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代玉器有哪些器型特點

歷代玉器有哪些器型特點

新石器時代的玉器主要有玉琮、玉璧、玉斧、玉圭、玉璜、玉塊及各種鳥獸。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為多。動物造型較簡單,著重於頭部刻畫,身體則與玉石形近的幾何體,頭部又較重視眼目的表現。此時玉器雖片狀為多,但磨得很平的平面極少,凡平面之處,中部皆微微隆起,邊緣較薄或有坡,如器物的主平面平如刨板,就應考慮這件器物是否為偽製品了。

一、歷代玉器工藝特點

商代玉器,屬於生產工具和禮器器形的有玉刀、玉斧、玉鏟、玉璧、玉璜以及單體的玉制魚、鳥、獸。鑽孔有兩種,一種是一面鑽孔,另一種是兩面鑽孔,孔眼兩端大,中部細、蜂腰狀。許多商代玉器孔內留有螺旋形琢磨痕。

周代玉器,玉戈、玉琮趨向小型化,圭呈細長形。春秋戰國玉器,佩玉大量增加,喪葬用玉也較多。玉龍種類較多,一般為蛇形。

漢代玉器,器形除玉璧、玉環、雞心佩、劍佩、帶鉤外,各種用於殉葬的明器和各式容器、玩賞品大量出現。

唐代玉器,大量出現花鳥、人物圖案,器物多生活氣息,有實用價值的杯碗增多,另出現新型飾件和表示官階高下的玉帶飾物。

宋代玉器,仿古玉器極多,有玉環、玉劍飾、玉璧等。仿古玉給人似古非古、似今非今感覺。宋代玉鳥、玉魚數量也較多。

明代玉器,早期多選用白玉,雕刻精緻,有宋元遺風。明中晚期玉器,南北差異較大;北方玉器渾厚,加工較粗。明晚期蘇州一帶制玉、選料精細,工藝講究。

清代玉器,在造型、琢磨、風格特點已失古樸之意,給人新的感覺。加工特點可用精、細兩字概括。地子平、線條直、方圓合於規矩,不拖泥帶水。人物、植物裝飾圖案雕得稜角分明。同現代玉雕相比尚屬簡約,同大玉相比,則顯繁瑣。

二、玉器的鑒定--歷代玉器特徵

『良渚文化玉器』

公元前5000年-2300年,這幾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的玉器均以小型的飾物、玦、環、璜、墜、管等為主。玉器的裝飾和使用情況與巫術禮儀有關,由初始的裝飾物,向神異靈物演變的軌跡。玉器作為靈物崇拜的表徵在長江下游良渚文化中得到進一步發展。良渚文化玉器以玉鐲、佩、珠、管、裝飾品數量最多。並有玉璧、玉琮、璜、環、瑗、鉞等禮器及梯形,半圓形,三叉形冠等。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則選用質地細密昌潤的玉材,觸感平滑細膩,器物表面泛寶石光澤,近乎銅鏡的亮度(俗稱色漿殼)與人工上蠟或機器打磨的光澤有別。色澤多以黃綠為基調。鑒別良渚古玉最可靠的手法是利用科學手段進行測定。一般的目測,可以從良渚玉器質地入手;真正的優質良渚古玉,質地細密堅韌,器表泛寶石光澤,晶瑩光澤。觸之手感平滑,與人工上蠟或機器找磨的光澤不同。玉色以黃綠為基調,少量為淡赭紅色。出土的玉璧、環等器面常有白色、赭色或墨綠色的筋狀條斑、顏色駁雜、質地並不純凈。在工藝上有粗放和精緻兩種。製作精緻的,表面光潔、輪廓線挺拔,轉折圓潤,並且很少見到旋鑽的痕迹;粗放型則有厚薄不勻、邊緣磨損,有明顯的切割,旋鑽擦痕。鑒定良渚玉器最重要的是要考察琢制工藝。良渚文化玉器運用細密陰刻線的技法十分嫻熟,在放大鏡下觀看,那些細如髮絲的線紋,顯出短線切割連綴的痕迹,跳刀貫氣,極為精密嚴整。此外,拋光工藝考究,也是良渚古玉的特點。良渚古玉器表平整光潔,但仍能感受到手工打磨,長久搓磨的痕迹。用現代機器快速切割、拋光,器面和輪廓轉折則顯得生硬,而且在細微處往往加工不到位。琢磨紋飾也粗重生硬,圖案結構鬆散,笨拙。

