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正月十四 三月的第一天

正月十四 三月的第一天

China House

正月十四 三月的第一天

轉眼已是三月第一天

無論生活開心還是難過

不管生活輕鬆還是疲憊

新的一月

願你放下一切煩惱

被好運緊緊圍繞

嶄新的一月,開啟美好的生活


正月十四即農曆正月第十四天,作為中國傳統農曆節日之一,這一天的中國民俗活動有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等。到了這一天,年基本已經過去了,之後便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過後,年就宣告結束了。

正月十四習俗

1、拜臨水娘娘

民間將正月十四這一天稱為「臨水娘娘」(又稱「順天聖母」)的誕辰。傳說臨水娘娘姓陳,是唐朝大曆年間的人,後來成為了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於是民間立祠奉祀,稱為「臨水娘娘」、「順天聖母」。其實,是婦女們在沒有地位、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護神,也是她們畏懼難產而鼓舞自己的一種方式。

2、吃麥流

農曆正月十四夜,每逢此日晚餐,寧海城鄉家家戶戶都要吃麥流。麥流即是將菜葉、香乾絲、蝦皮、番薯粉面絲放一道燒熟,然後把麥粉放下攪拌,成為薄薄的糊狀,就叫「麥流」。為什麼寧海正月十四夜要吃麥流呢?據說這與戚繼光抗倭寇有關。

3、喝亮眼湯

新昌有正月十四喝亮眼湯的習俗。民間有個說法,這十四夜亮眼湯一喝,就說明春節也過得差不多了,大家得開始振作精神開始新一年的工作。亮眼湯是碗青菜麻糍湯。將麻糍切成小手指般大小的一條條,然後將洗凈的青菜合二為一,下鍋煮熟,放入適量的食鹽、醬油,挑上一撮熬熟的豬油,就成了民間傳統的亮眼湯。

4、吃「糊辣羹」

象山正月十四鬧元宵,有吃「糊辣羹」這一習俗。當天,小孩們自帶碗筷,串街走巷,挨門挨戶吃糊辣羹,說一聲:「吃發財羹啦!」主人不分熟人或陌生人,每人一瓢。「糊辣羹」是用牡礪、蝦仁、魚肉、蟶肉等為主料,加上切成粒的精肉、芋艿、蘿蔔、蛋、香腸、菜絲等做成熟食後混合在炒燴最後加水勾芡而成。據說小孩串的門越多,吃的越多,越會聰明。討糊辣的人越多,主人越會發財。

5、試花燈

為了準備正月十五的上元宵節,民間和朝廷都會在這天搭建燈棚,懸燈結綵,並做一些遊藝節目的預習活動,成為「試燈」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至於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早就準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準備販賣,成為「燈市」。

6、食糟羹

在台州,元宵節為正月十四,其節日氣氛也有著與眾不同的特徵和內涵,台州元宵夜吃糟羹更是在全國獨一無二。糟羹的製作方法很簡單,也很獨特。據清《台州外書》載:元宵時,「以肉、菜和粉,雜薺、筍為羹,以多為貴,謂之吃糟羹。」常以芥菜、肉絲、豬耳朵、豬尾巴、豆面、冬筍、香菇、木耳、豆腐乾、油泡、川豆板、芋頭等時令蔬菜,切成丁狀或末狀,在鍋里燒熟,加水燒開,再用米粉調水,倒入鍋中攪勻,燒成糊狀即成。古時,曾用酒糟調和,故稱「糟羹」。

7、守財神

從正月十四這天下午起,從剛剛學步的娃娃到十二三歲的兒童,手裡都捏著一根線,拉著毛兔燈,牽著大人的手,滿街地跑,蠟燭點在兔肚子上,把白兔照得通體透亮。此時家家戶戶的每一間屋子裡都點起蠟燭,俗稱「間間迎」,以此表示迎接財神。同時,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點「長夜燈」,從傍晚一直亮到第二天早上。

8、偷青

客家人自古有正月十四「偷青」的習俗,叫做「偷青節」,正月十四這天夜裡,青年男女三五結伴,乘夜幕掩護到別家菜地里「偷青」。蔥、蒜、蘿蔔、麥菜、生菜都是他們的目標,「偷菜」預示著把一年的好運氣都「偷」回了家。如果不小心被主人發現了,挨了一頓罵,更是一種好運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瓷房子 的精彩文章:

TAG:瓷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