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虧損15億美元的Spotify要上市了,突出一個尷尬

虧損15億美元的Spotify要上市了,突出一個尷尬

一月份的時候,虎嗅曾在文章《騰訊投資的哪些企業可能會在今年上市》列出過騰訊系可能會在今年上市的幾家公司,其中就有流媒體音樂服務平台Spotify,Spotify從前幾年就傳出了準備上市的消息,只是好像到今天,它才真正做好了準備。

根據新浪科技今天的報道,Spotify周三已經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IPO(首次公開招股)申請文件,擬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SPOT」,計劃籌集最多10億美元資金。據說Spotify不會使用傳統的IPO方式,而是直接上市,也就是說它在掛牌上市時不會有開盤價。

直接上市是一種非常規上市方式,它不需要籌集新資金即可進行IPO,可以減少通過華爾街銀行或經紀人承銷公開發行要約的需求,放棄了招募股票認購者這一傳統的過程,即「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但為什麼Spotify會選擇直接上市這一併不常見的做法而不是常規IPO?

顯然能節省數百萬美元的認購費並不會成為Spotify的理由,還有一說是Spotify對於自己的資金能力太過自信,不需要公眾投資者來獲得巨大的市場估值。但其實,Spotify選擇直接上市可能恰恰是因為不夠自信,承銷商們對Spotify的上市沒有做過多期待。簡單來說,就是因為股票賣不出去。

而這「得益」於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流媒體音樂市場,Spotify這幾年的表現著實不佳。

阻礙重重的上市之路

今年一月份,Spotify向美國證券交易所提交了上市文件。在此之前,Spotify的上市之路,阻礙重重,多次延期。

2015年Spotify因為一筆籌資將上市計劃推遲到了2016年。但是在2016年,Spotify又因為向TPG、Dragoneer和高盛通過可轉債融資的方式借款10億美元,引發了一場Spotify在IPO之前的商業糾紛。多重債務問題纏身讓其上市計劃數次延期。

這期間除了債務問題,Spotify還不停有版權官司要處理。最新的一起,是美國加州的Wixen音樂出版公司以「侵犯了歌曲作者和音樂出版公司的權益」為由起訴Spotify,要求其賠償16億美元的侵權費(每首歌曲15萬美元)。這就像Soptify在自己的IPO文件中提到的風險因素:

「目前還不能保證我們現有的許可證在未來的版稅稅率和商業合理條件下仍然可以使用。這些許可證的條款,包括我們為了說服他們而需要支付的版稅稅率,也許會因為我們議價能力的變化、行業的變化、法律的變化或其他原因而發生改變。」

而Spotify面對的版權問題,正是流媒體音樂市場的痛點。

「Pandora式困境」

業界還早有說法,流媒體音樂平台上市都逃不過「Pandora式困境」。

Pandora這個主打「互聯網電台」定位、得到過美國最大衛星電台SiriusXM 4.8億美元的現金投資的流媒體音樂平台,在2012年成功上市之後一直都處在虧損狀態。

最新資料顯示,Pandora在2017年上半年的虧損達到了4.074億美元,活躍用戶量也在第二季度跌到了近三年以來的最低;第三季度的凈虧損更是達到了5.06億美元。也就是說,從2011年上市以來,Pandora還沒有實現過盈利,這7年里,它一共燒去了10億美元左右。

近幾年裡Pandora股價一跌再跌,2016年還一度傳來了可能會對外出售公司的消息,不過在媒體報道之後,股價曾一度漲了15%,但隨後因業績不及預期,股價再次重挫7%導致回落。2017年中旬還傳出過CEO要辭職的消息。

2014年~2017年,Pandora市值下降嚴重(圖片來自億歐網)

就在這月初,還有外媒報道稱Pandora要裁員5%,還伴隨著Pandora要出一系列舉措削減成本的消息。

同樣是沒有實現過盈利,並且在2017年虧損了15億美元的Spotify,資本界對其能跳出「Pandora」魔咒的信心實在不足。但Spotify有勇氣以直接上市的方式衝擊IPO,很可能是仰仗著騰訊這麼一個中國互聯網巨頭的扶持。

Spotify與騰訊音娛

2017年12月份,騰訊音娛和Spotify分別購入對方少數股權,完成了換股,目前,騰訊和騰訊音樂合計持有7.5%的Spotify股份,為公司第三大股東。之前提到的那筆10億美元的欠款,就是騰訊幫其還上的:有知情人士向外界透露,這兩家公司以100億美元左右的估值將部分可轉債轉換成股權,然後以200億美元的估值出售給騰訊。

