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潮汕元宵節習俗,你家也有這些嗎?潮汕人不一定都知道…

潮汕元宵節習俗,你家也有這些嗎?潮汕人不一定都知道…

元宵節快樂!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也稱「元宵節」,當晚稱元宵,俗稱「十五夜」。元宵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全國各地都會舉行一些活動來慶賀。因各地風俗習慣不同,鬧元宵的方式也不同。那麼,潮汕元宵節那些有趣的風俗和食俗,你知道多少?

做丁桌

在潮汕鄉村,

去年生過男孩的人家,

元宵夜要在祠堂設宴請客,

以慶「出丁」,

俗稱「做丁桌」。

吊喜燈

元宵節潮汕家家戶戶

有點燈、吊燈的習俗

因潮語「燈」和「丁」同音

點燈和添丁是近音

故潮人認為點燈即為添丁的佳兆

宴客時有兩種席式,一種叫「龍船席」,即用好多張方桌連結起來。客人圍在兩旁吃飯,形同劃龍船;另一種叫「走馬席」,即無論親朋厚疏,認識不認識的人都可以進來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擺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來臨,接連不斷。這後一種席式一般是較有錢且較慷慨的人家才會這麼做。

求喜物

元宵此日,

鄉村中多有設壇拜神活動。

各神廟宗祠燈火齊明,

善男信女爭先參拜,

擁擠異常,熱鬧非凡。

度過橋

元宵節,

潮汕大都有度橋的習俗,

清順治《潮州府志》和乾隆《揭陽縣誌》載:

「(上元)婦女度橋投塊,謂之『度厄』」。

擲喜童

元宵節

鄉村多在祠堂大埕的開闊處,

搭起一個彩棚,

裡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彌勒佛,

彌勒佛光禿禿的頭、肩、肚臍、

大腿等部位都擺設有男女「泥喜童」。

賞燈

這天,街頭賣燈籠的,

將各式燈籠高高懸掛,

神廟和宗祠里都掛著很多花燈。

猜燈謎

潮汕猜謎都在元宵夜。

花燈上貼上書寫的謎面,任眾人猜。

不僅感受到濃濃的元宵氣氛,

還能贏得壕禮,

深受廣大顧客朋友的喜愛。

除此之外

潮汕其他地區在元宵節

還有特別的風俗

擲彌勒佛

元宵夜,街頭棚子里塑一尊大彌勒佛,在彌勒佛身上放著一些潮州浮洋出產的泥塑彩娃。棚主放過了喜炮之後,擲彌勒佛活動就開始了。人們在距離彌勒佛一丈多遠的竹欄外,用銅錢瞄準那些彩娃,使勁擲去。如果彩娃被擊中,即為中彩,棚主將被擊中的彩娃拿起用紅紙包了贈送給中彩者作為紀念。在一些較難擊中的部位,如頭頂、耳朵、鼻尖等,則是中一贈三。這彩娃俗稱為「喜童」。人們認為:擊中了,來年定能早得貴子早發財。故此,那些剛當新郎的小伙、剛娶兒媳婦的公公,由於抱子孫心切,即使投幾百次也在所不措。

唱採茶歌

在鄉里挑選一些眉清目秀的男孩子扮成採茶女,每一隊8人或12人,手裡提著花籃,扮成採茶樣子,載歌載舞,十分動人。

落祠堂、坐大菜

村裡當年新婚的新娘,元宵夜要到宗祠去觀燈。新娘事先必須打扮一番,上穿大紅褂子,下著長裙。富貴人家的媳婦要頭戴鳳冠,珠簾垂面。普通人家的媳婦則戴用染色羽毛及色絨紮成的半月形的「文明帽」,再用二丈多長、中間一團大花的紅綢,縛戴在「文明帽」上,然後讓紅綢從兩鬢下垂到地面。未婚的姑娘,在這一夜,會拉上同伴,靜悄悄地跨進人家的菜園子,然後羞答答地坐在芥菜上面,此所渭「坐大菜,明日選個好夫婿」。這種民俗,現在也很難見到了。

度過橋

元宵節,潮汕大都有度橋的習俗。在揭陽,元宵此日,男女老幼爭先度過橋,後生兄祈望日後娶賢妻;姑娘祈嫁個好夫婿,產男孩;老者則祈求健康長壽;小孩子則祈求長大成人。在普寧洪陽也有「十五夜行頭橋」的習俗。「頭橋」即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太平橋,其兩側欄杆兩端都有兩頭石獅。每逢元宵夜,男女老幼共同走過太平橋。過橋時不可回頭,否則「回頭不吉利」,過橋的人們還有摸石獅子的習俗。正在讀書的小孩喜摸石獅鼻,謂「模獅鼻,寫雅字」;未婚的小夥子喜摸獅肚,謂「摸獅肚,娶雅妻」;而已懷孕的婦女則喜摸獅耳,說是「摸獅耳,生兒子」。


