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略說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追求的民族史詩性

略說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追求的民族史詩性

為期5年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2009年底終於掀開了面紗,工程通過作品巡迴展的形式向全國觀眾展示了此次工程的創作成果。後來的學術研討會上,大家對工程的意義、創作上的得失等又進行了廣泛的研討,其中大家對歷史畫創作中涉及到的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有比較多的發言。事實上,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這個命題不是新命題,它是我們歷史題材文藝創作中經常要思考的命題。近年來,《雍正王朝》、《長征》、《井岡山》等歷史劇的每一熱播,都伴隨著不同程度的爭論。此次的重大歷史題材創作工程,由於邀請了歷史學家等相關專家選題和在評審中把關,使得畫家們在創作時有機地把握了歷史,在歷史畫創作這個命題上,思想達到了一定的思考深度,取得了新時代的新突破。因此,總結和探討此次工程的經驗,對將來的歷史畫創作是有積極意義的。

此次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啟動時,就明確了工程要集中完成一批表現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波瀾壯闊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義和革命、建設等重大歷史事件為內容的,具有民族史詩性質的,能夠與偉大時代相匹配的美術作品。

中共黨史專家陳晉曾就取材歷史題材的紀實作品按照「從內在的精神氣質上,從處理原生素材的方式和自由度上」這個原則劃分為「記錄作品」、「寫實作品」和 「演義作品」三類。按照這個劃分原則,歷史題材的文藝創作大致有史傳性、史詩性、演義性、戲說性這樣四種類型。具體而言,對於歷史的態度,史傳性作品,是以史家的態度而不是藝術家的態度來對待歷史;史詩性作品,兼具史家與藝術家兩種態度;演義性作品主要是以藝術家的態度來對待歷史;戲說性作品純粹是是藝術家的態度。從處理歷史史料來說,史傳性作品要求事實有出處,作品的魅力來自於歷史本身,這類作品因為作者個人史學觀以及治學水平的因素,處理史料時的選擇和整合上有水平高低,但不會就歷史史實作想像和發揮,例如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的《毛澤東傳》以及中央電視台播放過的文獻紀錄片《鄧小平》就是這類作品。史詩性作品在重大歷史史實和關鍵人物上不能增減,更不能臆造,但在細節和人物心理活動等方面可以合理想像,進行藝術性發揮,例如歷史影視劇《長征》中體現出的「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是史詩性作品一般遵循的原則。演義性作品雖然關鍵人物與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上確實有,但作者完全是以作品藝術發揮的需要來處理這些資料,例如,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就是以三國時代的歷史為基礎創作的章回體小說,主要歷史人物和歷史事實可以從歷史著作《三國志》找到根據,但小說也充分調動了文學語言,對歷史多有虛構,創造了中國人喜聞樂見的藝術真實,成為中華文化中的經典。中國人愛看《三國演義》,並從《三國演義》中讀出「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規律,但並沒因此把《三國演義》當歷史書來看,也沒有否定《三國志》的存在價值。至於戲說性作品,對歷史史實完全不顧歷史本來面目,而是隨意應用,甚至是捕風捉影,像影視劇中不少清宮劇,例如《還珠格格》等就是這類作品。

由於民族史詩性是此次美術創作工程追求的藝術品格,這就明確指出,參加此次重大歷史題材創作工程的藝術家的作品表達的不能是純粹個人的東西,而是通過藝術家的個人理解,將國家的一種意志融化在作品中,並最終通過作品表達出來。也就是說,藝術家在作品中將國家的意志、民族意志與個人認識對接,並將國家意志、民族意志與個人意志有機結合起來,在作品中體現出史詩性的藝術品格,這才是這個工程所需要的作品。

1840年至今,有100多年的歷史,內容很豐富,同時,距離我們並不遙遠,那怎樣才算是重大歷史題材?作為藝術家,又應該如何來把握這段歷史,並創作出具有史詩品格的作品呢?

