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書福20年發家史:從造車黑戶到吉利帝國

李書福20年發家史:從造車黑戶到吉利帝國

車東西 | Origin

上周,吉利集團收購賓士母公司戴姆勒9.69%股份,價值90億美元,成為其第一大股東。輿論瞬間引爆,乃至有媒體將其誤解讀為「吉利收購賓士」。

收購沃爾沃,參股戴姆勒。吉利集團和它的董事長,李書福,何以有如此大的能量,接連撬動國外車企?

作為一家在合資品牌與國企夾縫中成長起來的民營汽車企業,李書福創辦的吉利可謂是民營企業謀求發展的代表。在20年造車生涯中,李書福帶領吉利衝破了重重障礙,從「造車黑戶」到「模仿者」再到「民營汽車品牌典範」,吉利在不斷變化的產業形勢下借勢、借力,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品牌升級。

李書福的造車路,也是一部改革開放後民營企業的成長、變遷史。

一、從照相館長到冰箱廠長

李書福原名李胥福,浙江台州人。上學後,李書福將名從「胥福」改為了「書福」——書生有福,即使李書福此後的決斷從來不都不像一個書生。

雖然名叫書福,但囿於家庭條件,李書福高中畢業後就沒學上了。後來的故事就是李書福騎著自行車給人照相,再自己動手攢照相機,然後攢出了一個照相館,給人拍照的時候不用再滿城跑了。

李書福高中讀書的時候比較認真,知道洗照片用的定影液中有溴化銀,還知道用便宜的硫化鈉就可以把銀置換出來。在常識普遍缺乏的年代,這點知識讓李書福成了小城裡的廢定影液回收者兼鍊金術士。後來李書福還把「煉金工作」擴大到各種貴金屬上,賺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83年的《金銀管理條例》讓李書福的賣金銀經濟活動成為了將被打擊的投機倒把,李書福第一項稍具規模的事業因此中斷。

所幸改革開放之初,遍地都是機會。1984年,瞅准越賣越好的冰箱,李書福聯合家中三個兄弟成立了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廠,生產冰箱製冷的主要配件蒸發器。李書福日後的公開簡歷中,工作經歷也多從這一段開始。

配件越賣越好,李書福兄弟等人乾脆自己成立了北極花電冰箱廠,與一眾國營企業競爭而不落下風,有資料稱其銷售額一度達到了4000萬元。但好景不長,李書福的冰箱廠長沒當兩年,北極花電冰箱廠就因為國家定點生產冰箱的政策而被迫關閉——在這項政策中,民營企業被拒絕。其實這個政策並非沒有操作空間,找一家被政府支持的國有冰箱廠掛靠,就可以繼續生產。但李書福當時並不懂那麼多,對政策的權威只是服從。

冰箱廠關門後,李書福去深圳大學上學,順便發掘了鎂鋁曲板這門生意,一直延續至今。這也是為何今天的吉利集團旗下有「吉利裝潢材料有限公司」,並自稱鋁塑板20年生產經驗老廠家。而如今「吉利」之名,也源於這個公司。

在各個創業項目中,李書福積累了數千萬元,開始尋求更大的生意——房地產。

1992年時值海南大開發,一輪炒房熱潮洶湧襲來,上過大學的潘石屹、馮侖、王功權、劉軍、王啟富、易小迪組成了萬通六君子已經先行入場,看到2萬家房地產公司在這片熱土上搏殺後又心驚肉跳地退了出來。沒上過大學的李書福看得沒那麼明白,千萬資產化作了一棟棟爛尾樓。

這件事對李書福最大的意義在於,賠得太痛,讓他死了投機這條心。93年海南房地產泡沫破裂後,李書福折返台州,安心地做他的製造業去了。中國可能少了一位地產大亨,但卻會收穫一位汽車狂人。


二、「瘋子造車」 第一款車竟翻版夏利

海南一役失敗後,李書福又開始琢磨起新的生意。這次他的目光投向了交通出行——經濟發展越來越快,路越修越多,人們必然需要更多、更快的出行工具。李書福一開始想到了造摩托。