每年的元宵節,家家戶戶的門楣上都要插上榕樹葉、竹筅、「筆車」、「杜必」之類的植物,以保平安,說是「插榕健過龍」、「插竹筅養肥雞」、「插筆車飼大豬」、「插杜必穀倉相疊」。有些婦女還特意把兩片榕葉插在頭上,孩子們則取一片夾在耳朵邊。所有這些均表示人們嚮往吉祥之意。

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斗畲歌

斗畲歌也是潮汕元宵節一種特有的傳統娛樂活動。畲歌原是畲族的歌謠,後被潮州民眾吸收而流行於潮州民間的歌謠。潮人斗畲歌歷史悠久。出土的明嘉靖本《荔鏡記》第七出《燈下搭歌》就載有元宵節潮州人斗畲歌的風俗,由此推知,至遲在明代便有斗畲歌活動。

送香船

送香船,送瘟神的一種儀式。潮汕各地均有此俗。全國也然,「紙船明燭照天燒」,指的就是此事。紙船者即香船也。潮汕有此俗,只是各縣各地表現大同小異罷了。但有些地方稱為鄉船,其實鄉船不確,實乃香船也。。「香船」是用竹扎紙糊而成的,浮任村所制是一條張開巨口,露出利牙,鼓著大肚子的河豚,高堂鄉則直接扎製成一條船形。

走香船時,鄉民都是興高采烈,喜氣洋洋,男女老幼,穿上節日盛裝,請來外鄉親朋,鄭重其事。當香船送出海流去時,人們總是好像卸去重負,異常舒暢,一時歡歌鼓舞。高堂鄉走香船時貼上一對聯子:「時尚一新所見原多快意事;春風滿面相逢儘是舒心人。」就是此時此景的很好寫照。

盪鞦韆

盪鞦韆是潮汕人非常喜愛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動,多在正月特別是元宵前後舉行。正月對於潮人來說,是一個既忙碌又興奮,熱鬧又快樂的月份。饒平縣樟溪鎮龍潭埔村正月盪鞦韆別具一格,每年正月初一下午,村民便在村寨廣場上搭起一個五米高的鞦韆棚,凡去年添丁的人家都要備生熟相摻的幾筐花生,登上鞦韆棚,向棚下早已翹首以待的人們撒花生,直到把所有花生撒完為止。棚下的人們尤其是將為人父的後生兄都爭奪。據說搶多者就能生男孩,故後生兄們樂此不疲。至今仍流傳著「搶花生、熟摻生,年年雙生(雙胞胎)」這樣的歌謠。揭陽市炮台鎮桃山鄉正月幾乎天天男女老小都盪鞦韆,但是元宵節那天,男人不能登上鞦韆棚,整個鞦韆活動只能站在一旁觀看。有些鄉村元宵夜年輕夫妻要跑到村裡老榕樹下盪鞦韆,任村人往身上潑糞,說是被人潑得越多,越能在今年生男孩,真是不可思議。


所謂敬糖獅,就是指每到元宵節時,潮汕地區的人們會在神前敬上糖獅,祈求著新年吉祥如意,求來好運,大吉大利。傳說獅子是神州大地炎黃子孫的吉祥物之一,能辟邪驅惡,有莊嚴、富貴之象徵,歷來特別深受潮人的敬愛。香港潮籍詩人邱亦山(筆名石頭翁)詠《元宵》詩云:「元宵佳節在龍香,潮俗民風似故鄉;是夕神前求好運,糖獅果品表安祥。」詩文道明了香港潮人流傳著元宵拜糖獅的風俗習慣。

糖獅是一種用白糖加工製成的甜食(用糖漿灌入雕刻模具鑄成),色彩晶瑩鮮艷,造型紋飾優美,千姿百態,集工藝美術、飲食文化和鄉土風情於一體。糖獅成雙成對,大的富有氣勢,小的小巧玲瓏,令人喜愛。元宵之夜,幹家萬戶拜糖獅向神明借來求好運,明年元宵如數奉還,故名為「賭糖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潮汕一家人 的精彩文章:

痛!手機突然爆炸,男孩手指被炸得粉碎…

TAG:潮汕一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