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輕撫長卷,靜靜深夜這個名字竟讓人如此溫暖

輕撫長卷,靜靜深夜這個名字竟讓人如此溫暖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講話回顧了周恩來為中國崛起做出的貢獻和他的高尚品格,強調周恩來同志是6個傑出楷模:

2018年3月1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座談會,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

不忘初心、堅守信仰的傑出楷模

對黨忠誠、維護大局的傑出楷模

熱愛人民、勤政為民的傑出楷模

自我革命、永遠奮鬥的傑出楷模

勇於擔當、鞠躬盡瘁的傑出楷模

嚴於律己、清正廉潔的傑出楷模

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滿懷深情地講到:「周恩來,這是一個光榮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當我們提起這個名字就感到很溫暖、很自豪。」

今天,我們追憶周恩來總理光輝的一生,緬懷、追思,學習這位世紀偉人。

周恩來,好像無論怎樣美好的辭彙用在他身上,都不為過……小學課本上的十里長街送總理,可能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對這位偉人的第一次深刻認識。有人說他是「中國外交第一人」,的確,在祖國艱難的時期他的外交成就無可匹敵;有人說他是「超級美男子」,的確,他不僅擁有一張男神的面孔,更是才華橫溢風度翩翩;還有人說他為國「鞠躬盡瘁」,的確,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他摯愛的祖國和人民,沒有兒女,沒有存款,在身體狀況很差的時刻仍然沒有停止工作……十里長街人民的眼淚,他擔得起,舉國上下的不舍與哀思,他擔得起……真希望,在祖國日漸繁榮的今天,您能看一看——這盛世,如您所願。

他,也是血肉之軀

周恩來為啥說「世上眼皮最大」?答案讓人落淚

何名享

「世上什麼最大?」周恩來曾問自己的廚師。「宇宙最大。」廚師的回答讓總理哈哈大笑,並揮手說:「不對!世上數眼皮最大!」廚師不解。總理風趣地解釋:「你想呀,眼皮這麼呱噠一合,把整個世界和全宇宙的事物全擋住了,你說這眼皮有多大!」

「我這個當總理的眼皮始終不敢合上!一合上,十億人的吃喝拉撒睡、柴米油鹽醋就全都看不到了。」即便在最後的587天時間裡,周總理的眼皮也未敢合上,做過大小手術14次,各種談話216次,接見外賓63次,召開會議40次……以至於臨終時只留下「我累了」一句話。

「治國之道,愛民而已。」眼皮最大,大在以天下為己任,重在為蒼生謀福祉。「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乃自古治國理政之道。《史記·周本紀》記載,滅亡商朝之後,周武王回到鎬京,徹夜難眠。周公姬旦前來探問:「曷為不寐?」武王說:「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德政不興,夜不能寐,周武王愛民之心天地可鑒。

「天地生人,一人應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一日當盡一日之責。」責任在肩,使命盈胸,眼皮豈敢合上一分一秒、一剎一時?禁煙英雄林則徐剛在南海點燃硝煙烈火,就被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何日穹廬能解脫,寶刀盼上短轅車。」西行就罪的林則徐沒有得過且過、忍氣苟安,依然心系黎民、為國儘力,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以罪臣之身、行忠臣之事。他屯田固邊、分田撫民,承修「林公渠」,推廣「坎兒井」,行路「車箱簸似箕中粟」,常常「理公牘至四鼓」,可謂「上可對朝廷,下可對百姓,中可對僚友」。

心中無責,為官不為,「任憑問題起,我自無作為」,心中不念農桑苦,耳里不聞飢凍聲,眼皮自然可以「呱噠一合」。五代時期,有個叫馬胤孫的官員,被稱為「三不開」,即「遇事不開口,不開印,不開門」;唐玄宗時宰相盧懷慎,生活上清正廉潔,可政務上毫無作為,被人戲稱為「伴食宰相」;宋神宗時宰相王珪,每次上朝高呼「取聖旨」「領聖旨」「得聖旨」,世人稱之為「三旨宰相」。這些庸官,無不成為萬民憎惡的對象。

