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雄才大略的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麼非要把日本列為不征之國?

雄才大略的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麼非要把日本列為不征之國?

朱元璋把日本列為不征之國,首先要排除兩點原因。

第一,就是日本本土貧瘠,攻打之後得不償失。這肯定不對。古代日本的銀礦在亞洲乃至世界都是很有名的。無論是產量還是銀礦純度都足以吸引一個大國的覬覦。日本河間銀以其純度高而聞名,甚至有直接拿河間銀礦當銀子使用的記載。而中國自古就缺少白銀等貴金屬。明朝早期流入的白銀主要就是來自日本。

另外,日本還有其他一些特產。由於日本多火山,日本硫黃礦產量也很大。這是製造火藥的主要原料之一。早在宋朝,中國每年就從日本進口大量硫磺以滿足火藥製造需要。所以,征服日本沒有利潤這一點說法是沒有市場的。(在我評論中給出了較為詳細的古代日本白銀產出情況)

其次,因為跨海。有人認為受到當時航海技術所限。這點也完全沒有道理。早在宋朝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就得到足夠大的發展。 憑藉無可比擬的科技實力,宋代的中國船長不僅牢牢掌握了環印度洋的控制權,而且把貿易航線延伸到非洲東海岸。據記載和考古發現,一條宋海船的載重量一般可以達到 400噸。

另外,可以參考一下鄭和下西洋時的規模和實力。遠征日本完全存在技術上的可能。而且,明初就有倭寇不斷騷擾東南沿海,完全可以為遠征日本提供充實理由。之所以朱元璋把日本列為不征之國,完全是朱元璋本身眼光和政策制度所造成。

明朝在中國歷史之中,為唯一借著農民暴動而成功的朝代,它在創始時,因借著農民最落後的部門為基礎,以之為全國標準。朱元璋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應該屬於能力極強的那種。從幾乎最底層的乞丐到貴為天子的帝王,成長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所遇到艱難也是難以計算。但能力強並不等於雄才大略。朱元璋由於出身貧農,(他家庭破產之前是貧農)這使他在客觀上制定了一些促進農業發展、減輕底層農民生活負擔的政策,但同時,他的眼光又過於集中在土地上。

朱元璋的國家制度設計,最低限度在短期內確實有效。他犧牲了質量以爭取數量,於是才將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國家統一起來。可惜他規劃的長久影響則只有令人扼腕。這等於向中外宣布:中國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村集團,它大可以不需要為本土之外的事務操心。黃仁宇在《中國人大歷史》這樣描述:因此,當倭寇侵擾海岸的時候,朱元璋為著息事寧人,將沿海一帶之居民全部後撤,明令明朝臣民一律不準泛海。有限度的商業,一般借著外夷進貢的名目進行,仍繼續不斷,只是監視得更加嚴密。面對北方的防線,修築「邊牆」成為一種值得專註之事業。

而《中國對外關係史》則評述到明朝時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和內向。因此,把日本列為不征之國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而是基於明朝時期逐漸保守的外交政策上。朱元璋更願意把注意力放在國內的專制統治上。 明代作為一個極中央集權的朝代,之前的各朝無出其右,而明太祖建立的龐大農村集團,又導嚮往後主政者不得不一次次採取內向、緊縮的政策,以應付從內、從外紛至沓來的問題。

甚至他們薪給和衙門裡的預算也同樣要經過中央核准才能算數。世界歷史中並無這樣的例子,以一個龐大的國家以中樞管理到這樣嚴格的程度。而明朝依然沉浸在老舊的宗主、蕃屬觀念中,滿足於建立所謂「不征之國」帶來的地區性權威。而事實上,即使這種權威也並非是長久的。

許倬雲的《萬古江河》很能反應當時的狀況:15世紀—19世紀中葉,以及隨之而至的「百年蹣跚」。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15世紀新航路的開闢代表了新的序幕的拉開。但此時的明清王朝實施海禁與閉關政策,仍以「朝貢」與「撫夷」的觀念對待域外種族。固有的社會倫理道德,無法翻舊更新以順應時代變化,原有的「中央之國」的自我投射,暴露其虛弱而不能適應時代的缺陷,以至於在進入多國多文化的世界體系之時,中國顯得張皇失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智囊 的精彩文章:

戰場繳獲大量黃金咋處理?美國大兵藏著掖著,國家幫忙「打掩護」
19世紀後的美國是如何逐漸擊敗大英帝國?原因出在英國自己本身

TAG:歷史智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