『紅山文化玉器』

新石器時代文化中另一重要玉器代表是黑龍江流域,分布在遼寧、內蒙古地區的紅山文化。紅山文化目前發現的玉器,不但類型很多,反映了與當時的社會生活,特別是巫靈崇拜的聯繫。具有很高的科學歷史價值。

紅山文化玉器的玉材多為岫岩玉(蛇紋石)硬度4-6,呈油脂光澤,有黃綠或淡黃色。少量的墨玉、青玉、玉髓、瑪瑙和煤玉。器類有裝飾品玉環、串飾、勾雲形玉佩、馬蹄形玉箍、竹節玉飾等;動物形象的佩玉、藝術品最多:有玉龍、鷹、燕、蠶、魚、龜、豬首獸、豬龍形獸等。器型一般較小,但採用大塊麵塑形手法,造型概括、簡練,質樸。裝飾紋飾簡潔,疏朗多為抽象圖案。一般多著重大塊面拋光,僅在眼、口部作精細雕琢。器形多為扁平體,無論單面或雙面雕琢均有厚薄變化,常將器物外輪廓琢成薄形鈍刀狀。琢制工藝擅長以磨碾手法製作類似泥塑刮削效果的溝槽,壓地隱起的陽紋和斜面稜線,有的稜線觸之有感,視之不見,說明琢磨很精細。後期才在隱起圖案上加刻陰線紋。因為大多應用於懸掛、佩帶,幾乎所有的器物都琢有孔洞。一般為單面鑽孔,兩面孔徑大小不同,剖面呈倒梯形,俗稱馬蹄孔。可能出於減少鑽孔難的設想,有的孔洞打到一道凹槽上,有的打在磨薄的平面上。有一定厚度的大形器物則採用雙面打孔,孔徑兩端大,中間小,俗稱蜂腰眼。有的對穿孔對接有誤差,因而孔徑有台階式痕迹。這兩種琢孔方式商周時代仍沿用。另有三種為紅山文化玉器特徵有,一為在一面打兩個孔,斜入"刀"在深處穿通,俗稱象鼻眼,這種打孔方式唐代以後才又採用;一為高超的脊棱上斜刀對穿,另一為在先磨出的兩道橫向溝槽內斜向對穿。這三種穿孔方式可統稱為雙眼穿洞單面成孔法是紅山文化琢制工藝的獨特特徵。

『大汶口文化玉器』

黃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玉器多為佩戴的小型玉裝飾品-頭飾,頸飾和手飾-珠、環、鐲、佩、墜、□、指環、束髮器等。

『龍山文化玉器』

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玉器數量較大汶口多,除裝飾用的玦、鐲、環、璜、珠等。過去,因缺乏確切的地層關係考察,往往誤認為商周文物。

『商周玉器』

商周玉器:重視選材,大量使用新疆優質軟玉,色淡綠或白中泛綠,玉質細膩,拋光後表層呈柔和的玻璃光澤。

商周玉器多為扁平體造型,大多是先將玉料切割成板塊狀毛料,再加工切削成圓形玉坯,其中規整成形的進一步加工為壁、瑗、環等,不具備深加工條件的玉坯,則割圓形坯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琢為玦、璜或動物、禽鳥形玉佩。

