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權實料簡,究竟旨歸

權實料簡,究竟旨歸

五明權實者。權是權謀。暫用還廢。實是實錄。究竟旨歸。

立權略為三意。一為實施權。二開權顯實。三廢權顯實。如法華中蓮華三譬。

諸佛即一大事出世。元為圓頓一實止觀。而施三權止觀也。權非本意。意亦不在權外。祇開三權止觀而顯圓頓一實止觀也。為實施權實今已立。開權顯實。權即是實。無權可論。是故廢權顯實。權廢實存。暫用釋名其義為允。

問。何意用此權實。(總明用教之意,次明興廢之相)

答。佛知眾生種種性慾。以四悉檀而成熟之。

若人慾聞正因緣。為說三藏。

欲聞因緣即空。為說通觀。

欲聞歷劫修行。為說別觀。

欲聞即中。為說圓觀。

是名隨世界悉檀。亦名隨樂欲。

為實施權說權實止觀也。

為生扶真之事善。說三藏觀。

為生扶真之理善。為說通觀。

為生扶中之事善。為說別觀。

為生扶中之理善。為說圓觀。

是名隨為人悉檀。

亦名隨便宜而說權實止觀也。

為破邪因緣無因緣。說三藏觀。

為破拙度。故說通觀。

為破共法。故說別觀。

為破帶方便。故說圓觀。

是為對治悉檀說權實止觀也。

為思議鈍根拙度令入真諦。說三藏觀。

為思議利根巧度令入真諦。故說通觀。

為不思議鈍根拙度令入見中。故說別觀。

為不思議利根巧度令入見中。故說圓觀。

是名為一實而施三權。

權實相對則有四種止觀。為實施權意齊此也。

權實既興良由悉檀。權實可廢亦由悉檀。

何者。眾生煩惱結使厚。利智善根薄。故興初觀。生其事善。

事善若生煩惱伏薄。即廢三藏觀。為生理善興於通觀。

理善已生即廢通觀。為生界外事善即興別觀。

界外事善已生即廢別觀。為生界外理善即興圓觀。

是為興廢因緣故說於權實止觀也。餘三悉檀興廢可解。

若約五味教論興廢者。

華嚴為大行人。廢兩權興一權一實。

三藏廢兩權一實但興一權。

方等四種具興。

般若廢一權興兩權一實。

法華廢三權興一實。

涅槃還興四種皆入佛性無所可隔。

是故如來巧用悉檀。

興廢適時。順機而作。皆益眾生。

是故如來不空說法。為度人故應興應廢也。

對三權說一實。實存權廢。已如前說。

今更料簡四種止觀皆實不虛。所以者何。若不開決則無入理。今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一一止觀皆得入圓。如快馬見鞭影即得正路。故四種皆實也。

又。四種皆權。何以故。四理皆不可說。權不可說故非權。實不可說故非實。非權而強說為權。非實而強說為實。等是強說。何意不名權為實耶。以有說故。故皆是權。

又。此權實悉是非權非實。何以故。皆不可說故。此非權非實。不得異於向實。向以見理為實。實秖是非權非實。此義不異。若異者應有別慧。應照別理。理惑既同不可使異。對權故說實。廢教故說理。故言非權非實。即教而理。權實即非權非實。無二無別不合不散。

非權非實理性常寂。名之為止。寂而常照亦權亦實。名之為觀。觀故稱智稱般若。止故稱眼稱首楞嚴。如是等名。不二不別。不合不散。即不可思議之止觀也。

此非但開實是非權非實。開權亦是非權非實。猶屬開權顯實意耳。

問。為一實施三權。唯有四種止觀。若以別接通止觀者。為權為實。復何意不預四數。何意但言接通。何位被接。接入何位。

答。接得入教此則屬權。接得入證此則屬實也。

四教論其始終接但終而無始。故不入四數。

諸教皆接亦應有之。此義不用者。二教明界內理。二教明界外理。兩處交際須安一接。故但以別接通。

若齊通為言不論破無明。八地名支佛地。從此被接知有中道。

九地伏無明。十地破無明。即名為佛。但一品破。那得是極。故知接入別也。若望別教是入初地位行也。

若就諦論接者。通教真諦空中合論。從初已來但觀真中之空。

破見思惑盡到第八地。方為說真內之中。故云智者見空及與不空。被接方聞。聞已見理。即是入別位也。

三藏菩薩明位不爾。故不論接。別圓發心已知中道更將何接。故知接但在通也。

問。三權皆得知實不。

答。別教初知。通教後知。三藏初後具不知。

問。若知何意名權。若不知二經相違。

答。別雖初知。帶方便聞。教猶是權。通雖後知。可接者知。教終是權。其意可見。

若言三藏不知違二經者。大經雲。阿羅漢不知三寶常住不變者。所有禁戒亦不具足。不能得聲聞之道。

此義今當通。任羅漢自力不應知見常住。譬如天眼未開不見障外。不聞他說亦不能知。

羅漢。佛眼未開又不聞佛說。那得自知常住。

故法華雲。於自所得功德生滅度想。若遇余佛便得決了。

又雲。聲聞緣覺不退菩薩亦不能知。當知不聞則不知也。

經稱知者。齊知己理。真諦無為。亦是於常。一相無變。若人分別真諦二相遷動者。不能發真。要須觀空。方入無漏。如須菩提觀空。憍陳如證無生智。

又律儀不具足者。若能觀空。得道共戒。此是具足戒也。故華嚴雲。諸法實性相。常住不變異。二乘亦皆得。而不名為佛。故知常住語。通得作此釋。若不作此釋。三藏不說大乘常住。聲聞那得具聲聞道。具禁戒耶。若作此釋。道共戒無失。彌益其美。

又舉例釋者。如大品雲。婬慾障生梵天何況菩提。為生梵天須斷欲。欲得菩提斷二邊欲。欲名雖同其意則異。此義亦爾。欲入真諦。須知無為常不變易。欲入實相亦知常住一相不變。知常語同大小則異。故三藏止觀不知圓實不違經。

勝鬘雲。若不知常住。所有三歸皆不成就。此云何通。遠尋根本三乘初業不愚於法。若取四念處。聞慧為初者。此初知真諦常住。不起六十二見。以無倚著心。賢聖成就。此釋同前意也。

若古昔為初業者。先發菩提心早知常住。畏怖生死退大取小。法才王子及涅槃中退轉菩薩。從初已來歸依一體三寶熏修戒善。有受法無舍法。心無盡故戒亦無盡。一切戒善為此所熏。

譬如大地冥益樹木。樹木萌芽悉得成就。

小乘歸戒不離菩薩戒。菩薩戒力能成就之。即此義也。

若不作初業知常。三藏歸戒羯磨悉不成就。

若作此釋。於大小兩經義無相違。

文章 | 智 者 大 師

圖片 |玉 泉 禪 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大唐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 連載(二)
更約法華,半行半坐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