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會順勢而為,再精彩的時代都與你無關

不會順勢而為,再精彩的時代都與你無關

演講者:衛哲

責編:蘇文炳

曾鳴在他「最重要的第五堂課」上說:我們要培養看十年的決心,也要有看十年的能力。「看十年」的核心就是把握「勢」,尊重商業規律,同時還要敢於取勢,勇於造勢。

衛哲說:企業不要追逐風口、窗口,一定要看清「勢」,提倡順勢而為,因為風口總會過去,窗口總會關上。

衛哲口中的「勢」究竟是什麼?如何才能抓住「勢」的核心,利用勢能,佔據競爭的主導?

以下內容整理自——衛哲首次個人音頻課程《衛哲商業實戰40講》:

1999年前後,就已經有人做出了京東的模式,叫8848,但它做得太早,成不了先驅,只能被淘汰,因為「勢」還沒到。但反過來,如果「勢」已經來了,還要逆勢而為的話,那就是給自己找麻煩。

就好比今天,肯定不會有人從PC端起步開始創業,因為中國早已經是移動互聯網的天下,再從PC開始做那就是逆勢而為。

所謂「順勢」和「逆勢」,其中蘊藏的是企業經營核心法則。

01

從互聯網人口結構看什麼是勢?

對中國互聯網人口結構的判斷,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勢」。為什麼當年8848沒有做大做強?就是因為中國的互聯網人口結構還沒形成「勢」。

2000年中國才500萬網民,而美國已經接近一億五千萬。這500萬的網民中有電商購物能力的有多少?而且,「三通一達」(指圓通、申通、中通、韻達等4家快遞公司。)那時候也都不存在,配套的「勢」都沒有,這時候做肯定是太早了。

5年前,我開始做基金的時候認真了分析「85後」,那時中國真正的互聯網原住民應該是85後。因為中國2000年互聯網開始起步的時候「85後」大致是15、16歲,他們是真正互聯網的原住民,而我們這種年齡都是互聯網的移民。

我們原來是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工作習慣、思考問題習慣以及購物決策習慣,互聯網促使著我們在改變。而85後從中學就開始接觸互聯網,是生活在互聯網的一代。

如今,「勢」面向的是90後和95後,90後馬上到了27、28歲,逐漸進入三十而立,成為社會的主流,95後這兩年也要開始工作了。

我們分析一下95後和85後的三個區別:

1

進入小康時代,95後沒有受過窮,也沒有餓過肚子

2005年前後,阿里的中供鐵軍基本都是85後,那時還能招到許多「苦大仇深」的85後,這也是中供鐵軍能成功最重要的秘密,因為他們有了翻身做主人的感覺。而現在的95後,「苦大仇深」的感覺已經沒有了。

所以勞動力在95後這一代出現了短缺,招人特別困難。比如快遞員、餐飲行業招人就特別難。

如今,在北京、上海,要是不挑不撿、願意吃苦,城市藍領一個月賺7000、8000塊是有可能的;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十年來給白領的起薪都是8000元,一直沒漲,所以白領現在有就業壓力,每年有超過700萬的大學畢業生競爭。

但是,這些白領大部分是城裡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有一套房,祖父有一套房、外公外婆也一套房,總有一套房會是他的,而一套房就是幾百萬,所以這些白領就沒有了壓力。(一個人有沒有經濟壓力取決於:①你對自己工作未來有沒有信心;②你有沒有可繼承的資產。)

所以,藍領對未來就業的信心很足,而白領也有資產可以繼承,相對而言,他們都不太有壓力。

所以,中國第一次有了一代人敢借錢消費。以前很多校園貸想做卻做不起來,因為90後們不敢借錢,85後們還要存錢,但95後是中國敢借錢的一代,這就是區別。

2

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

我國獨生子女政策從70年代開始實行,所以不僅許多95後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父母大多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特點就是財富安全感特別高,但心理安全感特別差。

所以,這就是很重要的一個「勢」。

對於85後而言,產品和服務好用是最重要的,但是對於95後而言,好用儘管仍是王道,但好玩已經變的極其重要。

許多公司開始有新的團隊加入,逐漸要面臨的情況是:95後不僅是我們的客戶還是我們的員工,他們對工作環境的要求也不一樣,以前我們認為:把公司打造成對員工特別有用的公司,比如晉陞、加薪、培訓、甚至給股權、期權,但因為95後們對財富安全感很高,他們不在乎這些。

比如,以前阿里找一個95後工程師時說「你做的不錯,明年給你升主管」。他說「為什麼給我升主管,我不太喜歡被別人管,我也懶的管別人。」

所以,工作環境對他們來說,也是好玩比好用重要。

3

如果說85後是PC的原住民,那95後就是移動互聯網的原住民

95後們接觸的第一個「電腦」就是智能手機,而85後是移動互聯網的移民,85後對PC是習慣的,但95後天生就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比如,我們很多來實習的95後,在我們這兒是第一次用電腦,他們都沒有碰過電腦,對他們來說iPad加手機就是一切。

所以,我們去了解勢的時候,對內要了解我們的團隊成員,對外要了解我們的客戶,今天95後的客戶有三大特點,我們有沒有去尊重這個「勢」?