王禮器壁、璜、玦等,商代有厚薄兩種形制。壁多光素平整,邊緣輪廓圓潤,無稜角。西周大型璧多平素無紋飾,小型璧琢飾精美的龍、鳳、鳥紋,龍鳳紋身加單環或重環鱗紋。商代玉鳳長尾羽內卷,周代鳳紋高冠長尾,尾羽向上翻卷披及頭頂。玉琮多為光素的單節柱體,以致清代末期釋名時,有"杠頭"之稱。商代早期的玉儀仗,特點是在器物邊緣琢出脊的齒牙呈平直或柔和的凹形,連續排列四齒至六齒,有如後世的女兒牆垛,兼有加固和裝飾功能,商後期逐漸消失。周代玉儀仗,器形超於細長,小型化。商代後期出現商周玉器中罕見的立體圓雕玉人,玉龍、玉象等,商代玉人面部征為額頭高、鼻根及眼內凹、下額上翹的"月牙臉"形,鼻、眼、嘴均寬大,厚嘴唇上翹,周代玉人面部扁平、中分發、戴大耳環,形象誇張變形,裝飾趣味濃厚。

商周玉人、動物有禽鳥玉飾都很重視頭部眼、嘴、耳的刻劃。商代多用雙撤陽線琢"臣"字型眼、早期形狀線紋方正,晚期線紋圓潤眼形細長。西周時"臣"字形眼的眼角或眼梢伸出長線卷勾。在動物鳥紋、魚紋中,參用菱形或橄欖形眼和雙陰線重環紋眼。

『春秋戰國玉器』

春秋戰國制玉重視選料,流傳下來的玉器,很少有質次或有疵傷的劣質玉材,常見的玉質為白玉、青玉,器型以佩玉最為發達,出現以璧、珩、璜等成套組合的"組佩";玉具劍飾;玉帶鉤等佩飾玉和少量的玉璽及葬玉。

各諸侯國都有生產玉器的機構,琢制工藝,藝術格調各有特色。至戰國時代已形成鮮明的時代風格,其特徵概括如下:

①平片狀器型,如璧、佩、璜等,器形較薄(徑尺大璧厚度1公分左右者有之)立面平直,流行在邊緣勾勒出極細窄的凸線,手感極鋒利,器物外廓不求平齊,往往有不規則的脊齒右出廓的龍、螭紋造型。

②琢玉工藝特徵:常見為陰刻線,起止痕迹明顯;創用一種粗細陰線並列的形式,粗細差距大,有的呈10:1對比,形成特殊的裝飾線紋效果。

③鏤空技術純熟,發明快捷的鏤孔法,即先將鏤空部位鑽出若干小孔,再用絲鋸類工具獎小孔連綴成線。鏤刻紋飾面不加陰線刻,為此期透雕特點;

④人像雕刻數量不多,以裝飾手法造型,面部五官用短陰線示意,服飾華麗、多琢S形,滴水形紋飾。春秋戰國玉器琢刻精七絕倫,動物造型妙趣自然,非計較工時、造價的贗制者所能追仿。

『漢唐玉器』

漢代盛行佩飾玉,薄型的玉璧多採用水蒼玉,外皮玻璃光極亮,器型較戰國時厚,立面平直,邊沿平寬。新出現的雞心佩、出廓璧等,多有浮雕或立體鳥獸形象,玉舞人、玉翁伸等附飾多為白玉,隨形構器器形也較厚,唐代薄平形佩飾除玉璧多為方型帶板,無邊廓,剖地留出浮雕面琢刻紋飾。

雕刻技法:漢代透雕紋飾加勾勒輪廓的陰刻線,此為不同於戰國的重要特徵。漢代陰線紋細若遊絲,由許多短線連綴而成被稱為跳刀,雖若斷若續但線條流暢遒勁,有的陰線還以極細微的圓圈陪襯。跳刀法為漢代玉獨有。另有一種線紋粗重、簡練、刀鋒犀利用以琢刻翁仲、玉蟬、玉握等,有「漢八刀」之稱。

唐代陰刻線紋極淺,起止痕迹明顯,常將粗細線組合,粗線勾輪廓,細線表現結構,參差變化,豐富了紋飾的變化層次,唐代也喜歡用成組排列的短陰線加在人物、動物外廓部位,以顯示體積轉折或用以表現氈毯的圖案。與漢代不同之處是線紋較粗壯,而且沿外輪廓線向內運"刀",無茸毛感。

