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遙感博士的農業夢——專訪麥飛科技聯合創始人宮華澤

遙感博士的農業夢——專訪麥飛科技聯合創始人宮華澤

財經決策第一號ENNweekly(?長按可複製)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里雨曦 實習生:向雪、吳瑜

日益成熟的遙感監測和植保飛防技術為農藥、化肥的合理使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無人機、大數據、人工智慧、遙感技術……這些充滿科技感的新興技術,進入傳統農業領域,會發生怎樣驚人的效應?

麥飛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宮華澤給出了答案:「精準農業、智慧農業」。

與宮華澤相同,麥飛科技的另外一位聯合創始人兼COO陳祺也畢業於武漢大學,研究的方向也是遙感科學,此前服務於阿里巴巴管理產品團隊。

在一些人看來,這些滿臉書生氣質的「遙感才子」本該做「上天」的事情,如今,他們卻「入地」當起了「農民」。

「其實遙感技術先天與農業相關,我們不僅是技術領頭人,同時也要把技術運用於實際,通過高科技推動農業的發展。」宮華澤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有很務實的理解,也基於此,一位遙感學博士走進了農田。

當然,這一切還與我國農業生產的農藥化肥用量現狀及國家力推的化肥減量提效、農藥減量控害行動有關。

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是制約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影響農產品安全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國家層面多次提出「推進精準科學施藥」,日益成熟的遙感監測和植保飛防技術為農藥、化肥的合理使用提供了新的思路,讓宮華澤看到了這個新興行業的巨大潛力。

田間困局

根據農業部的統計資料,我國每年農藥使用量達140多萬噸,其中主要是化學農藥,佔世界總施用量的1/3。我國是世界第一農藥消費大國,平均每畝用藥約1公斤,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以上。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農藥施用一直存在利用率不高的問題。

數據顯示,按照傳統播撒,種植業施用的農藥最終會有10%~20%附著在農作物上,而80%~90%會流失在土壤、水體和空氣中,在各環境要素中循環並重新分布,導致大氣、水體、土壤及生物體內都含有農藥及其殘留物。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農業監測預警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李哲敏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農產品的重金屬殘留,投入品的使用效率低下,會對下一期作物生長造成影響,導致土壤退化。不僅影響耕地的質量,還危害農業的可持續性和健康發展。

在宮華澤看來,這些問題有很現實的因素,即由於農村防禦病蟲害能力差,而農民在施藥的過程中為了保證產量,在得不到有效指導的情況下過量施藥導致的。

本刊記者調研發現,目前國內縣一級的農業地區施藥主要依託縣級植保站。植保站每年會對附近農田進行人工調研,出具病蟲害防禦和治理的處方。另外,國內針對一些大型的農業項目也實施了衛星監測。

人工調研的精準性自不必說,對於衛星監測,陳祺認為,其弊端在於解析度低,在數據的精準化方面存在缺憾。另外,衛星監測有一定的周期性,很難保證農業生產的及時性。

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宮華澤認為除了我國國內農業科技化水平需進一步提高,保證合理用藥之外,科學化的精準施藥是唯一出路。

正是基於這一田間困局,宮華澤開始了自己在農業領域的創業。

遙感博士的農業夢

在談到行業選擇時,宮華澤向本刊記者說,遙感技術可以應用到很多領域,之所以選擇從事農業,一方面,農業有足夠大的市場,有巨大潛力可以挖掘;另一方面,農業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出於對農業本身的情懷,他想利用自己多年所學造福更多的人。

宮華澤乾的自然不是傳統農活,麥飛科技這家公司的定位,是聚焦遙感監測及人工智慧領域的農業服務商,利用無人機、大數據、人工智慧和農業遙感技術對各類作物施行精準科學施藥。

「我們要做一家世界級的現代農業公司,幫助更多的人高效、科學地種植。」 阿里巴巴的工作經歷,使陳祺對互聯網化產品運營有著深刻的理解。科學思維和互聯網思維瞬間產生了化學反應。

據了解,2017年,麥飛科技服務的土地面積已達20萬餘畝,2018年預計擴展到50萬畝。一年間在地方的資源配備增長十倍以上,成為行業領軍企業。

宮華澤介紹,麥飛科技依託在遙感技術方面的長時間積累以及對中國農業的理解,開發出了一套中國農業按需施藥技術解決方案。依託無人機平台進行快速監測,實時生成施藥處方圖,進而以施藥處方圖來指導自動化的無人機植保,將植保帶入智慧農業範疇。

陳祺介紹,採用無人機播撒農藥,降低了50%以上的農藥使用率,同時也讓農產品和土壤的農藥殘留降低50%以上,農藥對作物的沉積率提高了10%到20%,降低了農藥對土壤的污染。

技術領先是麥飛科技能夠以最短的時間躋身行業龍頭的秘密武器。

陳祺向本刊記者介紹,在技術上麥飛科技研發並採用非成像數據級探測、千級一體化高光譜通道,在行業內首次實現了田塊尺度內病蟲害監測業務化技術,實時監測效率滿足農業發展與生產需求。