沒有想到、沒把握住「勢」,你失敗的概率就很高。

所以,勢和風口、窗口是不一樣的。風口會過去,流行的東西總會不流行。我們一定要懂得順勢而為。

02

「勢」的核心在於把握節奏

一個企業,在順勢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把握住發展的節奏。

在阿里內部有句話——「逢單出擊」。比如,2017年是阿里的收穫年,那2018年一定是盤整年,這不代表不發展,沒有一個企業是勻速發展的,就如同一個青春期的孩子,不可能說每年漲5公分。可能他有時候長個子,有時候長腦子,有時候長身體。

企業也一樣,很多投資人沒有經營過企業,總是逼著企業必須高速、勻速成長,實際上盤旋成長是最好的。

為什麼盤旋成長最好呢?主要決定因素是內部的團隊。團隊的發展一定比公司慢,所以一定要等團隊提高到一個階段。

比如,一個企業一年前估值500萬美金,現在估值5000萬美金,這能意味著團隊能力也放大了10倍嗎?當然不能。

我經常看到一些公司,一兩年內從A輪到B輪再到C輪融資,他的能力真的有這麼大的提高嗎?

就像給孩子零花錢,不管多有錢,孩子的零花錢要一點點給。給他50塊,等他把50塊花好了,再給他100塊。如果一下子給他5000塊、10000塊,他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

一個企業也是這個道理,任何一個創始人,不會天生花一個億,等他把1000萬花好了,再去花2000萬、3000萬。

所以,如果拿到融資最好把大部分錢找地方「藏」起來,因為你的能力沒有到。

很多企業控制不好這個節奏呢,有兩個原因:一,可能投資人給逼的;二,被對手給拉亂。創業要看對手,但一定不是以消滅對手為核心。

2009年,我跟微軟當時的CEO史蒂夫·鮑爾默交流,問他公司的使命、願景,他講不清楚。以前比爾·蓋茨的使命很明確:每人一台電腦,或每家一台電腦。他在80年代就有他的願景,微軟也有了使命的驅動。

但史蒂夫·鮑爾默跟我談的更多的是跟誰競爭,跟蘋果競爭、跟谷歌競爭、跟索尼競爭。他談了十幾個不同的競爭對手。但馬雲說,這哥們是「職業殺手」,哪有一個頂尖高手是職業殺手?沒有的。

所以,節奏經常會被競爭對手拉亂,就像跑馬拉松,很多人按照自己的節奏跑,成績挺好。結果對手在提速時,他也提速,跟著別人的節奏走,結果把自己的體能給拉壞了,節奏也被打亂了。

所以史蒂夫·鮑爾默是特別悲催的CEO,別的CEO辭職股價都要掉,他宣布辭職時微軟的股價漲了7%。那時微軟的7%是200億美金。所以史蒂夫·鮑爾默是個負能量,負了200億美金,相當於20個獨角獸公司。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失去了自己的節奏,只能跟著競爭對手走。

什麼是自己的節奏呢?我開了一個玩笑說:「史蒂夫,比爾·蓋茨要實現一人一台年腦,現在微軟的使命能不能是一人不止一台電腦?」現在每台手機都是電腦,我太太的電腦和我兒子的電腦裡面裝的window跟我一樣,但很多功能他們從來不用的。

這時候我可能會考慮用安卓、蘋果的系統,因為它們解決了不同的需求。如果微軟的定位是:為每個人不止一台電腦存在,很可能微軟的使命又回來了,節奏也就出來了。

所以創始人一定要清楚自己發展的節奏。外部看勢,內部看人,這是把握「勢」的核心。

阿里有一句話叫「老人做新事,新人做老事。」如果引進了新的團隊,就讓他做老人以前做的很順的業務,會有新鮮感。而老人去做新事,能煥發出新的激情。他們對公司的原有體制、資源很熟悉,也能夠把新的東西用好。

