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開封考古舊事:揭示北宋東京城遺址「城套城,城摞城」奇特景觀

開封考古舊事:揭示北宋東京城遺址「城套城,城摞城」奇特景觀

北宋東京城是中國古代的著名都城之一。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定都開封。經過北宋九帝168年的營建,使東京城不僅成為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一度成為「人口上百萬,富麗甲天下」的國際大都會。然而,由於歷代兵燹和黃河水患,使這座都城遭到了極大破壞,漫漫黃沙將其深深淤沒於地下數米之深,北宋東京城由此成了「千古之謎」,人們只能通過古代史籍的描述來追憶它昔日的輝煌。

1981年5月,開封市龍亭公園為籌建一處新的旅遊景點,擬在潘湖(龍亭東湖)中部堆砌一座假山。當湖水抽干後,推土機在清理北中部湖底淤泥時,意外地發現淤泥下有大片古代建築遺迹。由於該區域一直被史學界懷疑為北宋皇宮遺址範圍,一直密切注視工程進展的開封市博物館立即通知工地停工,並及時上報河南省文物局。

開封考古舊事:揭示北宋東京城遺址「城套城,城摞城」奇特景觀

北宋東京城遺址——大慶殿遺址

國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對此高度重視,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庄敏專程來開封察看,並落實發掘經費,著名都城考古專家馬得志等一批專家也雲集開封。同年秋,受國家文物局委託,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開封市博物館聯合組成了開封宋城考古隊。

考古勘探工作從外城揭開序幕。外城,又稱新城、羅城,是北宋東京城的第一道城垣。據《宋史·地理志》和《東京夢華錄》等文獻記載:外城周長「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至宋神宗熙寧年間擴展至「周回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

開封考古舊事:揭示北宋東京城遺址「城套城,城摞城」奇特景觀

北宋汴京城復原圖

宋時的外城「其高際天,堅壯雄偉」,但靖康年間的兵燹,使外城遭到了極大破壞,城門樓櫓皆被焚燒。到了明代,外城已「僅余基址,備防河患」。明末崇禎十五年(1642年)和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兩次大的黃河水患,則使外城深深淤沒於地下數米之深。

外城遺址的測探工作首先從西牆開始。在此之前,開封市已進行了大量的考古調查,得知開封西郊鄉的一些村名與外城有關,同時一些地段殘垣埋藏較淺。

根據史料記載,東京城東南有一汴河東水門,即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所繪的那座城門,因為汴水經此流至揚州,故該門俗稱「楊州門」。工作人員在考古調查時,發現在開封城的東南方有一楊正門村,據傳該村的名稱是由宋時的楊州門演變而來。聽村裡老人講,民國初年,在村西不遠處仍有「土城」露在地面少許,但具體方位已記不清楚了。有了這一線索,工作人員到村西不遠處的一座大院內進行區域普探,在其下1.5-3米處發現了城牆夯土。宋外城的東南角就這樣發現了。

原來,正是因為外城城牆夯土特別堅硬,而其兩側的土質較為鬆軟,地基的沉降不一,就造成了城牆上地面建築的裂縫。全長近七公里的外城南牆的準確位置被很快測定和探明出來。同時,東牆的大部分殘垣也依據該方法基本探明。在勘探過程中,在南牆和東牆又相繼發現了北宋東京城的正南門——南薰門和戴樓門、蔡河水門、汴河東水門和新曹門等諸多重要門址。

開封考古舊事:揭示北宋東京城遺址「城套城,城摞城」奇特景觀

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裂縫現象不僅為尋找宋外城城牆提供了蹤跡,而且也促進了坐落在宋城遺址上的開封城區的地下文物保護,使迅速發展的城市建設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從而為古都的城市規劃提供了依據。由於開封城市建設遠遠超出了舊城區,人們又不了解地面下的宋城遺址埋藏,而工程前的地質勘探由於探孔間距較寬,很難發現地下城牆埋藏位置,所以許多建築物如廠房、學校、部隊營房、影劇院等往往建成後沒幾年就開始出現裂縫,裂縫有的寬達幾厘米,造成部分樓房變成危房或者報廢,甚至在有些居民住宅區高不及兩米的圍牆也出現了裂縫。

