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真正的佛系不用逃離北上廣

真正的佛系不用逃離北上廣

最喪的2017總算過去了,也是在這一年,可能因為太喪了吧,喪到所有人都無可奈何,於是就出現了「佛系」這樣的詞,對於掙扎在北上廣深的我們來說,與其說「佛系」是一種態度,還不如說是一種調侃,一種無奈。

到過北上廣的人真的很想一直待下去,可是有多少人最後都在「尬漂」,當然這是我自創的詞,就指留不下的城和回不去的家鄉,只能半死不活的在城市飄著的我們。

留不下城的因素都不用再贅述了,我們「尬漂」黨們相互一個眼神就能秒懂,回不去的家鄉這個問題也不想多說了,這兩個都是問題年關熱議的話題,百度百科上都應該好好給下個定義了。

雖然知道家鄉回不去,但是今年我還是又回去了,在渾渾噩噩中接受各路親朋好友的「關懷」。

當然是諸如「喲,在大城市呢,工資很高吧,多少多少說說嘛,又不管你借;該找個人結婚了吧,都這麼大了;大學畢業有啥用,還不是在外面打工;讀那麼書不考個公務員真是白讀了......」吧啦吧啦.......

我崩潰之餘呢只能靠抄抄《心經》自我安慰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給自己洗腦,他們說的都是空的,連他們這個人都是空的,不用在意,不用在意!

但是這心經講的是啥呀,好奇心推著我去一查究竟,然後就上網各種搜,就認識到這麼一個人,他顛覆了我對佛教徒的印象,但是我覺得三觀沒有比他更正的人了。驚嘆,原來宗教還能這樣玩兒,咱「尬漂」們還逃離啥北上廣幹嘛啊,出家就行唄。

不是我著了魔,我也不是宗教人士,但是我相信看完對這個佛教徒的介紹你們也會有出家的衝動的,因為他太顛覆了

他是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是不丹的藏傳佛教薩迦派的喇嘛;當今最具影響力的佛教上師之一;七歲時被十四世達賴喇嘛、薩迦法王及十六世噶瑪巴認證為宗薩欽哲確吉羅卓的轉世(轉世靈童),也是第一個拍電影、第一個闖進好萊塢的佛教徒,以下是之前寫過的關於他的人物專欄,這是介紹他最為全面的了。

一般我們對佛教的印象都是來自武俠小說,或者寺廟那些高高在上的雕塑,神聖不可侵犯,也習慣性地把自己和他們用入世和出世的分割開來。但是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第一個顛覆的就是這個區別,可以說他的地位在僧俗兩界都是神一般的存在,也是赫赫有名的。

在我們中國,娛樂圈的很多人都去找他開示,比如李連杰,也多次和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表明要皈依佛門,在百科上是這樣介紹他倆的關係的:

李連杰對宗教虔誠,從他近年來參與的活動中可以見端倪,記者每次與李連杰訪問,他的話題永遠離不開佛法。李連杰自認前幾世一定是和尚,因為他對佛的悟道比別人強,曾經多次他想退出演藝圈,宗薩仁波切的勸導下,他打消這念頭,因為宗薩仁波切告訴他:「你要利用你的身份,來渡化更多的人。

就因為宗薩仁波切的意見,李連杰這幾年沒拍片時,會與幾位宗教好友一起去朝拜修身,今年他走訪許多宗教國家,因而萌生拍部佛教紀錄片的念頭,所以上次到青海修法時,他帶著一位美國編劇同行,原本這編劇是無神論者,但最後當他看到仁波切與李連杰講話的感人神情,他在一旁忍不住掉下眼淚。

他為王菲的女兒竇靖童剃髮,為同性戀者主持婚禮,他拍電影,親自執導的影片《小活佛》、《高山上的世界盃》、《旅行者和魔法師》在世界各大國際電影節好評如潮。

他也泡酒吧,留學英國,交過一個又一個女朋友,最念念不忘的是他的荷蘭女友,他說這個讓他飽受愛情之苦的女人,讓他在愛情中明白痛苦(苦諦)和愛的真諦,把她視為自己的覺悟上師之一。