漢唐玉器,作為漢唐盛世的物質文明,引人珍愛緬懷,臨仿漢玉之風歷代不衰。除上述琢玉技法特色及造型特色外,鑒別漢玉要注意觀察細部造型的琢刻特點,漢代各種動物鳥獸陰刻方眼框後沿框廓向內碾磨,使眼球隊突起如球形。鼻翼處刻一陰線表現嘴唇上翹。前腿腋下、大腿分襠處有捲雲紋角插入軀體內。爪細小。尾禿,拉得很長。臨摹呂在把握形象神采及細部刻划上易露敗著。宋代時有仿漢玉璧,對螭虎形象和連雲紋的細部即摹仿走形。漢代玉雕的獸眼的眼珠多呈圓潤的半球體,宋仿漢玉做成以陰刻方框加重圜紋。仿連雲紋的迴轉彎度較漢代誇張。

『宋遼金玉器』

傳世宋玉多為優質的白玉和青玉。品種以陳設品,佩飾為主,兼有實用功能的玩賞物:文房用品,玉童子墜是這時的新創。

玉器的裝飾紋飾和藝術效果,成功地借鑒花鳥畫的形式。唐代興起的花鳥飾題材更為擴大,並出現寫生花樣式。

宋玉的藝術成就在於造型和裝飾的優雅、含蓄、富於藝術意匠。宋玉紋飾在寫實基礎上提練概括,使紋飾形象,具有生動感和裝飾美。在琢制上,鏤空、琢磨,拋光等技藝結合運用,使紋飾組合整體感強,外輪廓鮮明,又能刻划出花瓣、枝葉翻卷的形態和質感。花葉常琢出薔薇類植物鋸齒狀外廓。整體溫潤圓厚,局部外廓細巧,這是宋玉的獨特之處。

宋代流行的童子形玉墜,造型特徵為髮髻發綹在頭頂,後腦大,面部五官集中。眼形為上部彎弧的半圓形,下撇的八字眉。耳靠近眼梢。細鼻形如□管,口唇極小,身著短上衣,或罩小馬甲。窄袖以三至五道陰線表現皺摺,手握拳與袖平齊;下著肥腿褲,露腳踝,以陰線示意刻鞋。形態生動,或攀枝玩耍,或行走舞蹈,常見的是持舉荷葉站立。

宋代玉獸,一般體態細瘦,背部琢出節節凸起的脊骨。

『元代玉器』

元代玉器品種與宋玉近似,服飾用玉增加了小型的玉飾嵌件及帽頂。在器型、琢制工藝方面表現出對唐代作風的崇沿模仿。花鳥紋飾較唐代更富於生活氣息。民族風情圖景及柞樹葉齒狀外緣的琢法,成為元代部分玉器明顯的特徵。

元代玉雕喜歡用深痕陰線,線條粗重,使紋飾起凸高,但線紋起止痕明顯、線條不勻齊,常有失控的出鋒痕迹,顯得粗糙。

元代的玉童子面部先作減地處理示意表現臉盤,五官緊湊連成一片。用陰線紋刻劃眼眶,鼻短鼻頭大有楞角。有的戴寬沿尖頂帽,著長袍束腰,下擺肥大如裙,腳著長筒靴,手持繡球飄帶。

元代動物形玉雕軀幹細長,動勢起伏大,生動富有神彩。

元代琢玉擅長透雕技法。傳世玉器中,常可見到一種玉董爐頂,大多定為明代玉器。透雕層次略深的可能是元代或遼金時的玉帽頂,在明清時改製成董爐蓋頂紐用。

元代也製作了一些仿漢玉,在技法上不注重追摹祖型特徵,專以偽殘和燒茶褐色斑以假充真。

『明代玉器』

明代玉器品種,主要有玉禮器、陳設品和日用器皿(如文房用品等)。佩玉習俗仍很盛行,因而各種頭飾、佩件不但製造量大,還出現了新的品種。如雲形飾件與璜、珩、花葉組拿來玉串飾,裝飾衣帽的花形玉片。晚期又流行借鑒書畫形式的方形玉佩(又稱玉牌子、玉別子)等。

