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宜興紫砂的歷史發展概況 上

宜興紫砂的歷史發展概況 上

江蘇宜興是太湖之濱的一個山川秀麗的小城,被譽為「陶的古都、洞天世界、茶的綠洲、竹的海洋」。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勤勞淳樸的宜興人,讓小城充滿了藝術和人文氣息。

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宜興南部山區的張渚和丁山一帶,就已經有了原始居民,並且出現了制陶業。不過,當時的陶器還相當粗糙,大部分是低溫燒成的紅色或灰色的胎質疏鬆的陶器,與太湖流域其他地點發現的原始陶器基本一致。到了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約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222年),宜興的制陶業就有了相當高度的發展,成為當時南方原始青瓷和幾何紋硬陶的主要產地之一。而宜興民間盛傳的越國大臣范蠡於滅吳後帶西施到丁蜀創始陶業之說,也恰巧在這個時代發生。

在兩漢六朝時代(公元前206——公元589年),宜興的丁山一帶又成為南方高溫釉陶和青瓷器的主要產區之一。已經發現的古窯群窯址,過去曾被稱為「均山窯」,我們考慮到它的自然位置都在南山北麓的範圍內,而距離均山較遠,所以改稱為「南山窯」。

位於丁蜀鎮建新村的晉窯遺址

到了唐五代時期(公元618——960年),宜興的丁山和張渚一帶都盛產青瓷。近年來發現了幾十處這個時期的窯址。但是,宜興的陶土中含鐵量較高,燒出來的青瓷質量不高,在胎釉、造型、裝飾和燒成諸方面均不及浙江越窯的產品,。因此,五代以後,宜興地區就不再生產青瓷,而是以日用陶器作為它的主要生產方向。

江蘇宜興是太湖之濱的一個山川秀麗的小城,被譽為「陶的古都、洞天世界、茶的綠洲、竹的海洋」。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勤勞淳樸的宜興人,讓小城充滿了藝術和人文氣息。

宜興南部山區張渚一帶古窯址

位於丁蜀鎮建新村的晉窯遺址

到了唐五代時期(公元618——960年),宜興的丁山和張渚一帶都盛產青瓷。近年來發現了幾十處這個時期的窯址。但是,宜興的陶土中含鐵量較高,燒出來的青瓷質量不高,在胎釉、造型、裝飾和燒成諸方面均不及浙江越窯的產品,。因此,五代以後,宜興地區就不再生產青瓷,而是以日用陶器作為它的主要生產方向。

澗眾唐代古窯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紫砂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紫砂壺十大經典筋囊器
訃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於2018年2月28日9時28分逝世

TAG:紫砂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