關心政治,最神奇的是,在上一次美國大選的時候,他就曾預言特朗普會勝出,等等這些關乎他的事迹都可以在網上查找到。

雖然人們把他捧得很高,但是他對自己是這樣評價的:很多人認為我代表了佛法,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我也是人,是個無知、不安和無聊的眾生,我只代表我自己,僅此而已。

受想行識同樣影響著我

在他的《八萬四千問》這本書提到,我們之所以懼怕死亡,最大原因之一就是其不確定性。「我很害怕死亡,而且,當我想到臨終時刻的不確定性,更讓我極為不安

但是此生的死亡,只是過去發生過、以及未來將要發生的眾多生死之一」。他對《每日人物》說。

「你上一次生氣是什麼時候?你會意識到自己的生氣而去克制嗎?你會有大悲大喜的體驗嗎?」

我上次生氣?就在半小時以前!那時我正在吃飯,有人卻在窗外不停地吐痰、咳嗽、大聲地清喉嚨。

然而,我會試圖去控制這種情緒,不論是為了善或不善的原因。不善的原因,是像一般人一樣,試圖偽裝自己不生氣。在善的一面,因為我學過一點佛教的禪定,因此當這種情緒生起時,我就注視著自心。

最無價的修持是渴望

《心經》講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告訴眾徒說:「如何修持無眼無鼻無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最無價的方法就是,渴望它,僅此而已。至於要不要研習,禪修,禪坐,這就取決於你自己。我真正想讓你們做的是,對般若波羅蜜(解脫的智慧)的渴望,發願把了知般若波羅蜜作為唯一關心的事情,這就足夠了。」

很顯然,與講究苦行清修不同,宗薩欽哲最常提到的兩個詞是「享受生活」和「尋找樂趣」,這或許就是他說的去渴望它,他提倡認真對待當下的生活,將人生的無常,生活的更替視為珍貴,享受短暫瞬間的美好。

曾發願來世做妓女度眾生

2017年4月,《覺者》製作團隊在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跟拍,採訪了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向他問起這個發願的原由。他說:

這個不是我隨口說說,同樣的,一個總統或者總理的也可以,以一個喇嘛的身份出現,只能利益到那些已經轉變為佛教徒的人,相較於妓女的角色能夠去做的事情來說太簡單了,眾生皆佛,以更多不同的化身去度化更多的人更具挑戰。

而且我不是第一個這樣發願,歷來的很多菩薩都有過這樣的發願,我只是在模仿這些發願,這並不是說我是大菩薩,但我要這樣發願。當你發現菩薩在紅燈區的比例,多過寺廟、山洞或者聖地的比例的話,我不會感到太驚訝。

覺知才是最根本的判定

很多人對佛教有著刻板的誤解,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對此的解釋是,「很多人認為,佛教是一件沒用的事,它讓人懶惰,逃避責任。如果一個人成為了佛教徒,他就要辭職,離家出走,隱居修行,還有人認為,信佛就是要不吃肉、不喝酒、不打麻將。我特別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告訴人們,特別是中國人,事情不是這樣的。就算你繼續逛街、打麻將、塗指甲和口紅,你依然可以成為一個佛教徒,只要你心中有覺知,有慈悲,有善心。

如果一個人失去了覺知和正念,即便你到了山洞裡面,成為僧、尼,如果你還是心存傲慢,只是口頭上說著我是僧人、我在修行,那麼你的心中還是沒有正念,沒有覺知。將佛教與其他事物相關聯,比如辭職、戒酒、戒肉等等,我想這是一個巨大的誤解」。

在藏傳佛教的體系里,這位出生於不丹的佛教徒,被認為是第三世宗薩蔣揚欽哲的轉世,以及文殊菩薩的化身。7歲的時候得到認證,由頂果欽哲仁波切為他進行了升座禮,並曾在薩迦學院研習佛教哲學。在弘揚佛法,傳遞教義,度化眾生上取得了很高的造詣,而這都得益於他宏大的世界觀。

當今世界地方保護主義盛行,美國關上他的大門歐洲也越來越分裂,似乎重新回歸一種反全球的趨勢,在這樣一個大的世界背景下,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認為佛教將在其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他提出:

沒有任何一個單獨的系統是完善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知識。無論是經濟、政治、技術,都無法一次性滿足我們的所有要求。佛教是唯一的一個系統,能夠從本質上針對我們的心進行工作的,這是很重要的,沒有什麼比心更重要的。

