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詳解無錫博物院——「吳風錫韻」無錫城市故事(一)

詳解無錫博物院——「吳風錫韻」無錫城市故事(一)

錫博西區一樓,有一個「吳風錫韻」展廳,主要講述無錫城市的故事。

首先在展廳門口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大型的惠山泥人作品。無錫是著名的泥人之鄉,自明朝開始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無數的藝術大師傾其精力和心血,精心探索,使這一傳統民間工藝得到傳承和弘揚。泥人造型渾厚,工藝獨特,形神兼備,題材寬廣通泛,古今人物,戲裡人生,無不生動有趣。尤其寓意吉祥喜慶的題材更為多姿多彩,雅俗共賞,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園地中的一朵奇葩。

正值無錫博物院2007年落成開院之際,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木東、喻湘蓮、王南仙、柳成蔭,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李仁榮、王國棟、陳榮根七位大師以及無錫惠山泥人廠的技藝人員以手捏泥人的表現形式,聯袂創作了《惠山廟會》這一藝術精品贈予博物院作為永久珍藏。


1、動物化石

(1)納瑪象臼齒化石(2)鹿角化石(3)鹿角匕

在人類尚未出現的遠古地質時期,溫暖濕潤的太湖流域就生活著無數的古生物。很多古生物今天已經滅絕,但我們仍能從出土的化石中想見它們當初的姿態。

當人類的雙手因直立行走而解放出來,不少動物的骨、角、牙就成為最初人類製作工具的現成材料。這柄鹿角匕就是由鹿角磨製而成的。


彭祖墩遺址位於無錫市錫山區鴻山鎮鴻聲村西北3公里處,是一片東南西三面環水的高地。距今6000 年至7000年,文化內涵主要為馬家浜文化。從出土的人工製品看,當時的制陶、治玉和建房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

石錛(ben)和石鐮


崧澤文化時期制陶技術有了發展,器類造型增多,制陶方法由原來的手制變為用慢輪修整器形,陶器表面壓印紋樸實美觀,豆柄上鏤刻裝飾玲瓏剔透,陶杯圈上花瓣形裝飾最富特色。





馬橋文化時代,也是泰伯奔吳的時代。泰伯的到來為無錫的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商代末年,中原周太王的長子泰伯,為了讓位於三弟季歷,同二弟仲雍一起從陝西逃到無錫的梅里,也就是現在的無錫梅村。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尊重當地土著的風俗,斷髮紋身,還率領當地的人們興修水利,開鑿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條人工運河伯瀆河,不僅保證了兩岸農民的旱澇保收,也促進了水上運輸的日趨繁榮。泰伯得到了當地人的擁戴,最終建立了勾吳國。

泰伯把周族的詩歌與當地的土謠相融合,創造了"吳歌」,並在當地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他向當地人傳授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江南從此處處糧食充裕、六畜興旺;他率領人們興修水利,開鑿出一條人工運河——伯瀆河,不僅確保了兩岸農田的旱澇保收,水上運輸也日趨繁榮。泰伯奔吳後的數年之間,民人殷富。他去世後,人們修建了泰伯廟和泰伯墓(鴻山西坡,離梅村4km),以紀念和緬懷這位在無錫立下豐功偉績的祖先。(每年正月初九在無錫梅村舉辦泰伯廟會,紀念祖先吳泰伯)



自吳國都城從無錫遷往蘇州後,無錫地區仍在勾吳國的統治下。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闔閭伐楚還,為防楚越犯境,命伍子胥在今無錫胡埭與武進雪堰橋交界的天井山麓築闔閭城。城長約1300米,寬約800米,周長約1.5公里。四周有護城河。有東城、西城構成。東北有故城橋,橋北有「八」字形城牆相護。城內有兵器庫、練兵場等。城東南有水師大本營安師橋。陸軍大本營相傳由胥山灣、後巷、照天灣延伸至胡埭。

2007年,歷時15個月的考古複查,闔閭城被確認為吳國繼梅里之後、遷都姑蘇之前的國都,是至今為止經科學考古勘探確立的唯一吳國都城遺址,也是長江下游發現的春秋時期最大的城址。這一發現被評為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青銅句鑃(gou同勾,diao,一種樂器)

