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嘿!明天,請來我家吃飯?

嘿!明天,請來我家吃飯?

「書房即故鄉」

我想有一間書房

不負光陰,靜享慢樂

「請來我家吃飯」,曾是很常見、很普通的一件事。現在變得越來越奢侈,到北京三年,因為租房逼仄,雖然極喜歡做菜,但也曾只呼喚過一次「嘿!明天來我家吃飯吧」,除了親戚長輩家,也只去過一次朋友家吃飯。

在城市生活中,珍惜那個喊你一起去吃飯的朋友吧!

——書房書話

今天你吃了沒?有空來家吃飯!這種最經常的打招呼方式,建立起一種日常的人際關係,它,很中國。

那時候,請人下館子就算一種排場了,須要重大節日或人生值得紀念的事的時候才正式的邀請一次聚宴,很喧囂,花去一筆不小的開支,對於當時的家庭也是一個小小的負擔。更為親切和日常的方式則是請人到家吃飯,負責主廚的,往往是賢惠的主婦,或是居家的父母們。菜是尋常材料,經由這些家庭主廚的巧手卻總能治出幾道很見功力的一席飯菜。芙蓉蛋炒得嫩出油來,鮮魚煎得又脆又香,小小湯煲里的蝦、魚丸全家福也是時有驚喜……味道和性價比都要好過下館子不少,合乎胃口、舒適經濟,宴席之間說不出的話家庭圓桌上都能貼心貼肺的說上一通,極為親切。

能來家吃的人,也都是「交得起朋友的人」,沒有拿你當外人,這是最和睦的人際關係狀態。邀請親戚朋友到家吃飯也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的溝通方式,甚至是一種社交方式。人們通過這種你來我往建立起了一種日常鄰里的熟人社群。那些家中的聚會總是帶有更私人化的交流和傾吐,曾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精神交流方式。也許你已經忘記了當年的味道,忘記了當時每次家宴時內心喜悅伴隨的忐忑,但永遠忘記不了當年那一席席家宴帶來的溫暖、自在的光暈。

再後來,手機變成人人必備的溝通工具方式,大中華的各類館子橫排街頭,生日聚會、加薪升職,甚至談戀愛的紀念日都要在最好的餐廳里方顯得珍惜和有氛圍,頻繁下館子吃飯成了另外一種熱鬧的狀態。很少有人親自為三五好友在家下廚做飯。即便在家宴客,也盡量是新鮮、昂貴、豐富的食材,或者盡量新潮的方式,方顯得主人的好客。大家的溝通也儘是層出不起窮的改變帶來的新鮮。

在急速變化的世界裡,一切堅固,都會煙消雲散。家和社交關係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被視為和美幸福的大圓桌被拆解為一個又一個三口之家,甚至常年一人食的獨自生活方式慢慢成為城市生活的主流,更注重效率更注重個人隱私的時代里,很少有人再有時間和興緻邀請別人去家裡吃飯。

APP隨時可以叫餐,那些標準化的菜單,流水線的服務,時間感受和儀式感全然消失了。一切都是程式,連你吃飯也只是程序里一道環節,你只是用錢購買服務。你有無數的選擇,卻被選項淹沒在無從選擇的汪洋里。

你有快餐、自助餐、霸王餐、派對餐、溫泉套餐,多得出現選擇障礙,吃過就迅速忘卻。所有陪你吃飯的人,都是面目模糊的。

你失去了吃飯的觸動,一碗湯、一杯茶、一盤菜、一杯酒,曾經微細的喜悅的單位,都被一種空虛的填充所吞噬。

你失去的不是飲食本身,而是因飲食而打開那個消逝的感性空間。

有些食物變得可以吃,可以不吃。

有些人變得可以交往,可以不交往。

對食物渴望也變得可以有,可以沒有。

世界總是處於慾望遞減的下坡路上。

有趣的是,如今邀請朋友到家吃飯成了一種最奢侈的事情,能被邀請到朋友家吃飯則視為最受尊重、值得炫耀的事。這意味著你即將享受一些APP叫不到、主人為你量身打造或即興呈現出一桌屬於你的飯菜和溫暖。精心的美食和放鬆的交流則是最好的助興,一些記憶和美好在這輕鬆的食物氛圍里被激活,壓箱底的回憶在交流的過程中得以復甦,已經遺忘的某個場景又重新浮出記憶來,這個時候你和朋友已經進入另外一個層面的情感交流,食物的滋味、烹飪方法都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需要一個餐桌,你和朋友需要餐桌那麼遠的距離,不能太近,不能太遠。