「但使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共產黨人「一門心思為百姓,息息相通連血脈」,最懂得「眼皮最大」的內涵要義。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有這樣一幕:得知「四人幫」被粉碎的消息,家人喜極而泣,鄧小平則堅毅地說:「孩子們啊,我還可以干二十年。」對於「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一代偉人來說,個人的沉浮榮辱、前途命運,算得了什麼?民胞物與,念茲在茲,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如此,牛玉儒、沈浩、寥俊波也如此,每一個「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共產黨員都如此。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現實生活中,一些黨員幹部的眼皮並不是時刻都張著的,或眼皮一合,尸位素餐、無所作為;或半張半合,有利則為、無利則推;或時張時合,對上則張、對下則合。張合之間,高下盡顯。很多等米下鍋的重要事情、難得機遇、重大部署,到了他那兒全都要「等一等」「緩一緩」「放一放」。如此這般,不敢為、無作為,怎能望見漫天星斗?踢皮球、繞道走,怎能迎來潮平海闊?

「蹄疾走日月,步穩度關山。」面對強國興軍可能遇到「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的艱難險阻,可能面臨「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風險挑戰,滾石上山,闖關奪隘;逆水行舟,險灘激流,我們的眼皮怎敢合上,又豈能合上?惟有像焦裕祿跑遍蘭考1600個沙丘探求治沙之法,孔繁森在茫茫雪域跋涉8萬多公里苦思發展之策,牛玉儒「生命一分鐘,敬業六十秒」,楊善洲用20多年造就莽莽林海惠及群眾,方能聚合成助力復興偉業排雲而上的能量源。

「夫仁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銘記「世上數眼皮最大」的遺訓,鉚足「擼起袖子加油干」的衝勁,任憑「亂花漸欲迷人眼」,任憑「障日風多霧不開」,註定難擋我們「甘灑熱血寫春秋」的勇毅篤定,一定能夠書寫「無限江山開畫圖」的歷史新篇。

你見過嗎,靠牆打盹的周總理

姜寧

這幅油畫名為《鞠躬盡瘁》,創作於1994年,作者是軍旅畫家王吉松。

出現在這幅畫作上的周恩來總理,不是人們在其他攝影作品或繪畫作品中常見的英姿勃發的形象,而是抓取了藝術家塑造偉人形象很避諱的情節——周總理閉眼的一瞬。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幅作品描繪的是總理晚年一個真實的生活細節。

1973年6月初的一天,身患絕症的周恩來總理已經三十多個小時沒有合眼了,他一直在工作著,接下來還要繼續接見外賓。這時,秘書進來提醒說:「還剩十四分鐘。」極度疲勞的周總理提出洗把臉刮刮鬍子提提神再去。秘書在門口等待許久不見總理出來,便打開了洗手間的門,這才發現,周總理在衛生間里靠著牆睡著了,手裡還握著沾有肥皂沫和鬍子茬的刮臉刀……

畫面中那憔悴消瘦的面容、稍稍傾斜的身姿、右手的刮鬍刀、左手垂落的毛巾,與人們熟悉的那位英俊瀟洒、神采奕奕的總理判若兩人。然而,這些細節非但沒有損害周總理的形象,反而將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好總理刻畫得更加真實、高大,更加震撼人心。

他,也是浪漫滿懷

"暖男"周總理:他的情書,簇簇海棠化紙筆

馮斌

天欲墜,賴以柱其間。這柱,也是一株海棠。

用海棠書情,書寫時代和家國,這是我們的總理:周恩來。時間是最好的情書,人民是最好的閱讀者,而周總理是我們永遠難忘的書寫者。

【一】

他讓歲月凝成最美的情書。用一生年華深愛一個女人,在那個「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書箋時光里,在烽火歲月里,也打馬趟過最深的紅塵。駐足海棠微雨,也撐蒿過灕江的一江水。從案頭山水之間,也曾寄封信箋到西湖去,說遲遲不寫信「懶罪該打」。一封遲了年月、瘦了霜露的情書,一場穿越歲月的纏綿悱惻的心酸告白。

愛到濃處,一不小心白了頭。光陰就是最好的情書,比相思深情的,已經不是紅豆,而是陪伴他們的海棠。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海棠花盛開的時候,鄧穎超總要憶起周恩來,憶起溫情的丈夫。天地中,彷彿拉起了一個廣袤的長鏡頭。清新嬌艷的海棠花,讓她想起意趣相投,相知相愛,半個世紀的婚姻。一山一孤影,眉眼如月,眼淚乍收,她在這片海棠中感受著逝去丈夫在天色之間的溫存。