通過仿製一輛本田摩托,李書福造出了自己的「華田」,但與冰箱一樣,沒有生產資質成為造摩托的難題。摸爬滾打多年後,李書福這次知道該如何處理——找了一家效益不好的國有摩托車廠掛靠,李書福成功地開辦起了自己的吉利摩托,並讓吉利摩托成為一方霸主。

但李書福最想造的還是汽車,更高級,也能掙更多的錢。

為此,李書福多次在香港購買了賓士等豪車,拆了裝,裝了拆,試圖弄明白造車的技術。乃至於李書福弄來紅旗的發動機、底盤,安上賓士的外殼,打造出了「吉利一號」。

吉利1號

但改裝車和真正的造車有質的區別。李書福的兄弟們勸其實際一點,但李書福卻回應了那句讓他被奉為「汽車瘋子」的狂言——「在我看來,汽車不過就是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

李書福的想法在當時確實很瘋狂,按照國家產業政策,1994年對地方政府進入汽車產業規定了15個億的准入門檻,並且前提得到政府的批准。

李書福手裡只有一個億(還對外宣稱5億),草根出身,沒有技術,要造車無異於痴人說夢。

下定造車決心的李書福四處活動,挖來了一汽的技術人員,組建起了有正規軍領頭的技術團隊。當然,他們也帶來了當時一汽天津主要產品夏利的外形和技術,這也造成了吉利的第一款產品「豪情」與夏利看上去完全就是孿生兄弟。

吉利豪情

起碼的技術有了過後,生產資質的問題再一次擺在了吉利眼前。而問題的解法與造摩托車時驚人地一致。1997年,李書福到德陽考察,與德陽市監獄旗下的德陽汽車廠簽訂了合約,合資成立了「吉利波音汽車有限公司」。這名字里又是汽車又是飛機的,倒是很適合吉利日後收購的飛行汽車公司。不過這家汽車公司的生產許可中,只能造輕型客車,也就是兩廂小車。

好在,車總算是可以造了。借來一張「客車准生證」後,吉利在浙江臨海開始建設生產基地,當年就完工。後來德陽汽車廠被李書福買下,這張客車准生證收歸吉利所有。

1997年,在各種活動之下,吉利的第一款車「豪情」終於正式下線。據說為獲得各界支持,李書福當天邀請了700餘位政商人士參加下線活動,然而大家都知道李書福是遊走在法律邊緣,不敢輕易為他站台。

時任浙江省副省長葉榮寶,成為了吉利發展之路上的一位貴人。葉榮寶雖是輕工業局出身,但對產值更高的汽車工業熱切,希望浙江能有自己的汽車產業。豪情下線儀式當天,李書福給葉榮寶發了個傳真,葉榮寶得知後,即刻趕赴現場。得到副省長支持,吉利的造車之路輕鬆很多,政策、用地都開始得到支持。

後來,吉利又推出了第二款車,美日,寓意美好的日子,設計上也比豪情美觀了許多。

但美日與豪情雖然價格低廉,但無論是在品質還是在性能上,都只是剛剛入門。模仿為主的外形,也讓吉利早期以一個模仿者的形象示人。

為了提升品牌形象,吉利在2001年推出了中國第一跑——吉利美人豹。這款請來義大利設計師操刀的跑車在外觀上確實改觀不少,但卻無跑車之實——動力孱弱,不到100馬力。儘管打出了售價十餘萬的低價牌,購買者仍是門可羅雀。

吉利美人豹

吉利這次提升品牌形象的嘗試,也僅僅是嘗試而已,真正有質的飛躍,還得從吉利開啟海外併購開始。

同樣是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對世界經濟的開放程度上了一個檔次。同樣,對民營資本也放開了更多限制,吉利的豪情、美日終於被列入國家汽車生產目錄中。曾經讓李書福頭疼的政策,終於開始為其護航。一直打著擦邊球的吉利,成為了事實與法理上的民營車企。