你不是你心的主人,你心是你的主人如果你不能控制你的心,其他所有一切都失去控制的意義,而想法是能夠改變世界的唯一方法。

不存在不變的價值觀

《覺者》:你是否覺得一個人需要有一個清晰的價值觀,如果這些價值觀同時在打架的話,他該怎麼辦?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本質上我們都想要幸福,為了得到幸福需要認識到,我們生活在一個緣起的世界上,所以不存在自己一個人幸福這回事

那些只相信錢不相信精神的人,至少需要知道的價值觀有愛、慈悲、包容、不欺騙,最低限度不要做傷害他人的事情,因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還有些宗教只認為他們的方式是正確的,只有他們的神是真神,這是絕對化的。

我們不應該被又老又理想化的價值觀纏住。比如婚姻可以帶來很好的東西,但是有許多老的價值觀我們不必過於執著,有些價值觀是兩千年前寫出來的,諸如作為一對夫妻應該怎麼樣才對等等,這是基於先前的社會背景形成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規律。

然而時代在變遷,如今不能單一這樣去認為了,就像在美國如果認為女人就該在家相夫教子會被譴責,這樣的觀念現在已經傳了到中國。現在已經不是妻子必須依賴於丈夫的時代,所以婚姻對於現代來說是不安全感的標誌,是過時的,更應該是上個世紀的產物,應該稱為公司更恰當些,丈夫和妻子是公司持股人,這樣少一些期許,可能會有助於良好關係的發展。

我很同情亞洲女性,當他們在25歲的時候就要面臨結婚的壓力,這就是典型的被老舊的社會價值觀所困的現象。

現代教育不夠現代

現代教育的核心問題就是不夠現代,被傳統價值觀束縛,就像是被一個老房子卡住一樣,另外就是過於關注物質。

所有的學校、父母、老師,最根本的是他們需要有一個謙虛的態度,就是能夠接受我們是在給孩子們洗腦的事實,複製上一代人的思維方式和做事方式,但我並不是在建議不送孩子們上學,停止教育他們,我只是認為我們需要抱有這樣謙虛的態度。

這樣的話就好比,哪怕是做番茄湯,同樣的食譜,做出來的味道也會不一樣,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番茄,這是我們需要記住的。

我們應該考慮怎麼多給孩子一些信心,不是作為一個精英學校畢業生的信心,而是作為一個普通人的信心。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被給予了很多信心的參考點,我們的信心源於我們是否能夠達到那些參考點,這就像是被別人的想法牽著走。

作為人,最基本的是善良,善良和愛是信心的來源基礎,孩子應該被教育他們與生俱來的善良是最基礎的美德。

舉一個例子,比如在電梯里見到一個孩子,身穿名牌,或者很漂亮很帥,但是他不謙虛,沒有禮貌,或是他們沒有愛和慈悲,所以雖然一身名牌也會讓人感覺不舒服。相反你看到一個衣衫襤褸,長得並不好看的孩子,但是他很禮貌,很善良,你就會被他所吸引,會覺得,哇,多好的孩子啊。

名牌可以在商場里買到,但是善良是我們需要傳遞給他們的信息。這是他變得美麗、英俊、優雅的關鍵。

在查詢有關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時候,會感受到他是在用善良和慈悲來感化眾生,當然那是他作為一個佛教徒應該做的事,那就是他的本職工作。

但他並非是簡單的同情心,而是一種謙恭的,非二元對立(不是非黑即白,沒有一定的對錯標準)的,就是佛教里所說的大愛吧,非個人情感的愛。

也許有人會說,那不就是宗教嘛,哲學上的唯心主義嘛,然而現實中能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往往就是這些「唯心」的道理,就像在舉步維艱的時候,我們更願意相信「心態決定一切」,而不是「這個問題客觀存在沒辦法了,就這樣吧!」

原來佛教可以這樣玩兒,那我就去出家吧,不存在逃不逃離北上廣的問題,活得像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那樣才真是酷斃了,有結伴的就關注下公眾號吧(丫頭走天下),一起出家一起嗨人生。

丫頭走天下

走過的路,終將變成故事,帶你走遍心嚮往之的城,看盡人間繁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暢談主體 的精彩文章:

TAG:暢談主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