股東跟你分利潤,任何一個人加入這個網路,就可以得到應該得到的那份價值,均分給所有的使用者,那才是真正的共享經濟。

所謂的加密經濟學可能會對基於工業經濟的很多經濟規則進行重構。在工業社會,要讓生產到達最高效率,需要流水線、大規模的生產、公司這種組織形式,不然經濟不可能達到一個最好的效率。可是在區塊鏈的世界裡面,在區塊鏈的經濟體裡面,這些統統都不需要了,這就是加密經濟學正在研究的問題。

加密經濟學並不是一個成熟的理論體系,但它確確實實因為區塊鏈,因為數字經濟,因為互聯網帶來了很多新的問題,不僅僅在拷問著實業界,也在拷問著理論界、經濟學界。

「幣」的四個層次

當我們在談到公有區塊鏈的時候,我們說「幣」。這些「幣」,從貨幣體系或者金融體系裡面來,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

我把它分成四個層次,Currency、Money、Coin、Token。

Currency是央行的貨幣,社會流動性、利率、匯率。Money更多是金融機構眼睛裡面的貨幣。Coin原來是英文裡面是零錢,自從有了比特幣之後,它是數字貨幣的一個稱呼。但並不是所有的數字貨幣都叫Coin,從去年以來最風靡的所謂ICO,他們發行的不是Coin,是某種憑證。

從Currency到Token貨幣的屬性逐漸在減弱,資產的屬性在加強。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Token或者Coin價格會大幅度的波動,因為資產價格的波動性肯定是大於貨幣價格的波動性。

Coin與Token的區分

數字貨幣可以分成兩類,一類叫Coin,一類叫Token。Coin是通用區塊鏈上的貨幣。首先,它是預埋在系統裡面,為系統工作的激勵機制。第二,Coin成為區塊鏈上面記帳的符號,Coin也成為了一種通用的貨幣,所有的ICO都是以自己發行的Token去換比特幣或者去換以太幣。沒有使用場景,匿名,發行的方法也不同,在某種程度下,也被當做支付工具,比如說日本,認可了比特幣。但是Token,絕對不是支付工具,但Token跟應用場景必須結合,Token是有使用功能的,沒有使用功能就不是Token或者說就是一種詐騙。

事實上,自古以來Token就存在,Token在經濟學上是有經濟價值的。最早可以從賭場追溯,賭場籌碼就是Token,遊樂場硬幣也是Token。賭場和兒童遊樂場的Token有幾大經濟意義:第一方便結算。第二,在西方有一個簡化稅收的作用,只在買Token的時候發生稅收,其餘跟稅沒有關係了,這是經濟意義。

再往上走一級的網路遊戲,網路遊戲天生要帶Token,網路遊戲的Token是賭場、遊樂場的Token升級版。除了也有簡化稅收、方便結算的作用之外,還有經濟激勵的作用,打遊戲可以獲得金幣,金幣可以在裡面買東西,東西可能會升值。

再到區塊鏈世界上的Token,它的功能、性能得到進一步的升級。除了有經濟激勵,還有籌資、用戶導流、市場推廣、交易媒介,還有生態建設的作用。

但Token在中國被用得非常不好。世界上有兩種ICO,一種叫中國ICO,造假太多。ICO最大的問題在哪裡呢?第一,公開發行,公開發行在全球都是有很嚴格的要求和標準的。IPO能夠公開發行,這個企業至少有三年以上的經營歷史,並且它盈利,才能允許IPO。而寫完技術白皮書就直接去公募,這無論如何都是不能接受。所以通過公募,讓不具備專業知識的人上來買Token,這是必須改變的。

第二點,主鏈還沒上線,但是代幣已經出現在交易所了。美國證券會曾經警告過美國的ICO項目,有些項目可能真是功能性的代幣,不是證券類的代幣,但是區塊鏈的主鏈還沒有上線,但幣已經在別的交易所交易了,那麼請解釋下,別人在交易所買了的幣到哪裡去用呢?鏈還要一年以後才能上線,幣沒有地方用,因此可能會被認為買賣的是證券。這是美國證券會在兩年以前警告過的,既使幣可能有使用價值,但是交易行為仍然觸犯《證券法》。