三、兩次出海 完成品牌升級

2006年,在汽車市場上正式摸爬滾打五年的吉利渴望著衝出低端市場。

這一年,吉利第一次出海參與汽車行業公司收購,目標是瀕臨破產的汽車製造商英國錳銅。英國錳銅並不著名,但其生產的倫敦黑色計程車,隨各類在倫敦取景的電影、電視劇的傳播而為全世界所知。

若能引進這個車型,對吉利的產品線升級將是一次絕佳的機會。

當時與吉利競爭的還有華晨。按理說,已經與寶馬組建合資公司的華晨有著更強的實力和商業聲譽,更有希望獲得青睞。但吉利卻憑藉著小體量和民營企業身份帶來的靈活更快地作出了決策,完成了各項工作,將華晨甩在身後。

當年,吉利成為英國錳銅第一大股東,07年雙方在上海的合資工廠落地,開始生產英國倫敦久負盛名的黑色計程車的中國版本——吉利英倫。

吉利英倫TX4

也是在這一年,在學習豐田發動機技術基礎上,吉利耗時三年研發的CVVT發動機JL4G18正式投產,吉利在汽車領域一直以來的模仿者形象因之得到改觀。更重要的是,在排量與車型級別直接掛鉤的汽車工業,這款1.8L發動機的誕生使得吉利可以打造出更高端的產品。

09年,搭載JL4G18的吉利帝豪首款車型EC718下線,隨即大賣,它的誕生使吉利得以避免被摁死在低端市場。到今天,吉利銷量最好的轎車車型,仍是帝豪系列。

帝豪EC718

但在汽車的動力系統中,僅有發動機是不夠的,要將發動機的動力傳遞給四個輪子,變速器同樣重要,製造技術也同樣複雜。再一次地,李書福想到了從外部借力,從更先進的國外公司借力。

08年的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帶來滿地狼藉,但同時也帶來了機會。2009年2月,澳大利亞變速器製造商DSI因金融危機宣布破產。DSI破產當天,時任吉利副總裁、現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已經登上去了澳大利亞的航班。

趙福全

趙福全先領頭談判一個月後,李書福率隊飛赴澳大利亞。當時DSI員工對自身未來的命運感到憂慮,唯恐被收購後一場大裁員,李書福要解決的正是這個問題。通過承諾儘可能保留員工、提高福利待遇,吉利很快打消了DSI方面的疑慮。

2009年3月27日,與DSI啟動正式談判後一個月,吉利正式宣布收購DSI——同入股英國錳銅如出一轍,又是一場閃電戰。而相較於入股錳銅,對DSI的收購對吉利來說有更大的意義:一來是控股收購,二來這一次吉利是沖著變速器技術去的。收購DSI後,吉利推出了6AT變速箱,緩解了這一關鍵部件的對外依賴局面。當時的媒體對此也大加讚揚,認為吉利此舉學習了汽車工業先進技術。

回過頭來看,吉利出海,對英國猛銅和DSI的參股收購,都在不同程度上幫助實現了吉利的品牌升級。曾經在紅旗車上套一個賓士殼的吉利,與曾經的「山寨者」身份愈行愈遠,開始在自主品牌中排得上號。

這兩次收購經歷,強化了李書福的一個判斷:對起步較晚的中國汽車工業來說,要縮小與國際大廠的差距,僅僅合資是不夠的。收購海外優質資產是一條不可多得的途徑。同樣,這兩次出海也為吉利積累了海外收購的經驗。其中一些章法,日後還會再現。


四、蛇吞象沃爾沃 上演草根逆襲

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的收購機會不僅僅存在於澳洲,也落在了李書福一直暗中觀察的瑞典。2002年,剛剛拿到「准生證」的吉利內部,李書福放出豪言,讓員工做好收購沃爾沃的準備。當時一年都賣不了幾萬輛車的吉利收購豪華品牌沃爾沃,這句話讓所有聽到的人都瞠目結舌。2005年,李書福向還在華晨集團擔任副總裁的趙福全透露這個想法時,後者同樣瞠目結舌。