1、民族史詩性品格的選擇標準

怎樣才算是重大歷史題材?無疑應該是具備以下一些條件:首先,應該是諸多歷史事件中的歷史轉折性事件,比如,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中英圍繞著鴉片有過多次的爭戰,發生了很多事情,但1840的虎門硝煙,是直接引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並改變了中國近代史的走向,這就成了歷史轉折性事件;又如長征開始後,單就會議而言,大大小小的會議很多,但遵義會議是個歷史轉折,因為這次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的領袖地位。這些歷史轉折性事件無疑是歷史重大題材。當然,歷史轉折性事件也有著諸多場景和人物,藝術家需要結合歷史和創作進行提煉和選擇合適的場景和人物,不同的藝術家可能有不同的選擇。例如,此次重大歷史題材中選定的尼克松訪華這個題材,尼克松訪華,不僅是中美兩國的大事,也是改變世界政治關係的大事,確實是重大歷史題材,此次工程表現這個主題選擇了毛澤東會見尼克松來進行創作,但也有人認為,周恩來在機場握住尼克松從太平洋彼岸伸來的手要比毛澤東會見尼克松更讓世界震撼,也更具歷史代表性。

其次,是在歷史關鍵時刻出現的關鍵人物或群體。這些主導歷史進程的人物可能是領袖,也可能是群眾。一般看來,在歷史關鍵時刻起作用的應該是領袖,事實上,在歷史轉折中,群眾也往往發揮著決定性作用,武昌起義到底是誰先開的第一槍到現在還沒有資料能夠證明,但武昌起義的戰士群體以自己的衝鋒號奏響了歷史走向新時代的號角;又如,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摁下的手印,在中國農村改革歷史進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可謂是決定中國農民命運的生死印。因此《生死印—1978安徽鳳陽》這件作品將主題的提煉為「生死印」,在歷史事件的記敘中,通過定格歷史瞬間中,也深化了歷史事件的內涵。

其三,主導這些重大歷史進程背後的思想和智慧在未來也仍然是推動國家與民族進步的力量源,並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歷史記憶,同時它對未來的作用往往是以預言式啟示來體現的。例如,1998年的長江抗洪為什麼成為重大歷史題材?對於我們這個擁有長江、黃河的民族來說,抗洪是每年都要重複的,但1998年不同的,這是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然而中國人靠著眾志成城的精神保住了來之不易的改革開放的成果沒被洪水沖走,這種精神也極大地振奮和凝聚了全國各族人民,與當時亞洲金融風暴中各國的精神面貌截然不同。「從歷史上看,這樣的經歷是一種必然,從現實回顧過去,有一種預言式啟示,揭示了歷史和人類個性中的許多必然的道理。」這也是我們關注歷史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從歷史學的角度看,如果不是因為對於意義的價值追尋,又怎麼會有層出不群的史學著作對一個歷史人物、一個歷史事件甚至是一個朝代作出不斷翻新的評價呢。」(龔元)

2、實現民族史詩性的藝術品格的關鍵是創造藝術真實

這次重大歷史題材美術作品創作工程強調了作品的民族史詩性品格,因此,工程對歷史畫的「畫」的一端給予特別的強調,甚至某種角度來說,它的存在價值主要體現在藝術上,否則歷史照片就可以充當記錄的作用了。我們在討論和觀看此次的重大歷史題材美術作品就默認了我們是在「審美」。黑格爾曾說:「歷史劇要徘徊在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之間。」確實,一般藝術品,可以更多地關注藝術真實的問題,但重大歷史題材創作,作品必須具有史詩性品格,必須從藝術與歷史兩個角度去判斷其優劣以及成敗得失,因此,此次創作工程的起點必須是尊重歷史真實,但關鍵是創造藝術真實。對於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而言,「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並不在一個層面上,歷史真實在歷史劇中屬於第一個層級的真實,藝術真實在歷史劇中屬於第二個層級的真實,它已經融入了美學,達到了更概括、更典型的真實。因此,對於歷史劇來說,藝術真實是最高的真實。」「藝術真實遵循歷史現實發展的邏輯,因此,它反而更顯得真實。」 (李准)

