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煉成文武藝賣予BAT之後

煉成文武藝賣予BAT之後

被巨頭投後創業者的流向問題,並不是企業的問題,而是個人選擇問題。無論創業者如何選擇,在煉成文武藝賣予BAT之後,他們都是贏家,不是嗎?

大概8年前,這個題目一定會被認為是天方夜譚。當時,我在中國企業家做記者,拉著北極光創投的虞鋒和360的周鴻禕討論過一個話題——中美之間創業環境差異,當時得出幾個共識。大家都羨慕美國的創業環境相對而言,中國當時的創業者則沒有那麼幸運。

二者之間的最大差異在於亮點:其一,美國創業公司不用擔心巨頭的抄襲;但是中國創業者都會被投資人問道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騰訊也做你這個業務,你怎麼辦?」多數創業者都無法應對。當時,正值3Q大戰前夕,創業者必須面臨「生、死、騰訊」的艱難選擇。其二,退出機制差異,美國創業者至少有兩條退出機制,一是獨立上市,二是被巨頭收購。但是在中國,巨頭只會抄襲,不會收購,所以創業者只能自己熬到上市,但是面臨巨頭的抄襲,真正能獨立上市者寥寥。

就在這次討論後不久,周鴻禕就對騰訊發起了中國互聯網網史上著名的3Q大戰,此役讓騰訊備受指摘,也讓馬化騰痛定思痛,走向了開放之路。這也客觀上促成了今天互聯網的格局,AT雙寡頭時代。如果沒有3Q大戰,騰訊很可能會向百度失去了谷歌一樣走向下坡路。

3Q大戰開啟了中國互聯網一個新時代,也讓創業者有了一個全新的創業環境,從那之後,BAT紛紛開啟了開放之路,通過入股、收購等多種手段與中小公司合作,整個中國互聯網生態走向共贏的正循環。

僅僅過去兩年間,僅僅在零售領域,阿里和騰訊就花了巨資紛紛入資、收購了不少公司,來完善自己的生態體系。下圖為不完全統計。

如今,在中國互聯網領域裡,有頭有臉的公司身後都能見到阿里或者騰訊的影子,大到身價幾百億美金的超級獨角獸滴滴、美團、今日頭條,小到一些初創公司,甚至很多上市公司也是阿里或者騰訊的「親密夥伴」。

被巨頭收購,不但成了中國創業公司的有效退出機制之一,也成了阿里和騰訊等巨頭完善自己的生態體系的最主要手段之一。這在8年前,是完全不敢想像的。

但是,隨著一個超級收購案的瘋傳,這種良性的環境竟也遭到臧否。今日,各種渠道都在報道或證實,阿里巴巴將斥資90億美金全資收購餓了么。這應該是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大一筆同類型收購案例。

於是,就有了不同的聲音,說是阿里巴巴收購的企業多半最後都會死掉或消失,而騰訊收購的企業多半都會獨立上市。這個結論本身就很是武斷,無論從具體案例分析,還是從情理判斷,這都不太可能成立。如果真是如此,怎麼還會有那麼多創業公司投入阿里巴巴的懷抱?難道那些創業者都是傻子不成?文章列舉了幾個被阿里巴巴收購併「消失」或者混的不怎麼樣的案例,比如雅虎中國、口碑網、蝦米音樂、天天動聽、萬網、高德、UC、優酷土豆等。但是,文章並沒有意識到,有些消失是因為獲得了新生,它已經融入到了阿里巴巴的生態體系中,成為另外一種存在,比如萬網後來在阿里生態體系中變成了今天如日中天的阿里雲,而口碑則極有可能與餓了么合併,成為新零售戰略布局中一個極為重要的關鍵因子,至於優酷土豆、高德、UC,沒覺得他們過得不好啊,他們都是阿里生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至於說到創業者,說到人的退出機制,這就再簡單不過了。作為被收購企業的創業者,面臨兩種選擇,要麼選擇退出,財務自由,退休或者再創業;要麼選擇繼續留在公司,當然,此時的公司不再是原來那個創業公司,而是阿里巴巴或者騰訊,他們必須從一個創業者身份變成一名員工,當然身上的創業者氣質和衝勁是值得保留的。如果單從被投企業的創業者推出來看,也看不出阿里和騰訊之間的明顯區別,這更多是創業者的個人選擇問題。那些被阿里投資之後,在阿里內部風生水起甚至進入核心管理層的創業者也大有人在。

我們略舉三例:

蔣凡,友盟創始人,2013年,阿里以8000萬美金收購友盟,融入阿里生態系統之後,友盟仍然作為獨立公司保持獨立的運營,並擁有了更多的資源和產品投入到開發者服務中,而蔣凡則以友盟創始人的身份成為阿里一員。在他入職阿里短短的4年間,他帶領手機淘寶實現了淘寶的無線化,淘寶交易的無線佔比從百分之十幾,增長到80%以上。2017年7月,阿里巴巴宣布成立「五新執行委員會」,蔣凡成為五新執行委員會成員之一,也是淘寶班委會班長。2017年12月,蔣凡擔任淘寶總裁。

阿里巴巴CEO張勇對蔣凡有個評價:「加入阿里的幾年,始終保持創業者的衝勁,有敏銳的消費者洞察和產品洞察,在整個淘系無線化升級過程中起到了核心驅動作用。」

楊東偉,阿里大文娛首位輪值總裁,2013年受古永鏘只邀加入合併不久的優酷土豆集團出任土豆總裁,2015年出任優酷土豆聯席總裁,2016年出任合一集團總裁,這三次認命都發生在優酷的關鍵轉型時期。進入阿里巴巴之後,從大文娛領導班子的重要一員做到了首位輪值總裁。

楊偉東說:「做到我們今天這樣一個階段,你說你多有經驗、你多神,我覺得都不是。我們都開始做自己不熟悉的東西,你說你憑什麼?就是憑快速的學習能力。」

陳曉東,銀泰商業執行董事兼CEO,2007年就出任銀泰商業副總裁兼CFO、COO,2009年任銀泰商業CEO,2011年任銀泰商業執行董事兼CEO。2015年,銀泰與阿里巴巴全面融合,在陳曉東的帶領下,銀泰從思維、模式及業務形態等各個領域全面進入「互聯網+」時代。2017年年初阿里巴巴宣布,聯同銀泰商業創始人沈國軍的全資公司,以177億元左右的要約價格啟動銀泰私有化,5月19日,銀泰商業正式退市。在「新零售」戰略提出一年後,陳曉東領銜的銀泰已經成為阿里的戰略「自留地」和「試驗田」。2017年雙十一,銀泰百貨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了這場本該專屬互聯網電商的狂歡。

陳曉東曾榮獲中國年度商業創新領袖人物,ECI Awards(艾奇獎)組委會給出的評價是:「沒有任何一位傳統百貨零售巨頭的領軍人,能像陳曉東先生一樣積極擁抱互聯網,在銀泰與互聯網融合的階段,做出多種創新嘗試,為百貨零售業互聯網化樹立標杆與旗幟。」

所以說,被巨頭投後創業者的流向問題,並不是企業的問題,而是個人選擇問題。作為職場人,大家很容易理解,進入一個新環境,能否讓自己快速融入進去是決定未來成長路徑的關鍵因素。有些人註定是干從零到一的事情,那就去連續創業;有些人就想著干一票財務自由了退休;有些人就喜歡在一個更大的平台中左右逢源、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在煉成文武藝賣予BAT之後,無論創業者如何選擇,他們都是贏家,不是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長勝 的精彩文章:

「內容+推薦」新模式,第三方分發平台或成2018年投資窪地

TAG:王長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