但李書福詳細地解釋了這一看似不可能的想法:北美汽車市場已經趨於飽和,但福特仍然沉醉在打造汽車品牌帝國的擴張步伐中,眾多的品牌日後必將成為福特的負擔,讓福特走向虧損甚至是破產。福特到時候拋售非核心品牌資產只是必然,沃爾沃則屬於這一類資產之列。而在規模和消費能力都快速成長的中國汽車市場,需要沃爾沃這樣的高端品牌。

笑李書福大言不慚還是認為這一輪分析在理?趙福全當時內心的真實想法難以還原。但這次見面一年後,趙福全加入吉利,任職主管技術研發的副總裁。無論是在吉利日後的出海征程中提供專業建議,還是在吉利品牌升級期的研究體系搭建中,趙福全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8年,李書福的預言開始應驗。當年3月,陷入虧損的福特為了快速扭虧為盈,祭出了「一個福特」戰略,以23億美元的價格將捷豹路虎出售給塔塔集團。印度人已經出手,中國人也不能閑著——其實,在2007年福特初現頹勢之時,李書福就向其發函討論了收購沃爾沃的事宜。但福特集團對這個連合資品牌都沒有的小廠未曾正眼看待,也未料到會有一場經濟危機讓其困境雪上加霜。

福特出售捷豹路虎之際,李書福開始了收購沃爾沃的新一輪準備活動——詳細研究沃爾沃、福特乃至福特時任CEO穆拉利的歷史、遊說瑞典政府、企業高層、面見福特高管,吉利兵分三路進行公關。當2008年底福特宣布將公開出售沃爾沃時,吉利已經是這個局中的老熟人。

參與這次收購的吉利高管除了董事長李書福,以及前文提到的趙福全,還從外部引入了英國石油公司的高管袁小林、菲亞特中國區總裁沈暉作為強援。如今前者已是沃爾沃汽車集團亞太區總裁兼CEO,而後者則在5年後走出沃爾沃創辦了新造車公司威馬汽車。

沈暉

吉利控股CFO尹大慶則扛起了籌集收購資金的重任。在他的奔走下,高盛在2009年9月這個收購案的關鍵節點為吉利注資25.8億港元;2010年2月,上海嘉爾沃與大慶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分別向吉利提供10億、30億元。

吉利集團CFO尹大慶

但沃爾沃這樣的優質資產,吉利要面對競購者既有國內的公司——其中有日後常被拿來與吉利對標的奇瑞,還有負責在國內生產沃爾沃的長安——又有國際大廠雷諾。但面對福特首輪為沃爾沃開出的60億美元售價,同樣被金融危機重挫的雷諾漸漸淡出,而長安與奇瑞,或許是企業性質讓它們不敢如此豪賭,聲勢也漸漸變小。從2002年就開始做準備的吉利,則表現出了最大的決心和耐心。

2009年10月末,福特官方宣布吉利將成為沃爾沃的首選競購方,這意味著買賣雙方已經基本明確,接下來可以談收購細節。

不過,60億美元的價格對草根出身的吉利來說不啻天價——當時吉利的總市值也才不到200億。而吉利收購沃爾沃最想得到的技術,福特方面也不肯輕易撒手。

所幸時間站在吉利這邊,急需資金的福特深感拖不起,在為期兩個月的談判後,雙方談妥了技術交割、沃爾沃的未來發展、以及最重要的,將收購價格壓到了18億美元(另外承諾將募資投入沃爾沃後續發展,使總價值達到27億美元)。2009年末,吉利與福特宣布就收購沃爾沃達成重要商業條款一致,沃爾沃歸入吉利囊中商業問題已解,只待政府審批通過。而這一次,中國政府支持民營企業走出去,審查皆過,瑞典政府也為這項併購開了綠燈。