明天請你來我家吃飯,在這個喜歡問「今天你吃了嗎」的民族,當你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意味著——

必定有一扇門,為你開啟。

必定有一張桌子、一席之位為你預留。

必定有體貼周全的飯菜,為你烹制。

必定有每次徘徊心頭欲說又止的話,為你傾吐。

《明天請來我家吃飯》是想喚醒這種瀕臨消失的溝通方式,有空常來家坐坐,這種邀約意味著向朋友打開一扇心門,一席飯菜之間,找回好好吃飯、好好相處的溫暖和性情。

《明天請來我家吃飯》里,我們打算呈現和還原現今社會分層的一些真實個體的情緒和慾望。

對一家三代同堂小嘉來說,如何理解上一代人,是個大問題。小嘉的父親是某北方企業掌門人,家傳一團三十年多年的老面肥,比小嘉的年齡還要大,這老面肥陪伴了父親的青春時期事業的激蕩和孩子的成長,老面肥也給這個北方家宴里孕育了新的饅頭、花捲、麵包……但依託父親肩膀站在城市裡二代,他們對父輩食物的理解天然是有隔閡的。

另外一枚家宴主人蘇婭,曾在北京做了多年文化記者,選擇回家鄉大理生活。她住在蒼山洱海間的三塔寺附近別墅里,她的家宴的客人包括從日本千葉來大理做自然農法的遼太郎先生,他們自己種地種菜涵及日常一切,更有甚者,連妻子生孩子都自己來,採用自然分娩。當你看到分娩剪掉臍帶所用的剪刀,你會意識到,逃離城市的那批人已經開始自己動手了。

蘇婭跟一位70多歲白族老太太學習傳統白族菜,更迭了幾十年的白族菜肴,已經鮮有人問津。採訪的當天上午,老太太的私人活動居然是約了幾位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去看一位即將百歲的老太太,老人家們在一起就是吃吃喝喝聊天,家宴真有一種一期一會的憂傷,在世的日子,見一次少一次。

作家茅盾的內侄女孔明珠的家宴在上海文藝圈小有名氣,她寫的是八九十年代「文藝青年」聚會,作家李孟蘇全世界尋找家宴的餐具,來自丹麥皇家或者日本匠人的餐具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上千件食器里居然沒有一件重樣,每一個都煞費苦心。

其中也不乏有廚師這樣專業人士的家常飯,最讓五星級酒店主廚柴鑫開心的是「在家做飯,只為家人高興」。會五國語言、去過43個國家的90後金融分析師Jonathan周末用家宴和甜品,與朋友交流著……

這是一眾流動的家庭盛宴,也是一種精神幻想的出口。 城市很大,最寂寞的黑洞往往是獨自一人的餐桌,一個可以跟你交杯換盞暢所欲言的人。當你說明天請來我家吃飯,意味著你已經在心裡把這個人放在最乾淨和明亮的地方,願意去了解和探索彼此內心的世界。

你知道,你離朋友的距離,只需要一張桌子那麼遠。那些被快速城市節奏變得越來越疏遠的關係。

從陌生人到朋友,信賴的距離只需要一張桌子那麼遠。

城市很大,你未必能找得到一個真誠想請你回家吃飯的人。這就是真相。

也許現在,對你的朋友說,明天請來我家吃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房記 的精彩文章:

民國絕響:大師之後,再無大師
張泉靈:為什麼我們沒有安全感?

TAG:書房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