行業壁壘的不斷增高也是行業優勝劣汰的一個重要因素。

「除了遙感技術的應用,麥飛科技還建立了農業服務和數據收集組成的閉環數據化鏈條,在土地、農作物、田塊等本底數據的積累領先於行業。」宮華澤認為,未來這些數據在指導種植、量化氣候規律,甚至促進中國農業發展均具有深遠意義,而農業精細化大數據也是目前麥飛科技的核心競爭力。

「農業化最後的發展方向就是工業化,現在通過無人機技術、遙感技術、人工智慧技術,足以把農業推向工業化。我們的目標就是通過技術實現農業的工業化發展。」這位沉穩、低調的遙感博士,有著一個遠大的農業強國夢。

行業井噴

宮華澤選擇這樣的時機進入農業遙感監測和無人機植保領域,也與政策導向與市場預期有莫大關聯。

2015年,農業部印發的《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中,明確規定在「十三五」期間要達到減葯控害要求的一系列實施方法,其中尤其指出要「推行精準科學施藥」;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大力發展智慧氣象和農業遙感技術應用。

踏著政策而來,無人機植保飛防行業站在了風口上。

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植保無人機保有量為695架,總作業面積426萬。2016和2017年,植保無人機保有量增分別達到4900和8500輛,較2014年分別增長到7倍和12倍。行業內預計,先進智能化設備的激增將牽引出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的農業服務市場空間。

不過一直以來,外界對於無人機植保行業的市場拓展和農民用戶培育仍存在一定質疑。有人認為,農民很難掌握這類高精技術,也會擔心高科技施藥技術將帶來成本過高。

而從麥飛科技的實踐來看,情況似乎並非如此。

「農民關心的施藥效果和價格問題,尤其價格是農民最敏感的神經。」陳祺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無人機施藥能夠做到解放供給端農業勞動力、降低了施藥成本,以科學的手段保證了施藥質量。基於此,農民的消費黏性其實很強。

陳祺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傳統施藥,一畝地一年的農藥加人工費用為150元,而麥飛科技病蟲害防治全程託管服務一畝地年費用僅為100元,且施藥過程更為精準、科學,最高效地發揮用藥效率。

機器成本方面,隨著農用無人機補貼的不斷推進,2017年各地方政府對於無人機的補貼多為每架1.6~3萬元不等。按照每台無人機每年作業面積1萬~1.5萬畝次,無人機折舊期限按3年計算,每台無人機成本均攤到每畝次只有1~0.66元。

記者在河南等地採訪時也發現,對於植保飛防,農民接受熱情很高。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研究員薛新宇認為,無人機作業確實給農民帶來了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勞動力,也減輕了農藥噴洒對於人體的傷害,自然會受到農民的青睞。

行業標準待制定

在行業處於井噴發展的當下,挑戰同樣存在。

一位不願具名的行業人士告訴記者,2017年,無人機植保飛防行業內打價格戰的意圖明顯。同時,不合理/超量用藥、假藥/過期葯濫施造成的作物藥害問題也仍然存在。

「服務品質是農業服務的命脈,服務好農業用戶,才能健康長久的運營下去。」陳祺也坦誠,行業爆發的一年,出現了企業間的競爭,導致目前行業內價格體系混亂。與此同時,很多植保企業提供的服務水平低,很難保證質量,致使一些用戶對行業缺乏信任感。

「多數企業對行業的整體挖掘還是不足。」薛新宇對行業現狀的解釋是,行業的入門門檻表面上很低,企業瞬間湧入,有部分甚至根本沒有農業背景。一些有無人機基礎的企業介入後總體感覺是,因為農田情況複雜,無人機植保的技術含量比工業和軍事用途還要高。

「目前行業還是缺少一定的標準。」宮華澤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希望有關部門儘早出台響應標準,以整頓行業。作為行業的領頭羊之一,麥飛科技一直以嚴肅認真的態度服務於更多農民,除了在實踐中提供高質量服務外,也希望參與到行業標準的制定。

利好消息是,主管部委已經開始注意到這些問題,並採取相應的措施。農業部在回復政協委員的相關提案中表示,為促進植保無人機健康發展,農業部正在完善制度標準,配合國家空管委制定無人駕駛航空器管理規定,加強植保無人機作業管理。同時,制定《遙控飛行噴霧劑試驗方法》《農用遙控飛行噴霧機安全施藥技術規範》等標準,引導行業規範發展。

2017年12月,工信部印發《關於促進和規範民用無人機製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也提出,推進民用無人機在農林植保等行業領域創新應用。按照引領發展、需求導向、急用先行、重點突破的要求,加快建立民用無人機標準體系。

薛新宇透露,農業部已經初步制定了相關標準,目前正在接受後續的論證和審批。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正式標準的出台將對行業起到切實可行的規範作用,隨之而來的行業洗牌也會推動農業植保服務行業更好地發展。

總監製:羅海岩、吳亮

監製:程瑛

責任編輯:王婷、楊萌

向原創作者致敬

任何事宜請後台留言

喜歡的朋友請多多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國家周刊 的精彩文章:

那些家門口的超市小店,到底活得怎麼樣?
家樂福中國尋求「賣身」,二馬新零售大戰再添變數

TAG:財經國家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