當然,同被吉利收購的DSI一樣,沃爾沃的員工們也在擔憂未來。在工會質問吉利將如何對待沃爾沃時,李書福說出一句「I Love You」,將應對DSI員工的解決方案再度施展,承諾保證沃爾沃品牌高度獨立,內部管理架構不變。這既激發了沃爾沃的員工的工作熱情,又使得其品牌形象不至於因為被來自中國的「草根企業」收購而受損。

2010年8月2日,吉利控股正式完成對沃爾沃轎車的收購。吉利這場引發全球關注的「豪賭」,以全勝的姿態宣告結束。而在吉利的品牌進階之路上,對沃爾沃的收購在日後將被證明是極為關鍵又成功的一步。


五、高效整合後 劍指全球汽車集團

10年收購沃爾沃之後,原本還是小眾品牌的吉利一下聲名大噪,一場蛇吞象的收購堪稱教科書級的表現。但許多人對拿到造車許可才十年的吉利仍然不信任,認為創始人都不是科班出身的吉利無法駕馭這樣一個曾經被稱為「富豪」的豪華品牌。

但李書福早就想好了對策——「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李書福從福特收購沃爾沃之後,讓沃爾沃董事會成為有實權的董事會,自己雖然是董事長從未行使一票否決權,而是讓董事會決定企業發展.一套「沃人治沃」的管理方法,讓沃爾沃的品牌形象與產品絲毫無損。

但吉利與沃爾沃顯然又並非截然分立,收購完成後,吉利集團總共投入110億美元,與沃爾沃研發新的汽車平台。後來,瑞典哥德堡的吉利中歐技術研究中心裡,誕生了吉利與沃爾沃共研的CMA平台。

而李書福為首的高管團隊想得很明白,沃爾沃只是缺錢和對中國市場的開發而已。收購完成後,吉利開始沃爾沃的本土化生產。2013年,沃爾沃成都工廠正式投產,當年沃爾沃汽車扭虧為盈利。2年後,沃爾沃推出XC90大改款,雷神之錘大燈吸了一大波粉,開創了沃爾沃最新的家族系列設計。

XC90改款開發時,李書福又結合沃爾沃自身的特點,提了兩個重點開發方向——安全與環保。後來,XC90成了最安全、車內空氣最清新的SUV。

也是在這一年,沃爾沃成都工廠生產的S60出口美國。

沃爾沃XC90

而吉利這邊,則是吉利在2015年後推出的博瑞以及SUV博越,在設計、安全、供應鏈、質量體系上,這兩款車都受益於對沃爾沃的收購,銷量表現也可圈可點。

當下,吉利最討論得最多的車型顯然是基於CMA平台打造的新高端品牌領克。今年開售的領克01搭載沃爾沃的發動機,外形上也更趨於年輕化、現代化。人們評價這是一輛吉利價格、沃爾沃駕駛質感的SUV。