被一個溫柔的人喜歡,多好,他就像春夏交接時最溫柔和煦的那陣風,萬物經過時,都變成柔軟的樣子。

幾箋情書貫穿著片片海棠的色調中娓娓道來:當年芳心幾許,如今懷憶從頭。

二人的愛是深刻而又深沉的。

《情歸周恩來》中,鄧穎超說,你沒有離開,而是隨著春風冬雪,深入到山川大河之中,與你深愛的祖國緊緊聯繫在一起。

這份美好,像海棠,作為他的一部分而繼續存在著,穿梭了時光,與我們相伴。

【二】

周恩來5歲就學兒歌和唐宋詩詞,他深覺這讀起來如清泉潤喉,十分舒暢。母親從小還給他講「竇娥冤」、「西廂記」、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養母陳氏去世後,周恩來亦用承繼傳統的形式,寫下《念娘文》。

少年意氣,從小志高。周恩來12歲就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

心情愁苦時,他用詩文化情。「文革」後期,周恩來處於艱難的境地。他曾用鉛筆寫了幾句《西廂記》的戲文:做天難做二月天,蠶要暖和參要寒。種菜哥哥要落雨,採桑娘子要晴干。

傳統文化深植在心,才會這樣信手拈來。

他深愛海棠這個凝結著傳統之美的花朵。作為海棠的賞花人,其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懂海棠者,更是性情中人。就像紅樓夢中的海棠社,一度成為真善美的代名詞。

「借得梅花一縷魂」,這是海棠的真。

「秋陰捧出何方雪」,這是海棠的善。

「淡極始知花更艷」,這是海棠的美。

海棠,真是像極了周恩來的為人,風流別緻、含蓄渾厚又品格端方——這不正是傳統文化的凝結么?儒雅如他,是傳統美德的回歸,是國人素養的集大成,是民族文化的完美化身。

時事再怎樣動蕩,他的真誠、寬厚至善和樸素之美,他的寶貴而高尚的品質,總會在黑色浮沫中泛出光來。

每每在海棠花盛開的春天,中南海西花廳一畔,周恩來在海棠花下散步。而今,雲天新霽,乾坤如洗,海棠依舊,周恩來還活在我們身邊,那如同海棠般精神浩然長存。

【三】

他犧牲奉獻、埋頭苦幹的一生,如海棠宏大而不喧嘩,靜美而潤物有聲。

幾乎沒法不喜愛他,無論何時總是衣著整齊合體,會見外賓氣度自若。他瘦削,到晚年尤其單薄,但舉手投足間那種指揮千軍依然氣定神閑的氣度,任誰都會被他的光芒感染。

他總是謙謙有禮、溫潤如玉。周恩來當時年僅16歲,已是南開新劇團的重要成員。他倡導把新劇和「重整河山,復興祖國」的大目標聯繫在一起。由於周恩來俊朗不凡,反串女角婀娜動人,先後在南開新劇團扮演過十多個戲中的角色。

他欣賞芭蕾和宴請婚禮用西餐,表達著兼容並蓄的情懷。他在萬隆笑得那樣明媚,帶著的花環點亮了四面風。

他在外交事業中的建樹,愈發溢滿了人格魅力。斯諾曾說:他是羞怯、領導才能和個人魅力的奇怪結合。

他擁有透明的心靈。在「文化大革命」後期,病魔屢屢侵襲。纏綿病榻的他,依然深情地對人說:「我們都要像春蠶一樣,把最後一根絲吐出來貢獻給人民。」他一生總是忙碌,勤勉而不事張揚。

他是人民眼裡貼心的總理,他是朋友身邊率真的知己,他是國家利益的忠誠衛士。在他的身後,人們還在深情地凝望他。

從來情書難書情。他卻為時代蘸滿了自己的心血,寫了一份沒有寫完的情書。他有太多的牽掛未填滿,只留下餘音裊裊。

「真心有多重,愛有多深,把所有的生命歸還世界,人們在心裡呼喚,你是這樣的人。」海棠掩映下,我們走近周總理波瀾壯闊,博大而深沉的情感世界,為之長久激動和回味。

海棠花啊,你看青山仍嫵媚,料青山,見你應如是。

周恩來的詩與遠方

謝旭峰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生活有詩和遠方。」面對糟糕的現實,每一個渴望自由的心都不願意繼續苟且,正因為有「詩」和「遠方」,追夢的人才會有不竭的鬥志和激情。