裂縫現象不僅存在於宋外城遺址範圍內,而且在開封舊城區的宋內城、皇城等遺址範圍內也有類似發現。曾有這樣一件事:80年代初,為迎接第六屆全國青運會的召開,上級撥款在舊城區北部修建了一座大型游泳池。誰知游泳池建成後不久,池底就開始漏水,滿滿一池水沒幾天就漏完了。開封市體委就委託考古單位進行勘探,原來,宋內城北牆遺址正好穿過游泳池中部。有了這一教訓,市政府原準備在其西側投資數百萬元建造的開封體育館,因在擬建區域地基下探出了城牆遺迹後,就將原基址北移數十米,以避開宋城遺址。經查,開封市有這種裂縫現象的大型建築多達上百處,這就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專門下文規定,以後任何大中型建築物在施工前必須經過文物勘探。該項規定的下達,為開封地下的宋城等重要遺址的保護奠定了重要基礎,而且也大大增強了古城領導人和市民的文物保護意識。

不久,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庄敏來汴觀察文物工作,得知這一重要發現後,連聲稱讚道:「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這種情況在全國還不多見。」

宋外城遺址的考古勘探發掘工作基本結束以後,開始難度最大的宋內城遺址考古發掘。宋內城和外城、皇城遺址相比,勘探難度最大。因為根據文獻記載,內城遺址地處人口稠密的開封舊城區,鱗次櫛比的建築和縱橫交錯的街道使考古工作很難開展。

開封考古舊事:揭示北宋東京城遺址「城套城,城摞城」奇特景觀

清明上河圖局部

更重要的是,該區域還有著難以逾越的三大困難:一是淤沙堆積厚。由於開封飽受歷次黃河水患,僅明、清兩代的淤沙堆積就厚達5-6米。二是遺址埋藏深。據測北宋文化層距地表深8-12米,其上還覆蓋著明代文化層、清代文化層和黃河淤沙,僅明、清文化層距地表分別深5米和3米左右。三是地下水位高。在開封舊城區,一般區域距地表深1.5-3米就開始出水,在龍亭附近僅0.8米深即開始出水。傳統的洛陽探鏟碰到上述難點就無法發揮作用,因而該區域一直被考古界視為「禁區」。

開封考古舊事:揭示北宋東京城遺址「城套城,城摞城」奇特景觀

古城牆

為了準確搞清內城的位置、範圍和殘存情況,工作人員翻閱了大量文獻資料,了解到金代末期金宣宗完顏御遷都開封期間,為抵禦蒙古軍隊的南侵,曾令宰相術虎高琪將內城南、北牆向外擴展。因此推測,宋內城南、北牆的地面城牆在當時可能被剷平,最多只會保留地面下的城牆基礎,這無疑又給勘探工作增加了難度。經過勘探試驗,把埋藏在地下11米深處的內城北牆殘跡找了出來,證實金代末期曾將北牆剷平後向外擴展,所以該段城牆只剩下當時地面下的牆基部分。繼而又向其兩側延伸勘探,發現了內城北牆數百米的殘垣。在此基礎上,我們根據考古調查和古文獻的啟示,經過兩年的努力,探明了內城南、北牆的大部分地段和埋藏在今開封城東、西牆下的內城東、西牆遺址。

勘探表明:整個內城略呈正方形,南牆位於今開封市大南門以北300米左右的東西一線,北牆位於龍亭大殿北500米左右的東西一線,東、西牆基本上與現存的開封城牆東、西牆相重疊;四牆全長11550米,摺合宋里為20.63里,與《宋史》等文獻記載的「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大致吻合,其周長較現存的明、清城牆略小。

開封考古舊事:揭示北宋東京城遺址「城套城,城摞城」奇特景觀

開封龍亭

北宋東京城遺址的考古勘探發掘,解決了學術界在宋城研究方面長期存在的一些問題。在此之前,人們只能依靠古代史籍對宋城進行研究,而古人對東京城千差萬別的描述,造成了史學界對一些問題的諸多爭議。據考古勘探實測,整個東京城的形制呈一南北稍長、東西稍短的長方形城池。另外,經考古發現的外城正南門南薰門遺址、內城正南門朱雀門遺址、古州橋遺址以及昔日宋皇宮範圍內的龍亭,正處於北宋東京城的南北中軸線——御街,其上正與今開封市區縱貫南北的中軸線相重疊。這表明自北宋以來的千餘年中,開封雖歷經劫難,但城市的中軸線一直未有大的變化,這種現象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同時,根據考古發掘和勘探解剖,證實了在開封民間廣為流傳的「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這條民諺是正確的,揭示了開封地下宋城遺址「城套城,城摞城」的奇特景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谷元 的精彩文章:

畫家劉朴藝術創作:以筆力帶動色墨,求博大放達之勢
藝術美源於生活美,重在發現:馮自強水彩畫作品

TAG:元谷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