既然歷史真實是歷史畫創作中的第一個層級的真實,那就要求藝術家必須學習歷史,研究歷史,但這種學習、研究,不是純理論、純歷史學的研究,關鍵是把握歷史精神。郭沫若說:「歷史學家是發覺歷史規律,而史劇作家是發展歷史的規律。藝術真實必然包含著對歷史的虛構成分。」例如,許江、孫景剛、崔曉冬、鄔大勇合作的《殘陽—1937.12.南京》,以往已經有很多藝術表現,而這幾位藝術家們通過研究歷史,反覆討論,選擇了表現的是日本侵略者當年在南京大屠殺中的「坑殺」這一歷史真實。 「坑」上,日本侵略者的獰笑與瘋狂肆射;「坑」下,是真人大小的死難同胞的軀體,以及在屍體中尋找媽媽的哭喊的嬰兒與心有不甘的憤怒的青年。「坑」上日軍的得意忘形與「坑」下的中國人民的悲痛凄愴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作者還著力在背景上進行了藝術刻畫,占居畫面的大片天空,硝煙瀰漫,一輪慘淡的殘陽血色無光。此畫有題是《殘陽—1937.12.南京》,「殘陽」這個主題的提煉是這幅畫契合歷史精神的點睛之筆,殘陽是作者根據歷史史實進行的合理性虛構,但與屠殺這樣慘無天日的事件有著隱喻的關係,同時,又何嘗不是高舉著太陽旗的日本侵略者的宿命呢?

3、以當代人的精神觀照歷史

對於藝術家來說,一切創作大抵是具有「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特點,就是屬於社會科學範疇的歷史學也有「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說法。正如「任何一部歷史劇都不是為了寫歷史而寫歷史,是今人和古人的對話。」對於以藝術作品回望歷史的歷史畫來說,我們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歷史,而是為了當下及未來。此次重大歷史題材創作工程從全國挑選出這些優秀畫家集中幾年的時間創作這些作品,最後的落腳點,除了給國家典藏積累了一批作品之外,關鍵還要通過我們畫家集體有歷史深度的思考,對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有一個補充,因此,每一個參與的藝術家應該對個人有一種突破,並有為奏響時代主旋律而畫的創作感情。

具體到歷史畫創作本身而言,找到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是一件歷史畫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如何找到這個結合點呢?歷史劇創作中所提出的「時代精神是歷史劇的靈魂」給我們有一定的啟示,不少歷史劇創作上的成功,來自以現代思維來感悟歷史、透視歷史,用現代思維去激活歷史,使歷史從沉睡中蘇醒。

什麼是以「現代思維去激活歷史,使歷史從沉睡中蘇醒」,拂去時代、政治等因素所導致的遮蔽在歷史真實上面的浮塵,還原歷史本來面目,就是「使歷史從沉睡中蘇醒」。此次創作中的《1944中國遠征軍》描繪的是國民黨政府派遣的中國遠征軍遠赴緬甸抗日的事件;又如,《血戰台兒庄》描繪的是抗日戰爭中,李宗仁指揮國民黨軍取得台兒庄大捷的歷史,是表現國民黨軍在抗日正面戰場上英勇殺敵的歷史。這些歷史體現了中國人保家衛國的愛國精神以及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由於時代與政治的局限,這些歷史一度被屏蔽,但伴隨著中國社會的改革開放以及國共重起談判這些積極的時代因素,我們的藝術家能夠有機會通過自己的畫筆來表現這些珍貴的歷史,並能夠做到拂去時代、政治等因素所導致的遮蔽在歷史真實上面的浮塵,還原歷史本來面目。

而面對歷史,怎樣才能「以現代思維來感悟歷史」,關鍵是把握時代精神。此次重大題材的一些作品例如《征服珠峰》、《大慶人》等作品,這些歷史題材的選取相對於波瀾壯闊的歷史本身來說,可能只是海邊的浪花,但這些歷史題材具備的人文深度對現在及將來的中國來說仍然具有現實的意義,例如《征服珠峰》的著眼點是挑戰極限,追逐夢想的攀登精神,《大慶人》的著眼點是「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講究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因為這些題材仍然具備喚醒大眾憂患意識、激發大眾思考力、形成民族向心力的品質,能給我們推動時代進步提供精神力量,因此,這些歷史題材成為被藝術家著重表現的重大題材。這些作品通過巡展,會提供給觀眾更多的思考,會對觀眾有一些喚醒或者說有一些提升,對藝術家同行也有一種啟發。

4、注意歷史事件發生場景、歷史人物的形象塑造

對於重大歷史題材創作來說,在創作中通過定格審美的、真實的歷史瞬間,塑造歷史事件發生的場景是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歷史事件發生必然而合理的邏輯需要,也是營造歷史氛圍的需要。像前面提到的《殘陽—1937﹒12南京》,還有《義勇軍進行曲》、《新中國誕生》、《熱血一二·九運動》等作品都是用了大量的筆墨著力於場景的塑造。

