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與爸媽,只差一張和顏悅色的臉……

你與爸媽,只差一張和顏悅色的臉……

【雲說《論語》】《論語·里仁第四篇》第十八章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注釋】

幾:音jī,輕微、婉轉的意思。

勞:憂愁、煩勞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裡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雲說】

孝,行孝乃修身之本;盡,忠乃治國之宗。

但,也不能愚孝,也不能愚忠。

在《孔子家語?六本》有這麼一個故事:孔子的學生曾參是著名的孝子。一天,曾參有了過失――鋤草時,誤傷了苗,他的父親曾皙就拿著棍子打他。曾參沒有逃走,站著挨打,結果被打休克了,過一會兒才漸漸蘇醒過來。

曾參剛醒過來,就問父親,您受傷了沒有?

魯國人都讚揚曾參是個孝子。孔子知道了這件事以後告訴守門的弟子,曾參來,不要讓他進門!

曾參自以為沒有做錯什麼事,就讓別人問孔子是什麼原因。

孔子說,你難道沒有聽說過舜的事嗎?舜作兒子時,父親用小棒打他,他就站著不動;父親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父親要找他幹活時,他總在父親身邊;父親想殺他時,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他。現在你在父親盛怒的時候也不逃走,任父親用大棒打,這就不是一個好兒子,也不是一個好臣民。若你受傷或死亡,你的父親,你的母親怎麼辦?難道還不是罪過嗎?

在父親失去理智的時候,拿著大棒亂打,如果打死、打傷或者打成殘廢,他冷靜後會感到十分懊悔。這會給父親的心靈上留下沉重的陰影,永遠無法擺脫。這是"不逃"給父親造成的精神創傷。真正的孝子要逃避父親的盛怒,避免給父親造成精神傷害。不管當時魯國人怎麼誇獎曾參,孔子還是嚴肅地對待此事,以便給後人留下正確的意見。

「孝者,順其心。」

言行符合父母的心意,時時處處令老人高興,才是真正的孝道。但過去有些人並沒有真正領會孝道的真諦,卻偏偏在孝的形式上動腦子做文章。特別是從漢代實行「舉孝廉」以後,有人為了「孝廉」之冠,在孝字上大做表面文章,誤導後人出現了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謂「孝子」。

明代《國朝史余》上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個叫陳獻章的孝子,每次進妻子的卧室之前,總要先去秉告母親,說,您的兒子獻章想求個兒子,我要進妻子房間睡覺了。

他的上司聽說後,當面嚴肅地批評他說,你說什麼話?你忘了你母親是個寡婦啦!

羞得陳獻章無言以對。他母親是寡婦,內心難言之隱難以言表,他卻每次和老婆睡覺都要當面報告,你這不是拿刀子捅母親的心嗎?

某朝常熟縣有個叫周木的人,每天早上父親還沒起床,他就去敲門問安。時間一長,父親就火了。一天早上他又去敲門,父親問,誰敲門?

他答曰,周木問安。

父親大怒,我正睡得香,誰用你來問安!

儒家,強調其孝,因為孝乃仁之本,但絕不強調愚忠愚孝。儒家文化主張「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荀子》)」。父母有過錯,微諫,慢慢說服,說服不了,仍然恭敬不違。有事,晚輩代其勞,有酒食長輩先吃,並且做到「勞而不怨」,對長輩的勸諫講究的是和風細雨、潤物無聲、溫柔敦厚,不要求急風暴雨似的勸諫方式。

《弟子規》云:親在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父母長輩有過錯,和顏悅色,柔聲細語,反覆勸諫,悲泣相隨,責罰無怨。

此乃真孝。

學《論語》很簡單,無需三更眠五更起,堅持誦讀,不斷實踐,而已。

學《論語》也困難,最忌一日曝十日寒,心血來潮,打漁曬網,這般。

片頭提問:王子申

片尾朗誦:張正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建雲說 的精彩文章:

正月初二:這個財神拜好了,今年可就真發財了

TAG:張建雲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