Token的三種分類

Token還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就是證券類Token。在美國證券會有一個很清晰的認定標準,所謂豪威測試四原則:第一條投資的資金,不是以比特幣或者以太幣去換的。第二,投資時有獲得利潤的預期,或者別人告訴你可以有分紅。因為所有的ICO都是非盈利機構發行的,所以它不可能有收入,更加不可能有盈利,任何有盈利,還是分紅的ICO統統都是騙子。第三,建立了共同事業。上市公司就是建立了共同的事業,但ICO不是這樣的,你持有這個幣並不等於擁有這個網路,ICO的基金會也不擁有這個網路,所以這不是你的事業,你買來的只是一個使用價值的東西。第四條,你的收益是基於他人的經營管理的努力,就是說還有職業經理人在幫你打理這個事情,你的收益是他們的努力得到的,那麼是證券。因為比特幣區塊鏈沒有員工,沒有董事會,沒有管理層。如果是一家公司發憑證給別人,那就是證券。

第二類是功能類的,它只有使用價值,而且使用價值不能分離。使用價值裡面很重要的一點,使用系統幣會變少,每次需要付一點點費用。這個費用去哪裡了呢?如果是一家公司,這個費用被這家公司收了,變成營業收入。如果它不是一家公司,沒有收入,幣就是燒掉了,就像車一樣的,費用不是變成了這個系統的營業收入,更加不可能變成盈利,而是到空氣裡面去了。所以它是一個非盈利機構,投資者獲益就是幣價作為一個資產類別,它會上漲或者下跌。

還有一類叫單位信託類,也有人發行自己的Token湊集比特幣或者以太幣,去換別人的Token,Token上市交易,漲了能有收益,類似於像募集基金單位。

加密經濟學與現代經濟制度基礎

最後,想跟大家講的是,加密經濟學在討論什麼問題?

首先,整個區塊鏈經濟組織的運行靠的是數學演算法,點對點的交易靠的也是數學演算法,邊際成本趨於零,那我們還需要「公司」這種組織制度嗎?

「公司」之所以被發明出來,是因為市場交易成本太高,所以我們有必要把某一部分市場功能內化為企業內部的流程降低成本。之所以企業能夠存在,就是因為你內化以後的某些功能的成本會低於市場,所以企業有存在的必要。當邊際成本變成零的時候,就不需要公司了。

第二個問題來了,如果不需要公司,產權保護還有價值嗎?

我們之所以要保護產權,是因為依賴於商業機構。我們不需要「公司」這個制度之後,我們就不需要去保護公司的產權,所以你會看到公有區塊鏈來好,ICO也好,不採用「公司」。因為既然成本為零,就不應該採用「公司」,所以所有的ICO項目,包括所有公有區塊鏈的項目,統統都是非盈利組織,所有的知識產權都是開源的。在區塊鏈上面創業,技術的門檻趨於零,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中國出現亂象的原因。

如果公司制度和產權理論都可以重新考慮,那麼現代經濟制度的兩個基礎的東西就要重新考慮了。在區塊鏈上,要重新審視它,很多東西都要受到衝擊,都要被改寫。

這些東西被改寫,最後會出現一個什麼狀況呢?我把它命名為分散式商業。比特幣區塊鏈就是分散式商業的一個非常偉大的實驗。所有的產權是開源的,所有的組織機構是非盈利的,沒有股東,沒有董事會,沒有管理層,什麼都沒有,是一個「八無」公司,但是它運行了九年時間,每秒鐘都在發生著交易、匯兌、支付,沒有出現過壞賬,系統沒有出現過當機。任何中心化的系統,既使是金融機構的系統,每年一定會出現系統當機。

所以分散式商業,不是取代現有的公司,也不是取代政府對市場的管制,在市場失靈的時候,政府的管制是必須的,只是說在這兩者之外,會多一個東西——自組織分散式商業。而近年來突然變成一個顯學,因為經濟越來越數字化,在數字世界裡面,很多東西原來的規則,原來的機制,原來的理論不夠了。

所以未來,所謂的市場機制、政府管制和自組織治理這三者會相得益彰,它不是革命,也不顛覆,也不是誰取代誰。政府還是政府,在這兩者失靈的時候,政府的管制有獨到的價值。同時,企業也有企業的價值。但是在數字世界裡面,可能有一套新規則來治理越來越數字化的經濟,也就是分散式商業,是自組織。

更多區塊鏈報道,請關注雷鋒網公眾號AI金融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跌破8000美元!BTC 過去24小時內暴跌16%
越疆科技嘟寶特 (DOBOT) ——人工智慧與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