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蔣介石不去增援華北,為何執意集結80萬大軍,開闢淞滬戰場?

蔣介石不去增援華北,為何執意集結80萬大軍,開闢淞滬戰場?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軍全力進攻華北,一時間平津地區硝煙四起。正當北方打得如火如荼之際,蔣介石在8月份卻集結了80多萬大軍,在上海地區開闢了第二戰場,也就是著名的淞滬會戰。此戰中國軍隊不僅付出了傷亡30多萬人的代價,還丟了上海,而日軍僅傷亡4萬多人。從戰爭的結果來看,國民政府完敗,那為何蔣介石放著華北不去增援,卻非要執意在華東與日軍開戰呢?

在華北地區長期駐紮的基本都是地方派系軍隊,比如平津地區的西北軍29軍宋哲元部、山西的閻錫山晉綏軍等。七七事變之後,這些地方軍閥勢力沒有及時認清日軍的真實目的,或委曲求全,或邊打邊談,一度造成中國抗戰初期的被動局面。另外,從日軍的入侵方向來看,很有可能在攻陷平津之後緊接著入侵山西、陝西,再南下進入四川,走當年忽必烈滅南宋的老路。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抗戰局勢就相當危險了!

與此同時,著名軍事理論家蔣百里先生向蔣介石提出了自己的戰略意見,即中國的地形從北到南,除了長江外幾乎無險可守,面對日軍強大的機械化師團,中國軍隊很難在華北平原上與之較量。如果能把日軍的主攻方向改為由東向西,則可以利用長江天險層層阻擊。通過仔細考慮,蔣介石於是提出了用「空間換時間」的戰略。

為了能夠掌握戰場主動權,蔣介石決定集結重兵,圍繞上海地區開闢第二戰場。這樣一方面能夠吸引日軍分兵南下,達到減輕北方壓力的目的。同時,在淞滬地區西方列強勢力雲集,可以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而日軍在進攻上海的同時,也不得不謹小慎微,至少暫時日本還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與全世界開戰。

淞滬會戰打了3個月,雖然以中國軍隊失敗而告終,但同時也改變了日軍的進攻方向,日軍不得不沿著長江艱難西進,這也為國民政府遷都重慶,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空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話史說 的精彩文章:

如果硫磺島戰役讓國軍來防守,由薛岳指揮,最終也能守住36天嗎?
如果《亮劍》中平安縣由楚雲飛358團來打,能成功打掉山本嗎?

TAG:史話史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