2016年,距離周恩來總理逝世,已經整整四十載。「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追溯歲月的長河,直至地老天荒,周恩來的精神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身處物慾橫流的時代,流俗消磨青年的志氣,喧囂考驗年輕的夢想,再一次深情地回顧周恩來的「詩」和「遠方」,無疑會是一場「滌腸清肺」的洗禮。

(一)

1911年,12歲的周恩來離開家鄉,來到東北求學。在一次修身課上,他就說出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慷慨之語。第二年,在一位朋友帶領下,他參觀了日俄戰爭中的一個戰場。列強間的戰爭,卻要蹂躪中華大地,屠殺中華兒女,他有一肚子的悲憤,愛國主義也開始在心中萌芽。他給朋友寫到:「志在四方,願相會中華騰飛世界時!」少年周恩來的「遠方」早已和祖國的明天聯繫在一起,他的詩更是如此。

1914年,周恩來和兩個朋友創立了「敬業樂群會」,在學會出版的刊物《敬業》上,他以筆名「恩來」「翔宇」寫了許多詩。《春日偶成》就是其一:

極目青郊外,

煙霾布正濃。

中原方逐鹿,

博浪踵相蹤。

此時,少年的目光早已緊盯著時局:孫中山先生髮動的「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殘酷鎮壓革命黨人,中華民族又一次陷於水深火熱之中。「中原逐鹿」,他甘願和「博浪沙」襲擊秦始皇的勇士一樣,與黑暗勢力角斗。1916年9月,袁世凱逝世,軍閥瓜分中國的大戲剛剛上演,他寫了一首政治評論詩:

茫茫大地起風雲,

舉國昏沉豈足雲。

最是傷心秋又到,

蟲聲唧唧不堪聞。

多年後,回到母校南開大學的周恩來,深情地寫下留言:「我是愛南開的。」1917年6月26日,他以每科平均分89.72的優異成績畢業,在南開學堂負笈求學的四年,他一直為踏上遠方積蓄力量。畢業後,19歲的周恩來準備赴日留學,並寫了一首表決心的詩:

大江歌罷掉頭東,

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

難酬蹈海亦英雄。

(二)

「如果連我們的國家都行將消失,念書還有什麼用?」時值五四運動前夕,剛剛在日本求學兩年的周恩來收到同學的來信。時代大潮召喚他回到祖國,回國前夕,他爬上了雨中的嵐山:

雨中二次游嵐山,

兩岸蒼松,夾著幾株櫻。

到盡處突現一山高,

流出泉水綠如許,繞石照人,

瀟瀟雨,霧蒙濃,

一線陽光穿雲出,遇見嬌妍。

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見著一點光明,

真愈覺嬌妍。

正如詩中寫的,弱冠之年的周恩來在人間萬象中求索真理,「愈求愈模糊」,但也因那一點點光明而「愈覺嬌妍」。在日本求學時,青春年華的他也寫過浪漫主義詩篇《游日本京都圓山公園》:

滿園櫻花燦爛;

燈光四照,

人聲嘈雜。

小池邊楊柳依依,

孤單單站著一個女子。

櫻花楊柳,哪個可愛?

冷清清不言不語,

可沒有人來問她。

(三)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五四運動史無前例,更因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彪炳史冊。周恩來以令人驚異的歷史自覺投入五四運動。毫無疑問,那一代人有志青年的血液為祖國沸騰,他們艱辛地求索真理,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1919年年底,他寫了《死人的享福》一詩:

西北風呼呼響,

冬天到了。

出門雇輛人力車,

車夫身上穿件棉袍。

我穿著嫌冷,

他穿著卻嫌累贅;

脫下了放在我的腳上,

我感謝他愛我,

他謝謝我助他便他。

共同生活?

活人的勞動!死人的享福!