春秋齊大宰歸父盤

通耳長56.3厘米,口徑43.8厘米,高19.9厘米。敞口平沿,淺腹坦底,三蹄足。腹部及兩耳均飾S狀龍紋。有銘文,肉眼僅見「唯王」二字。通過X光拍攝,銘文為:唯王八月丁亥齊大宰歸父盤。該盤形體很大,保存完好,紋飾清楚,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





玉彘(zhi)

玉玦(jue):耳環一類的裝飾品

唐 胡人俑

殘高15cm,高鼻深目,髯須,戴蹼頭,著圓領窄袖衣,雙臂屈於腹前。從俑的裝束、神態及墓中伴出的陶馬、陶駱駝來看,和中原地區唐墓中的牽馬俑並無二致。唐朝是映映大國,襟懷豪邁,民族間的往來交流頻繁,唐代社會海納百川、兼容並包,吸收、融合各民族文化及外來文化,墓葬中出土的胡人俑等就是鮮明寫照。

駱駝佣和胡人佣展現了唐朝的絲綢之路


從無錫的靈山秀水中,走出了無數的歷史名人。他們能文能武,在各個領域實踐著無錫人「經世致用」、「強國富民」的文化傳統。三國兩晉時的「陽羨第一人物」周處,也是其中之一,「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高21—23cm不等,出土於無錫江溪橋唐墓,共12件,經修復完整者有鼠、猴、雞、狗等5件,皆獸首人身,著交領寬袖衣,胸間束帶,拱手跪坐。生肖俑的造型大致有獸首人身和人俑附生肖兩類,隋唐至宋代時期於墓內隨葬生肖俑在南方地區較為普遍。



無錫有「運河絕版地,江南水弄堂」之說(以清名橋為核心,兩岸的南長街(西)、南下塘(東)、古運河「水弄堂」三條線)。


曲轅犁,最早出現於唐代,其轅曲,區別於直轅犁,故名曲轅犁。因其首先在江南地區推廣應用,又稱為江東犁。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幾處重大改進。首先是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並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提高勞動效率。

插秧鞋

插秧鞋為竹質高筒,是近代無錫地區普遍採用的水田插秧工具。江南地區稻田中蚊蟲較多,勞作時穿著高筒插秧鞋能夠防止水蛭等害蟲的叮咬,保護腳部和腿部。同時插秧鞋鞋底面積較大,減輕了腳部壓強,人移動時不易於陷入淤泥中,方便行走,提高了勞動效率。


明 城磚

無錫古運河畔的古窯群遺址是明清時期江南磚瓦重要的生產、貿易基地。在明初時當地居民就開始掘土、建窯、燒制磚瓦,由於質地好、技術先進以及運河漕運的便利,無錫便成為江南地區重要的磚瓦貿易碼頭。明初無錫出產的磚瓦是南京明城牆重要的材料提供者,為了保證工程質量,在生產的城磚上有往往有記錄產地、提調官、司吏、總甲、甲首、小甲、窯匠、造磚人夫等地名、人名信息。

上面是銀匜和銀盆,飯前洗手用,古代叫「沃灌之禮」,錢裕墓中出土。(見另一篇詳解無錫博物院(一)——元代錢裕墓)

下面的是銀淀子。

元代的「諸路通行寶鈔」,桑樹皮質,錢裕墓中出土。


新莽 大泉五十銅錢範

該器物系青銅鑄造,體呈「空首布」形。范體上部有一澆鑄口,由一主澆鑄槽向下分為三個支槽,中間支槽有兩枚錢模,兩側槽上各有一枚,整面共計十八枚錢模。錢為圓形方孔,錢文為漢隸「大泉五十」四字。



這件瓷尊高7厘米,口徑5厘米,腹徑9.3厘米。器身扁圓,直頸,圓肩鼓腹,圈足上斂下撇,胎薄,肩部至底飾印刻三層蕉葉紋,里外施青綠釉,釉面光滑,釉質晶瑩潤澈。蕉葉均起筋,中間一根主筋凸出釉薄呈淡白色,葉面划出細筋,使蕉葉顯得層次分明,整個器型猶如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在如青白玉般的溫潤緻密中透著似薄冰般的幽靜。秘色瓷又稱秘瓷、秘色越器,相傳是五代時吳越國王錢繆命令燒造瓷器專供錢氏宮廷所用,併入貢中原朝廷,因其製作工藝秘而不宣得名,故稱為「秘色瓷」。

以上內容根據相關資料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揚州:一場美食之旅
2017/18交換生項目開啟了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