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改變歷史的50大發明

改變歷史的50大發明

最近《大西洋》月刊邀請了12位科學家、企業家、工程師、技術史學家和其他領域的專家評估給現代生活帶來最大變化的發明創造。規則要求,這一發明必須誕生於輪子普遍使用(約6000年前)之後。

印刷術(15世紀30年代)。在12位參與評判的專家中有10位選擇了印刷術,其中5人更將它排在前3位。技術史學家喬治·戴森形容印刷術的發明為重要歷史轉折。從此之後,「知識開始自由複製,很快獲得了自己獨立的生命。」

電力(19世紀末)。由此之後有了光明,有了名單上分列第4、9、16、24、28、44和45位的重要發明,有了現代化的生活。

青黴素(1928年)。意外發現於1928年,然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抗生素才得以普遍使用,成為治癒從前一些致命疾病的靈丹妙藥。

半導體電子(20世紀中期)。虛擬世界的物質基礎。

光學鏡片(13世紀)。通過玻璃折射光線是那種看似簡單的點子,但奇怪的是人們卻花費了很長時間才得以掌握。古羅馬人創建了玻璃工業,哲學家塞涅卡甚至在其著作中談到一個裝滿水的玻璃碗的折射效果。但又過了好幾個世紀,眼鏡的發明才大幅提高了人類的整體智力,最終促成顯微鏡和望遠鏡的發明。

紙張(2世紀)。「如果有紙張,人們自然就會想到印製圖像,但在紙張出現之前,印刷在經濟上是不現實的。」——— 作家查爾斯·C·曼恩

內燃機(19世紀末)。將空氣和燃料變成動力,最終取代蒸汽機(第10位)。

接種疫苗(1796年)。1796年,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嘗試用牛痘病毒抵抗天花感染,但是直到現代生物學之父路易·巴斯德於1885年發明狂犬病疫苗後,醫學界———和政府———才開始接受,通過接種疫苗故意感染某種較輕微的疾病可有效預防更嚴重疾病。

互聯網(20世紀60年代)。數字化時代的基礎設施。

蒸汽機(1712年)。為工廠、列車、輪船提供動力,最終引發工業革命。

固氮(1918年)。德國化學家兼化學武器之父弗里茨·哈勃因發明氨合成工藝而獲得諾貝爾獎。這一工藝被用於創造一種新型肥料,並幫助掀起後來的綠色革命。

清潔衛生體系(19世紀中)。今天的人類平均壽命比1880年時要長40歲的一個重要原因。

製冷(19世紀50年代)。「製冷方法的發現改變了我們的飲食和居住方式,其重要意義幾乎等同於烹飪的發明」——— 喬治·戴森

火藥(10世紀)。將殺戮轉包給了機器。

飛機(1903年)。改變了交通、戰爭和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個人電腦(20世紀70年代)。和槓桿(第48位)和算盤(第43位)一樣,它讓人類的能力成倍增大。

指南針(12世紀)。讓人類即使在茫茫大海上也不會迷失。

汽車(19世紀末)。改變了人類的日常生活、文化和地貌。

工業化鍊鋼(19世紀50年代)。酸性轉爐法的發明讓批量生產鋼鐵成為可能,從而奠定了現代工業的基礎。

避孕藥(1960年)。帶動了一場社會革命。

核裂變(1939年)。賦予人類摧毀和創造的新能量。

綠色革命(20世紀中期)。綠色革命結合合成化肥(第11位)和科學植物育種(第38位)等多種技術,大幅增加了世界的食物產量。發明這套方法的農業經濟學家諾曼·博洛格被認為拯救了超10億人脫離饑荒。

六分儀(1757年)。牛頓首先提出六分儀的原理。通常用它測量某一時刻太陽或其他天體與海平線或地平線的夾角,迅速得知海船或飛機所在位置的經緯度。

電話(1876年)。讓人們的聲音得以長途旅行。

拼音(公元前1000年左右)。讓知識的獲取和搜索更加方便,甚至可能促成了使用拼音文字的文明超越使用象形文字的文明。

電報(1837年)。在它之前,信息移動的速度無法超過一個騎馬的人。

機械鐘(15世紀)。讓時間量化。

無線電(1906年)。最早展示了電子媒體傳播思想和文化的力量。

攝影術(19世紀初期)。改變了新聞、藝術、文化和人類對自己的看法。

鏵犁(18世紀)。犁不僅可以將土壤挖起來還可將它翻轉,讓人們可以在更堅硬的土質上耕種。沒有它就沒有北歐或美國中西部的農業。

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機(公元前3世紀)。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被認為發明了世界最早的水泵———將螺旋構造放入封閉的管道,通過旋轉將水從低處引向高處。它改變了農業灌溉,今天仍然被一些污水處理廠所使用。

軋棉機(1793年)。讓棉花產業和奴隸制在美國南方制度化。

巴斯德滅菌法(1863年)。對路易·巴斯德的細菌理論最早的實際應用,這一方法通過加熱給葡萄酒、啤酒和牛奶滅菌,被公認是歷史上最有效的公共衛生髮明之一。

公曆(1582年)。對儒略曆進行了調整,前推10天,讓世界與四季協同。

煉油(19世紀中期)。沒有它,石油開採(第39位)毫無意義。

蒸汽渦輪機(1884年)。蒸汽機(第10位)相對默默無聞的「兄弟」。渦輪機是今天能源設施的支柱:它們生產了世界80%的能量。

水泥(公元前1000年)。文明的基礎。

科學化植物育種(20世紀20年代)。人類操控植物種類的歷史與我們種植它們的歷史一樣悠久,但是,直到20世紀初,科學家們才重新發現了奧地利植物學家孟德爾寫於1866年的一篇論文,從而了解了植物育種的方式,後來又進一步掌握了人類遺傳學。

石油開採(1859年)。推動了現代經濟,影響了世界地理政治,並改變了全球氣候。

帆船(公元前4000年)。改變了旅行、戰爭和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火箭(1926年)。迄今為止唯一離開地球的方法。

紙幣(11世紀)。現代經濟核心。

算盤(公元前3000年)。提升人類智力的最早工具之一。

空調(1902年)。如果沒有它,你願意在炎熱的休斯敦或班加羅爾開設公司嗎?

電視(20世紀初)。將世界帶進人們的家中。

麻醉(1846年)。針對乙醚麻醉效果的第一次公開演示,奧利維爾·溫德爾·霍爾摩斯爵士寫下了這樣的評論:「極端的痛苦被遺忘之水淹沒,因痛苦而打結的眉頭永遠舒展開來。」

釘(公元前2000年)。「讓人們有了居所,從而延長了人類的壽命。」——— 歷史學家萊斯利·柏林

槓桿(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開始建造金字塔時尚未發現輪子;歷史學家推斷,他們大量地使用了槓桿。

生產線(1913年)。讓手工業基礎經濟變成大眾市場經濟。

聯合收割機(20世紀30年代)。讓現代農業機械化,解放了大量農業勞力,讓他們能夠去從事其他產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蔣經國逝世30年,馬英九深情講述了這三個小故事
三十立什么、四十惑什么、五十知什么?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