當你老人做新事,新人做老事,有可能做成喜新不厭舊,老樹開新花。

03

沒有節奏,「好牌」也會打輸

有些行業雖然在進入時已經處於競爭激烈的紅海,但也能發現一些「好牌」。

比如在一些剛性需求上,如果還沒有形成「有組織、成規模」的對手,這就特別幸運,而且中國的這種行業有很多。

以前,我投資的一個領域叫相對快銷,不同於衣食住行的絕對快銷,也不是耐用品。有很多案例可以來證明,比如估值150億到160億左右的周黑鴨,而且僅做鴨脖子,中國就能出現三個很大的品牌。

這就屬於,在進入行業時,鴨脖子這個領域沒有形成「有組織、成規模」的對手,三隻松鼠也一樣。

但有些行業卻很痛苦,比如化妝品行業,有很多「有組織、成規模」的對手,所以,當你進入剛需行業,而且不存在「有組織、成規模」對手的時候,可以說是捏了一手好牌。

但一手好牌也會打錯,甚至可能打輸,為什麼呢?牌太好時,一眼望去可能沒有對手,這不是好事情,連一個練兵的人都找不到。

這個世界特別公平,天天跟對手競爭,你的水平也不會差。所以,你不是行業第一名的時候應該感到開心,因為你有第一名可以對標,你可以照著他打。

但是,如果行業本來就沒有明顯的對手的話,找不到練兵的對手,那麼你最大的對手就是自己。

有對手時,可以找到陪練,沒有對手,只能自己跟自己練。一手好牌打壞就是自己練得走火入魔了,為什麼會走火入魔呢?就是節奏很難把握得住。

就像跑馬拉松時,可以不跟著對手的節奏跑,但是可以找一個節奏差不多的跟他跑,一個對手都沒有的孤獨長跑者,很多人的體能分配也做不好。

所以,一手好牌打錯,往往是牌太好、自信心太強,沒有對手挑戰,來幫你練兵。

那如何才能把握住節奏?

外部的節奏,不能去看對手,不然對手錯了你也錯,對手把自己累死了你也把自己累死了。更多要把握的節奏是你內部的團隊節奏,看你的團隊有多少人辦多少事?

比如我成立嘉御基金的第一天就決定,前三年在上海以外,不開任何一個分公司,這叫內部蓄勢。

自己首先得磨合好。跨地區在管理上有很大的挑戰,我以前做了10年的CEO,才知道跨地區的風險有多大。

很多人急著跑馬圈地,但圈了地你守得住嗎?守不住的地圈了有什麼用?今天你圈了明天別人也可以圈走。如果競爭力強,先穩住上海,至少有根據地,然後再打出去,圈到的地守得住才有意義。

我當時決定三年不出上海。第一年所有同事必須在一起上班。儘管我們的合伙人和同事以前都在不同的公司共事過,但老團隊來做新事也需要磨合。

內部節奏最容易出問題,就如同天下大亂是因為百官亂,百官亂是因為皇上亂,而皇上亂是因為心亂。

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越是年輕的85後、90後創業者越心急,越是70後、60後的創業者反而不急。這很奇怪,理應是60後、70後年紀大了時間不多了,應該急一點。85後、90後有大好青春,著急什麼?很可能逐漸你的競爭對手以後都退休了,「天下」自然就是你們的了。

現在,有了互聯網就不再是圈內競爭,是全球、全網競爭。在互聯網時代,用戶忠誠度是下降的,因為遷移成本比傳統行業要低很多。比如,傳統的商圈就是圈住用戶的天然屏障,但互聯網打破了空間,圈子外的好產品也在跟你競爭。

所以關於節奏和規模,我們一定要問兩個問題:1.「地盤」能不能守住?2.規模和效益能不能呈正比?

首先,圈的地對外能不能守得住用戶,對內有沒有團隊來維護,很多公司有開疆拓土的團隊,卻沒有經營土地,精耕細作的團隊。

其次,絕大部分的行業,規模和效益是沒有關係的,並不是規模越大效益就越高。如果規模的擴張是建立在效率下降的基礎上,這就要很謹慎了。

很多人一直以為阿里是圈地最厲害的,但阿里也是最講究精耕細作的。

我當時去阿里的時候,阿里70-90%的收入來自於浙江和廣東兩省,兩個省就支持住將近300億美金的公司。所以,你有了精耕細作的能力再去圈地,否則你圈下來的是一片荒地,因為你不懂得怎麼耕耘。

04

阿里如何做到順勢而為?