根據此次活動的一些文獻資料來看,好多畫家談到了形象塑造的問題,對藝術家而言,他們希望藉助這個工程,再一次深入探討和推進現實主義藝術語言的豐富和發展,但從展出的作品來看,缺憾不少。看得出來,往往畫家在刻畫領袖人物時,顯得拘謹一些,而對人物形象要求不是那麼嚴格的時候,畫家創作的語言自由度就會大一點。從技術層面來看,可能還是存在邵大箴老師、許江老師所說的如何超越前輩的問題、與20世紀五六十年代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相銜接的問題,以及摒棄概念化的 「文革」遺風問題,還涉及到「以神寫形」還是「以形寫神」的問題。

對於重大歷史題材創作來說,由於這段歷史距離我們並不久遠,而且有很多的影像資料,這就對我們塑造的歷史人物特別是領袖人物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定程度來說,表現對象的內在氣質和外在形象同樣重要 ,例如在影視劇里,唐國強跟古月都演毛澤東,唐國強可能形象上沒有古月那麼像毛主席,但是不少觀眾還是很喜歡唐國強演的毛主席,他們二人的差別就是「神似」和「形似」的問題。對於藝術創作來說,首先是要抓住表現對象的內在精神氣質來塑造人物,這是「以神寫形」,同時,也要儘可能地在形上接近對象的外形特徵,「以形寫神」這個手段也是相當必要的。無論是「以神寫形」,還是「以形寫神」,都要注意細節的刻畫,尤其是關注人物情感的細節、人物行為的細節,這樣作品才能與觀眾直接的體驗與感受有互動,才能真正做到個性化和藝術化。此次展覽的一些優秀作品,例如《聶耳》、《袁隆平》就是具備了這樣的特點,還有,就是造型觀念的突破還是給此次創作帶來了不少可圈可點的地方。正如水天中老師所說:「近30年來,造型藝術觀念和風格的演變給歷史題材的繪畫與雕塑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確實,在近年來歷史畫創作中,歷史人物特別是領袖形象的塑造有比較大的突破,與造型藝術觀念等變化有著內在的密切關係。例如,當前不少以領袖題材的作品 ,捨棄以往將領袖拔高甚至「高大全」式的處理方式,而關注領袖身上體現出來的普遍人性,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平民心態,這些角度不僅無損領袖,甚至更讓人體會到領袖的博大情懷。例如《共和國的將帥們》、《宋慶齡》等作品將領袖平民化,這樣的塑造方式,不僅沒有貶低領袖,反而使塑造的藝術形象更具有情感的力量,作品也更能穿透人的心靈,給人以啟發,為人所領悟。

最後要指出的是,這幾年重大歷史題材影視劇是個創作高峰,為什麼有這樣的局面?從文化視角、歷史視角來看,那是因為中華民族呼喚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尋求精神能源,這種精神能源到哪裡去找?從歷史當中找,是一個重要的途徑。所謂「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可見歷史對於一個民族和國家的重要性。不懂得歷史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只有善於從歷史中吸取精神營養的民族,才是明智的民族。時代需要我們的文藝創作提供民族史詩性這樣的作品,因此,國家重大歷史題材創作工程的啟動是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就此次工程而言,藝術家在創作中是否做到了史家情懷、畫家筆致的統一是此次工程成敗的唯一衡量標準。這個標準要求藝術家要尊重歷史,關鍵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必然和真實歷史事件相符,同時又不照搬歷史事實,積極發揮藝術家自己的藝術想像力和創造力,創造藝術真實。因為,大眾審美傾向於藝術化的歷史,因此,大多數人的歷史知識來源主要是史詩性的文藝作品和歷史演義性的小說、戲劇、影視等,而不是歷史著作,這就需要我們的藝術家除了有很好的藝術表現水平外,還要有歷史責任感,不能在歷史題材創作中,否定或歪曲歷史,或者是假設歷史,不能在創作中誤導了觀眾的歷史認識,相反,它應該有利於引導人們樹立科學的歷史觀以及形成人們認識歷史的全面原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關注象牙貿易和大象保護工作
墨韻生輝:品讀江水沐先生的繪畫藝術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