如果要尋找周恩來選擇共產主義信仰的原因,恐怕與他熱愛和同情勞苦大眾有關。後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用一生去詮釋這份愛,「我們應該把整個身心放在共產主義事業上,以人民的疾苦為憂,以世界的前途為念。」他求索真理的渴望,一次次在詩篇中表露。1920年,因為組織學生運動周恩來被捕入獄,獄中他給即將去歐洲留學的同學寫詩相贈:

出國去,

走東海、南海、紅海、地中海;

一處處的浪卷濤涌,

奔騰浩瀚,

送你到那自由的故鄉的法蘭西海岸。

……

出你的勞動汗,

造你的成績燦爛。

磨練你的才幹,

保你天真爛漫。

過了沒多久,周恩來也懷著對真理的熱望來到歐洲。在接觸到真實的法國社會後,他意識到「巴黎公社」的血跡已經斑駁,法蘭西現行的制度充斥著許多陰暗。也是在巴黎,他初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開始把共產主義作為人生信仰。1922年3月,他為死去的朋友黃愛寫了一首詩表達自己的生死觀和理想:

壯烈的死,

苟且的生。

貪生怕死,

何如重死輕生!

……

沒有耕耘,

哪來收穫?

沒播革命的種子,

卻盼共產花開!

夢想那赤色的旗兒飛揚,

卻不用血來染它,

天下哪有這類便宜事?

……

舉起那裡鐵的鋤兒,

開闢那未耕耘的土地;

種子撒在人間,

血兒滴在地上。

在給朋友的一份信中,他這樣闡釋:「黃愛這個死耗徹底堅定了我對共產主義的信念……我相信我將不會辜負死者。」信仰的火炬一旦擎起,人生的「遠方」便不再迷惘。周恩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來回國、進黃埔、領導指揮南昌起義……他一直舉起「鐵的鋤兒」辛苦耕耘,從不懼怕「血兒滴在地上」。

(四)

投身中國革命後,他的詩篇很少再用文字表達。一次又一次的戰鬥,夙興夜寐的工作操勞是這一時期最好的註解。遠方就在腳下,詩便不止於文字。

「頭顱像熟透的梅子一樣滾進溝壑,疲憊不堪的劊子手以拉風箱的動作揮動著大刀。」1926年4月12日,蔣介石發起反革命事變,血雨腥風考驗著心懷「遠方」的共產黨人。在大浪淘沙的時代,「節操不如一個妓女」的向忠發背叛了革命,喜好魔術表演的顧順章背叛了革命……而堅持鬥爭的人則時刻面臨死亡的考驗,周恩來也多次死裡逃生。在「霞飛路28號」,周恩來曾經僅僅以十分鐘之差免遭逮捕,這樣槍口上舞蹈的尖峰時刻,自此一直伴隨著他的革命生涯。

長征路上,因為患有肺結核,萬里征程中,他幾乎一直躺在擔架上。亘古不見人煙的雪山,潛藏殺機的草地,紛繁複雜的敵情,這一切對中國共產黨人都是前所未有的局面,通向「遠方」的道路充滿了世所罕見的種種磨難。

1937年4月的一天,陝北剛有了一絲春意,黃土高原的溝壑也冒出了星星點點的綠色。一輛大卡車艱難地行進在勞山顛簸崎嶇的山路上。在距離延安僅僅50華里的時候,突然一陣槍響,百十人的國民黨軍人和土匪架著機關槍,一起朝卡車開火堵截。11名同志在襲擊中犧牲,卡車司機被打死,而周恩來就坐在駕駛室中。後來人們才知道,敵人誤把一身黑衣、戴禮帽的司機當成周恩來,因此沒有追殺剩下的人,周恩來又躲過一劫。

苦難深重的時代,人人渴望遠方的光明,用詩歌盡情謳頌遠方。但當「詩」和「遠方」變成了腳下滿布荊棘、需要鮮血祭撒的道路時,只有那些靈魂如金子般赤誠的人才堅持了下去。無疑,周恩來是一個敢於「直面慘淡人生,敢於正視淋漓鮮血」的勇士。

(五)

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了民族救亡圖存、國家發展,周恩來奔走呼號、竭忠盡智,詩作更是屈指可數。皖南事變,他再次揮毫寫下一首泣血詩:

千古奇冤,

江南一葉,

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

在共抗外侮的年代,國民黨反動派卻向處在戰略轉移中的新四軍揮起屠刀。這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幾乎全軍覆沒,中華民族的「千古奇冤」讓周恩來痛苦之至。那一天,他親自到街上叫賣刊登了這首詩的《新華日報》。