阿里巴巴是最懂得順勢而為的公司,阿里最早是從B2B業務開始做,B2B中有兩個產品:內貿和外貿。而阿里是從外貿開始做起的。

2000年前後,為什麼電商可以從外貿開始做?雖然2000年,中國只有500萬網民,但美國的網民已經有幾億,這樣,買家端就自然成立了。

那賣家端如何成立呢?那時,我們剛剛加入WTO,所有的企業都有外貿進出口自主權,但有了自主權不代表有渠道。比如當時的「廣交會」,很多中小企業想去都去不了,因為名額是分給國有進出口公司的,所以賣家缺渠道,這也就產生了賣家端。

海外的買家已經習慣了互聯網,所以第一個讓阿里巴巴活過來的產品,就是中國供應商就把外貿企業、製造業搬到網上面向海外。

內貿在2000年是做不成的。隔了2、3年以後,阿里的內貿才逐漸成型,直到2003年才有了淘寶。而2003年時,85後已經18歲了,一開始,淘寶上都是這些小孩兒,而天貓是2006年成立,這時候85後已經21歲了,他們開始走出校園,逐漸有了採購主流產品的訴求。

天貓偏主流,而淘寶偏長尾一些。所以進入主流過早,也是死路一條。

支付寶是2005年成立,因為有了淘寶,大家有支付的瓶頸,交易做不成,才出現了支付寶。這也自然形成了支付寶的使用場景。所以有很多支付公司一直苦於沒有場景,就是「勢」的問題。

再到2007年,阿里開始考慮布局阿里雲,為什麼此前不做呢?因為此前阿里並沒有這麼多的數據要求,而且技術也沒有達到那一步。因此我說,阿里能夠成功真的是每一步都在順勢而為。

所以風口、窗口這些東西,我們不要去追逐,你要去找風口就是把自己當做豬,豬在風口上才能被吹起來。如果你是老鷹,沒風照樣飛,有風卻不見得飛的快。聰明的老鷹會借風而飛,這就是「順勢」,所以堅持找到「勢」很重要。

找「勢」和找窗口不一樣,「勢」一旦形成就是好多年,基本上一個「勢」被你找到,就決定一代技術、一代人。

你把握住85後,就可以吃透85後這一輩子。把握住95後,也至少能管10年到20年,持續地為這群人服務和生產產品。

05

把握「勢」,要看清哪幾件事?

我們以義烏的發展為例,來分析把握「勢」,要看清楚哪幾件事。

對於國際商貿而言,一定是有進也有出的,但目前義烏是以「出」為主,如果義烏能把「進」也做好就很厲害了。

第一,中國的進口量會逐漸提高,而現在主要的集散地不是義烏。但如果義烏跟寧波、上海競爭,成為更好的進口商品集散地,那義烏的小商品就不僅是面向出口。

原來在義烏採購的國內企業很多,但現在如果能夠把進口做起來,這是符合「大勢」的,對於企業而言,就會多一塊兒不小於現在的「蛋糕」。

第二,依託於小商品市場做物流的整合。中國一年在亞馬遜上賣的商品超過500億美金,成本在300多億美金。這個量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成長,已經超過了eBay。在eBay上,中國商品大概賣的商品在150億美金左右,成本在120億美金左右。

把這兩塊兒合在一起,就有將近400、500億美金的出口市場,為什麼要舉這兩個例子呢?因為它們都像一個個虛擬的義烏,都是小單、散單,這是需要整合的。目前絕大部分的商家就是以浙江和廣東兩個地方為核心的。

大概浙江和廣東是平分秋色,剛剛說的400億、500億美金的散單出口,會有大約200多億美金在浙江。這又是一塊兒不小於今天的蛋糕。

如果吃完肉、喝湯完以後,還要啃最後一點的骨頭嗎?應該去找下一碗湯、下一碗肉。我看到了兩「碗」,一是進口,二是網上的小單出口。

另外,我們看看如何布局,如何形成一個虛擬義烏市場的出口量的物流、報關、托卡的整合,以及反向做大進口。

這一塊兒可以考慮怎麼來做?比如,去結合一些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公司,把貿易中的資金流結算做好。

所以現有業務的核心在於:一是海外物流如何通過合作,既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又提高收入和利潤;二是通過碰跨境結算引進第三方的夥伴。

我們的任務是:去選最好的夥伴,對客戶利益最大化的夥伴,而不是利潤最高的夥伴。應該讓利給客戶,更多地提高壁壘。

第三,要應該評估一下,是先以進口義烏開始做,還是先以虛擬義烏開始做?網上存在一個巨大無比的虛擬義烏,如果先做虛擬義烏,那就不要涉及廣東,只集中在浙江,這樣才能做出密度,做出效率。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曾經努力到無能為力,也曾拼搏到感動自己。但不會順勢而為,再精彩的時代都跟你沒有關係。

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所以放棄之前,請問問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

- The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投家 的精彩文章:

TAG:創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