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雍和宮—藏傳佛教的京城聖地

雍和宮—藏傳佛教的京城聖地

春節長假後第一個周末,突然心血來潮,想去周邊寺廟裡散散心、敬敬佛,祈求新的一年自己和家人平安順利、心想事成。

我是一個無神論者,不是一個佛教信徒,也沒有每年燒香拜佛的習慣。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發現以前很多自己不屑的東西,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需要我們帶著敬畏之心去重新打量。

佛教的奧秘,對於我來說,就像人類之於宇宙,了解得實在太有限了。不過我相信,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個宗教能傳承千年,一定有它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碼。

季羨林曾說,如果不了解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我們就不會有一個真正的中國文化史、中國哲學史乃至中國歷史。如果沒有佛教,莫高窟、雲崗石窟、布達拉宮這些稀世瑰寶,可能就都不復存在了。

世界並不是非有神即無神那樣的簡單構造,就像世上不只是非好即壞、非黑即白一樣。盲目的迷信不可取,但絕對的排斥也會使我們放棄開啟另一扇門的機會。

因此這些年,我有時間總會去一些清靜的寺廟逛逛,南京的雞鳴寺,北京的卧佛寺、紫竹禪院都敬拜過。偶爾也會研究研究有關佛教的歷史和建築。也從中知曉,在北京敬佛,最好的去處莫屬雍和宮了。

北京人有句老話,叫男雍和、女紅螺,意思是說男子去雍和宮祈願最靈,女子去紅螺寺祈願最佳。雍和宮的靈驗可謂聲名遠揚,也讓它成為北京香火最旺的寺院之一。

不過我最初聽到這個名字時,真沒把它跟寺廟連在一起,還以為是座皇家園林。後來一細究,才發現不是,而是一座藏傳喇嘛教寺院。那為何一座廟不叫廟而叫宮呢?難道就和北京市區的湖一個道理,不叫湖而叫海嗎?

原來,這裡最初確實不是廟。雍和宮為康熙三十三年,也就是1694始建,初為雍親王府。雍正即位後,將其中一部分作為行宮,於是改稱雍和宮。

那時宮裡屋頂上的瓦,還不是現在大家看到的金黃色,而都是綠色的。古時候建築屋頂的顏色是很有講究的,象徵著不同的身份等級,是不能隨心隨欲的。

黃色為皇上專配,用在其宮殿、住所上。 綠色次之,用於王公大臣、宗教寺院等建築。 藍色代表天,只有在祭天的地方使用,如天壇。黑色一般用於品級低的官員和普通人家。

之所以後來改成了黃色,是因為雍正帝死後曾停靈於此。後來又因乾隆皇帝在此出生,雍和宮出了兩位大清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改為黃瓦紅牆,與紫禁城規格一致。

而在乾隆九年,雍和宮卻改成了藏傳佛教的喇嘛廟。至於為什麼要改,民間有很多有意思的說法。一個就是贖罪說。說雍正是個權力欲很強的人,當年為了爭奪皇位不擇手段,在王府養了很多殺手,個個都會使用一種叫「血滴子」的西域兵器,殘殺權臣、弒殺兄弟。乾隆帝為了給父親贖罪,所以把他當年的行宮改成了廟宇。

這個故事一下勾起了我的回憶,想起了小時候聽過的一個評書,單田芳講的《童林傳》。書中的主角童林是位蓋世的武林高手,他嫉惡如仇,不畏強權,多次救胤禛於危難之中。

當然,評書都是虛構的,民間流傳的雍正帝串通隆科多篡改康熙詔書,將「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的說法也經不起推敲。研究任何歷史問題,都需要站到當時的歷史大背景下去分析,這個宮改廟事件也是一樣。

乾隆將雍和宮改成喇嘛廟,更多可能是治國安邊、懷柔蒙藏少數民族的戰略考慮。乾隆即位之初,朝廷內部矛盾重重,西北邊疆準噶爾作亂,穩住當時的藏王,密切與七世達賴的關係,維持西藏穩定,是擺在乾隆面前的重要課題。

那時候西藏政教分離,藏王管行政和軍事,達賴管宗教,權力之爭不斷,加上尼泊爾的入侵,不穩定因素很多。乾隆帝在京城設立藏傳喇嘛廟,就是為了籠絡西藏宗教貴族,加強中央對西藏的影響力和控制力。

事實證明,這確實是個高招。清廷藉機派軍隊入藏擊退了尼泊爾的入侵,設置了駐藏大臣,1751年順利制定和實施《酌定西藏善後章程》,廢除了藏王,由達賴總攬西藏政教事務。

因此可以說,雍和宮是一座維護國家和平統一的橋樑,使西藏始終處於中央的有效管控之下,拉薩與北京始終緊緊連在一起。

有了這些預先歷史知識準備,逛廟也就那麼認生了。那天是大年初十,天氣格外的好,溫度乍暖還寒。地方很好找,出地鐵站順著人流往前走200米左右,轉頭往左一瞧,就看到了傳說中的雍和宮。