只是不出意外的話,騰訊旗下的騰訊音樂娛樂本也就在今年的上市計劃里。Spotify的招股書顯示,騰訊音娛目前的整體估值高達123億美元。

當然,就算Spotify上市後如果表現不佳,對騰訊音娛的影響可能還是微乎其微,因為Spotify和騰訊音娛還是有著業務上的本質差別,況且兩者面對著中美兩個千差萬別的市場。

騰訊音娛已經不只依靠QQ音樂這個提供音樂收聽下載和會員服務的單一產品,開始在音樂泛娛樂內容上發力,音樂社區、在線直播、卡拉ok等內容手段都已經在產品中有所體現,同時騰訊音娛還在通過對音樂人的培養與直接合作來提高粉絲們的用戶黏性。

同時,中國數字化版權的浪潮也已經來臨,早先QQ音樂合併酷我、酷狗形成了今天的騰迅音娛,前不久又和網易雲音樂達成合作,這在騰訊音娛自身強大的產品規模上又有了加持。關鍵是,騰訊掌握著國內巨大的流量入口。摩根大通駐香港的分析師Alex Yao曾經說過,「如何從流量中賺錢,騰訊更勝Spotify一籌。」並且QQ音樂(騰訊音娛核心音樂產品)在此之前已經宣布盈利。

但是Spotify的業務模式還是十分單一。與全球幾大唱片公司合作,基於免費的主要業務和收費的會員制度。免費用戶只可以在線收聽、並沒有免費下載功能可以用。當然,免費也是有條件的,Spolity會在免費的歌曲裡面插播音頻廣告,這也是免費業務裡面唯一的有限的營收。

只是這個營收也是把雙刃劍,Spotify的廣告模式也是「另闢蹊徑」,並沒有專門的廣告位來容納廣告的投放,而是用30秒視頻的方式穿插在歌曲與歌曲之間,還不能切歌。用這樣的用戶體驗來換取用戶對付費增值服務的選擇,因為會員用戶則可以去廣告、切歌、下載離線音樂。而且,Spotify目前並不打算改變這種模式。

雖然不知道Spotify在免費的模式上還能堅持多久,也不知道用戶收聽插播廣告的體驗上還能堅持多久,只知道不滿足於作品還在被免費分享的音樂人,和拿不到滿意版權費的版權方對Spotify的支持可能撐不了太久了。

Spotify VS Apple Music

當然不能不提到的還有Spotify在美國市場中最大的競爭對手:Apple Music。

Apple Music一直都是全面付費的形式,自2015年推出,兩年內訂閱用戶就達到了2700萬。在服務模式上,Apple Music也一直在做出改變,準確的個性化推薦和DRM免費下載相比Spotify都是優勢所在。

2月初,Apple Music的美國用戶數量即將趕超Spotify的消息紛至沓來,據外媒報道,在美國,蘋果流媒體音樂服務Apple Music訂閱用戶每月以大約5%的速度增長,而相比之下,Spotify的月用戶增速只有2%。

蘋果通過《華爾街日報》透露,Apple Music目前訂閱用戶已達3600萬人。這兩個流媒體服務商之間的競爭已呈膠著之勢。Spotify處在業績增長的瓶頸期,如果Apple Music持續以5%的增速發展下去,今年夏季,其用戶數量將穩超Spotify。

蘋果對Spotify的競爭也形成了絕對的打壓態勢,不論是在 HomePod還是Apple Watch 上,蘋果都不支持Spotify的重播功能。當然Spotify的用戶們卻很希望希望可以通過手機上的HomePod與AppleWatch應用,來使用Spotify的流媒體服務,但無奈功能受限,基本沒有機會。

更有,2017年和蘋果的那場爭執,Spotify應該還記憶猶新,Spotify公開蘋果不予通過自己新版APP的郵件,稱其是在「阻撓競爭對手的發展」。按照APP Store的規定,Spotify每獲取一個付費用戶,就要向蘋果支付最少15%的「買路錢」,在4.99美元或9.99美元的Premium版的會員收費中,蘋果將分別獲得約0.75美元或1.5美元。

而蘋果自家的Apple Music自然不用拿這一筆錢。如果Spotify執意不交這筆錢,按照Spotify 6000萬的用戶來算,就少去了2.94億到5.94億美元的收入。

關鍵還有,蘋果支付給美國各大版權商的費用遠高於Spotify所能提供的,版權商們自然是更喜歡能帶來更多營收的Apple Music。

所以,在自身商業模式不能得到扭轉、外界又危機四伏的情況下,Spotify幾年磨一劍的上市固然值得賀喜,但也有些尷尬,不能成為公共公司,其業務運營數據和財務狀況可能都不能隨之更加透明,這樣的劍走偏鋒也讓人不得不為它的未來捏一把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自動駕駛和黑客駕駛,到底哪個會最先到來?
有錢人為所欲為?貝佐斯花4200萬美元建造「萬年鍾」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