領克01

收購完成八年後,沃爾沃與吉利實現了雙贏。藉助沃爾沃的技術,吉利再次品牌升級,而沃爾沃通過吉利提供的資金和對中國市場的開拓,在二線豪華品牌中上升勢頭看好。

一次次收購就像一塊塊跳板,吉利不斷借力上跳,從一個土味十足、靠山寨起家的小車廠不斷實現品牌升級與規模增長。

去年,在自主品牌銷量整體下滑的情況下,吉利汽車年銷量首次突破100萬輛,銷量增幅達到60%,成功躋身一線自主品牌。

君子善假於物也——這或許是對李書福的絕佳評價。而李書福假借之物,又在不斷升級,最終反饋到吉利自身的產品中。

2014年,在吉利控股集團的收入中,沃爾沃佔比達到近80%,而到2016年,這一比例已經下降到67%。去年吉利自主品牌銷量大爆發的情況下,這一比例還會更低。

在業績高速成長的情況下,李書福的野心開始完全顯露:打造一個全球性的汽車集團。

2017年5月24日,吉利收購寶騰汽車49.9%股份、蓮花汽車51%股份,收購之手伸向馬來西亞國產汽車與英國豪華跑車,實現對兩個品牌的控股。

與此同時,沃爾沃的價值尚未完全開發,李書福又開始物色其他對象。2017年9月,有媒體傳出李書福將收購賓士母公司戴姆勒集團3-5%的股份,隨後吉利方面「闢謠」。

吉利對戴姆勒股份真正的收購行動開始於半年前:雙方接觸後,戴姆勒為了不稀釋現有股東股權、不對股價造成不利影響,建議吉利從二級市場購買。透過摩根士丹利等投行日積月累地小批量購買,吉利默默地完成了9.69%比例的收購。

上周,這一消息被徹底披露後,吉利以大股東身份持有的戴姆勒總價值90億美元的股份在汽車圈引發震動。一方面,人們震驚於李書福的布局與膽色;另一方面,人們再次疑惑,安邦之例在前,國家保障外匯儲備存量的紅線之下,吉利如何不靠國內渠道融資而掏出如此多的錢?

而在國家保障外匯儲備的紅線之下,吉利特意強調此次收購所用資金全部來自海外,並沒有使用國內的資金來購進戴姆勒股票。事實上,由於戴姆勒股票本身屬於優質資產,其質押價值將很高,可以實現一筆資金購入多次循環質押,大大降低了吉利需要支付的現金。另外,由於此前的成功收購案,願意為吉利提供資本的海外機構大有人在。

規避風險、沉默操作、搞定海外資金來源,吉利曾經的海外併購經驗再次發揮作用,並在收購戴姆勒股份的行動中被演繹得更加純熟。此時的李書福,已經絲毫沒有台州山區中走出來的拍照小子的影子;此時的吉利,也讓人無法用一個簡單的自主品牌就能夠概括。

入股戴姆勒,則是李書福為吉利籌劃的下一步大棋。在汽車智能化、共享化、電動化都走在前列的戴姆勒,是一個絕佳的學習、合作對象——當然,旗下的賓士如日中天,想全資收購是不可能的。吉利若能作為第一大股東加入戴姆勒的董事會,將會有至少三個選擇——引進技術、結成戰略聯盟,亦或是建立合資純電動車公司。每一條,都將使吉利的品牌再邁上一個台階。

5年之前,李書福曾誇下海口:五年後吉利集團將與豐田、大眾、通用等世界型汽車集團對標。而今,戴姆勒則像是吉利的那塊跳向國際大廠的超級跳板。儘管如今的吉利體量仍然只是豐田大眾的十分之一,但沒人能忽視這家一年銷量增長6成、在國際汽車行業中四處買買買的公司。

在新一輪收購後,吉利汽車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六個汽車品牌,品牌矩陣初現。乃至有人已經開始討論,戴姆勒之後,下一個「被買」的會是誰?


結語:吉利走上國際汽車競爭牌桌

從97年李書福以摩托車廠為依託,為一張汽車「准生證」四處奔走開始,吉利造車歷史已有20年。

20年來,李書福見證了汽車行業的風雲變幻,也見證了中國產業政策的變遷。20年前,中國的汽車工業被國營企業和合資企業統治;20年後,民營車企已經走上世界舞台攪動風雲。

吉利的興起,也代表著民營汽車工業由模仿為特徵的「引進來」階段,轉入以海外併購為重要特徵的「走出去」階段。

在中國不斷開放的背景下,依託中國龐大的汽車市場和資本力量,李書福也靠著自己的勤奮、折騰,攢起了一手越來越好的牌,現在沒人會忽視吉利這支草根出身的力量。在汽車產業競爭早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今天,面對體量數倍與自身的跨國汽車集團,李書福帶著吉利叩響了他們的門,迎面走向他們的牌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車東西 的精彩文章:

矽谷初創Nuro發布首款產品 要用L4級無人車做移動商店
CES給自動駕駛開腦洞:讓無人商店遍地跑!

TAG:車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