明代玉器在工藝上大體可分兩種類型。陳設品、實用器皿及一部分佩飾的造型厚重、穩定,器壁較厚,裝飾手法也比較單純、雕琢紋飾粗率,陰線紋「入刀」深重,雖樸厚明快,但失於粗糙。因而有「糙大明」的謔稱。明代玉器的紋飾和裝飾手法,前期受院體花鳥畫和織綉品,雕漆等工藝品種的影響,流行花鳥圖案的折枝花卉的造型。晚期嘉靖,萬曆兩朝將近一個世紀,祈福增壽的祥瑞題材大為流行。在玉器上比比皆是隱喻吉祥的紋飾。明代玉器裝飾的另一特點是紋飾多取寫實手法表現,注重紋飾形象的細部刻劃。即使「糙大明」玉作,在物象結構上也有所交待。此外,明代治玉特別重視作品的完整性。即使小件玉作,凡外露部位大多要作整形及拋光處理,不論多微小的花朵、蝴蝶飾件的背面也都有相應的加工。

明代玉器工藝成就的代表首推子岡玉。子岡玉特點一為選料嚴格,凡制器用玉料,皆為經過嚴格篩選的優質玉,務求色純質潤。二為藝術作風嚴謹,陸子岡治玉題材廣泛,除善長仿古紋飾,更有雕琢山水、花鳥畫法的絕技。三為技法精妙。陸子岡琢玉務求紋飾清晰規整,底子平齊。凡琢文字,皆琢刻難度較大的陽文,字體間架嚴整,使轉靈活,有如書寫效果。因而在當時被當作精美藝術品爭相收藏。就款識分析,陸子岡真品款識特徵是:篆書、陽文「子岡」或「子剛」字樣,書藝水平高,篆刻精緻,無復加痕迹。

『清代玉器』

清代玉器無論在品種數量和製造工藝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個發展高峰期。形成了不同風格和技術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心。

清代玉器品種和數量繁多,以陳設品和玉佩飾最為發達。陳設品有按青銅器為祖型的仿古形式器皿及各種仁獸,瑞禽的造型,新增的品種有山水、花鳥玉山,浮雕圖畫式的玉屏等。玉佩的品種更為豐富,成為各階層民俗事項和服飾廣泛佩戴使用的裝飾品和吉祥物。此外兼有實用功能的各種玉器皿,文房用品數量和品種也較歷代多有增加。清代玉器在製作上以乾隆時代為分界線,前期治玉重視選料,由於開採條件改善,採集到的優質白玉、羊脂玉數量之多,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材質的精美,為這一時期能產生許多珍寶性藝術品,提供了物質基礎。在工藝加工方面,琢工精巧,光工細膩。乾隆時代的玉器皿的輪廓線都極規則,橫平豎直外緣及子口轉折嚴整挺拔。稜角多呈勁挺鋒銳狀。起凸的浮雕圖案邊緣,也處理成鋒利邊線,觀之剔透,觸之扎手。在拋光工藝上也很講究,一般細光處看不見琢鏃的痕迹,細光能達到玻璃光亮度。清代中期以後,玉器生產漸入衰落,不但規模減退,工藝製作上取巧偷工造成規格越益粗糙。如所琢樹木花草枝梗,不再精到的琢出圓潤的,符合生態的形象,僅以兩面削琢的角形凸起代替。花卉圖案也不再細緻地琢出枝葉穿插、花葉翻卷的形態,太多取平面的淺浮雕處理。尤其是器皿輪廓線大多拖泥帶水,轉折含混。許多該作圓雕處理的玉陳設品、玉人、玉山,甚至小件玉佩、玉附的背面,也採取用工極少的粗處理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收藏網 的精彩文章:

33件過億拍品背後買家究竟是誰
明清玉器審美探尋

TAG:中國收藏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