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一文讀懂:世間的修行為何如此強調「忍」字

一文讀懂:世間的修行為何如此強調「忍」字

「忍」是梵文「羼提」的意譯,有「忍受」、「認可」等意思。《成唯識論》說:「忍有三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佛教一般把安於受苦受害而無怨恨的情緒,以及能認可佛教真如的信仰當作「忍」的內容。

佛教提倡忍辱求和,受辱不怨。如果人們都為了一點小事而懷恨在心,矛盾就會逐漸擴大,以至於怨恨相報,不可收拾。反之,如果遇到矛盾,能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互相謙讓,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人類就能夠在一個和平、安靜的環境中生存了。

山路

宋代有個叫富弼的名臣,他教育子弟:「『忍』之一字,眾妙之門。若清儉之外,更加一忍,何事不辦?」

他年青時,有一次遇到一個兇悍的人,無故謾罵他。別人對富弼說:「他在罵你。」富弼回答:「恐怕是在罵另外的人。」別人又對富弼說:「他在指名道姓地罵你。」富弼卻說:「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多得是,未必富弼就是我啊!」剛才還在破口大罵的人,聽到這話,非常慚愧,當然也就住口不罵了。試想,如果你罵一句,我回罵一句,唇刀舌劍,必然加劇矛盾。而忍一忍,則使對方怒火冰釋,不便、也無法再發作了。

富弼的墨跡

在日常生活中,還會遇到被人冤枉、遭人懷疑的委屈。

古代有個叫彭矩的人,慈祥謙遜。又一次外出,與人同宿一家旅店。彭矩早上先離店,那個人丟了傘,懷疑是他拿走的,便趕到彭家怒罵。看到彭矩很老實,就說不僅丟了傘,還丟了衣服,要他照價賠償。彭矩如數付錢,也不解釋,也不埋怨。彭矩平時幫助鄰里,做了許多善事,因此周圍鄰居很信任他。因為沒有子女,他前往西嶽華山祈嗣,夢見神對他說:「由於你能忍辱仁柔,力行善事,已允許所請。」果然,不久他陸續有了三個兒子。彭矩被願望偷傘,是他與同宿一店者兩人間的事情,怎麼也解釋不清。如果爭吵起來,也未必有利,因此他只能忍讓,避免了不必要、無休止的糾葛。

在火車站超度死者的出家人

「忍」這個字,說說容易,做起來最難。能忍者,德量必大;不能忍者,心胸狹窄。

佛門所提倡的「忍」,重點在安於苦難和恥辱,所以又叫作「忍辱」。

清凈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依他起 的精彩文章:

一文讀懂:寺廟裡的殿堂都住著哪些神佛
閻羅王及其下屬是如何各司其職的?

TAG:依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