首先進去是一座牌樓院,東、西、北側各立有一牌坊。正門叫昭泰門。昭泰門往前是一條長長的林蔭步行道,穿過步行道後是雍和門,每名遊客在此可領取一盒香。

這裡不需要專門買香,也沒有很多廟裡常見的那種金箍棒一樣的高香。一盒清香二十幾根,剛好一圈拜完。這點我感覺很舒服。寺院里需要的是紫煙縈繞,而不是烏煙瘴氣。一顆心、三根香,誠意表達出來了就好。

雍和門相當於漢傳佛教的山門、天王殿,主供彌勒菩薩,大殿兩側相對而立四大天王,彌勒像後是護法神將韋馱。這基本就是佛教建築的標配。

出雍和門,院中依次有銅鼎、御碑亭、銅須彌山和主殿雍和宮。御碑亭內立有一四方碑,上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刻有乾隆帝撰寫的《喇嘛說》。主殿雍和宮相當於一般寺院的大雄寶殿,殿內供奉著三尊高近兩米的銅質三世佛像。

在佛教中,三世佛像有橫三世佛和豎三世佛兩種。橫三世佛是按空間分的,分別是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東方世界的藥師佛,西方世界的阿彌陀佛。豎三世佛是按時間分的,分別為現在佛釋迦牟尼佛,過去佛燃燈佛,未來佛彌勒佛。

空間為宇,時間為宙,意為宇宙無處不佛。可見佛教的寬宏和氣度。主殿雍和宮裡供的是豎三世佛,這在我國寺院中是相對比較少的。再看正殿的兩個角,分別供的是銅觀音和彌勒立像,兩面山牆前的寶座上端坐著威嚴的十八羅漢。

走出主殿雍和宮是永佑殿,這裡原是雍親王的寢殿,現在殿內供有三尊白檀木雕佛像。再往前走就來到了法論寺,這也是整個雍和宮中最氣派最特別的建築。它平面呈十字形,面闊七間,殿頂及天窗頂各建有一藏族風格的鎦金寶塔,讓我恍惚間有種置身於海拔幾千米之上的神聖感。

法輪殿是漢藏文化交融的結晶。殿中巨大的蓮花台上端坐一尊巨大的銅製佛像,面露微笑的平視前方,這就是藏傳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我對這位大師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帽子。和我們熟悉的「唐僧帽」不同,而是一個尖頂的兩邊垂蓋耳下的桃型帽子。

這位宗喀巴大師是何許人也呢?要想了解這位達人及他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我們首先得從藏傳佛教的起源講起。西藏原來只有土生的本教,藏傳佛教是後來傳入的。這裡有一個人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的名字家喻戶曉,中學課本上大家都學過,就是松贊干布。

眾所周知,松贊干布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同時,他還娶了尼泊爾的赤尊公主。巧的是,這兩位公主都信奉佛教,因此松贊干布把對老婆的愛也擴展到對佛教的熱愛上,在藏區大力推廣佛教,著名的大昭寺、小昭寺就是他建的。

不過,佛教在西藏的傳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與本教的鬥爭十分激烈,中間幾經興衰,也與本地的宗教和文化不斷融合,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藏傳佛教。但到了元末明初的時候,有的教徒娶妻生子從事生產,清規戒律逐漸廢弛,藏傳佛教日益有變成披著華麗外衣的俗教趨勢。

在這種背景下,宗喀巴大師問世了。他生於青海湟中縣,出生地藏語叫「宗喀」,所以稱為宗喀巴。他7歲出家,前半生一直都在潛修佛法,逐步積累起很高的聲望。後來看到他篤信摯愛的宗教越來越變味,很是痛心疾首,決定實施宗教改革。

他召各方教徒集會,約法三章,再次明確了僧人必須遵守的清規戒律,包括不能結婚、不能從事生產等。他的號召和行動,得到地方政權的積極支持和廣大僧俗的熱情歡迎,也奠定了他在藏傳佛教的歷史地位。

宗喀巴大師不是藏傳佛教的鼻祖,卻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這點很像西方基督教里的馬丁路德。因此後世佛徒們為了表達對這位大師的敬意,在很多廟宇中都設了他的雕像以供祭拜。

站在大師像前敬立膜拜良久後,我繼續往前繞到雕像背後,抬眼看到一組全部由紫檀木精細雕鏤而成的木雕,這就是被譽為雍和宮木雕三絕之一的五百羅漢山。山前有一金絲楠木雕成的木盆,據說當年乾隆帝呱呱墜地後三天,曾用此盆洗澡,因此俗名「洗三盆」。

出了法輪殿是整組宮闕最後一個建築—百福閣。一進去,視覺和心靈一下子就被震撼到了。只見閣內巍然矗立著一尊高達近20米的立身彌勒佛,頂天立地、俯視眾生,讓人不由屏住呼吸、肅然起敬。據說這尊佛像是七世達賴喇嘛的進貢禮品,用整棵名貴的白檀香木雕成,這在世界上也絕無僅有。

出了殿門,心裡頓感輕鬆了不少。拂去了些許煩躁,平添了幾分豁然。看著周圍前來拜佛的人們,無論男女老少,也大都平心靜氣、面容安詳、徐行低語、默默祈願。

這裡,我感受到了一種無聲的力量。

愛攝影 愛文字 愛生活

一點生活的記錄,以五月的名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月的故事 的精彩文章:

事故里的故事

TAG:五月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