1945年抗日戰爭終於取得勝利,周恩來又在重慶軍調處工作。在當年「霞飛路28號」的緊急轉移後,已經有了身孕的鄧穎超在逃亡中流產,自此不幸地喪失了生育能力。但這對革命伉儷難掩對孩子的熱愛,當時一起工作的同事有一個孩子叫「小天樂」,十分受他倆疼愛。在一張鄧穎超抱著小樂天的照片旁,自詡「賽天樂」的周恩來題了一首詩《賽樂天題雙樂天圖》:

大樂天抱小樂天,

嘻嘻哈哈樂一天;

一天不見小樂天,

一天想煞大樂天。

在戰爭陰雲密布的時期,這首詩中的暖色調十分難得。人誰不愛子女?但周恩來夫婦甘願一生無後;人誰不想樂天倫?但周恩來直至去世,都沒停下「為人民服務」的腳步,他的「遠方」沒有終點。直至文革時期,面臨混亂的政治局面,他獨擋一面,嘔心瀝血,一直力挽狂瀾。當時,他用這樣一首用詩表達心意:

我不下地獄,

誰下地獄;

我不入苦海,

誰入苦海?

已然知道眼前就是萬丈深淵,這個鬥士從來沒有一絲猶豫。他的博大胸襟,他的高貴品質,征服了全世界。十里長街送總理,這個用一生追求「詩和遠方」的偉人,在他去世後,人們又用無數真理的詩篇祭奠他……

每人的一生都在追求「遠方」,遠方需要一生去跋涉。周恩來的詩篇從來都在書寫心中的「遠方」。

這個「遠方」,在後人看來高山仰止,

這個「遠方」,是我們要追索的方向!

他,也是一代男神

周恩來:一位零差評的傳奇人物

趙陽 曹璇

尼克松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領袖們》一書中說:我1972年訪問中國期間,周恩來無與倫比的品格是我得到的最深刻印象之一。通過多次長時間的正式會談和非正式交談,我終於了解了他,並對他產生了極大的敬意。「恩來」譯成英文是「恩惠降臨」之意。這個名字很能概括他的風度和氣質。他待人很謙虛,但沉著堅定。他優雅的舉止,直率而從容的姿態,都顯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風度。在個人交往和政治關係中,他都忠實地遵循著中國人古老的信條:決不「傷人情面」。

尼克松訪華時,他了解到周恩來一隻手臂受過傷,不太靈活。當周恩來到釣魚台拜會尼克松時,站在樓廳門口迎候的尼克松滿臉笑容地走到周恩來身後,主動伸手為周恩來脫掉了呢子大衣。

聯合國前秘書長哈馬舍爾德

聯合國前秘書長哈馬舍爾德於1955年在北京會見過周總理後說過一句廣為流傳的話:「與周恩來相比,我們簡直就是野蠻人。」

1955年1月5日,哈馬舍爾德抵達北京,就釋放抗美援朝中15名被俘的美國飛行員進行斡旋。周恩來和哈馬舍爾德進行了多次會晤,雙方針對美國製造台海緊張局勢、朝鮮問題和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進行了會談。哈馬舍爾德也是第一位訪華的聯合國秘書長。

金日成

毛主席和周總理逝世後,金日成非常悲痛,多次熱淚盈眶。他親自到中國駐朝鮮使館沉痛悼念毛主席逝世,還決定在朝鮮建立周恩來銅像,地點選在1958年周總理冒雪訪問過的咸津興南化肥廠。銅像落成後,金日成邀請鄧穎超副委員長訪朝,親自陪同她去咸興參加銅像揭幕儀式。在朝鮮,除了這座周恩來的銅像,再沒有第二座為外國人建立的銅像。

周恩來逝世時,金日成正患眼病準備做手術,得知周恩來逝世的消息,金日成通知醫療組延期再做手術,因為做眼病手術是不能流淚的,否則容易感染。金日成說:「周恩來總理逝世,我沒法不流淚。」

西哈努克夫人莫尼克

1976年,周恩來總理的逝世使剛返回柬埔寨3個月的西哈努克親王深感悲痛,他向波爾布特和他的同事們提出,去一趟北京,向周總理表達他最後的敬意。但因波爾布特對他的請求不予理會而未果。

1979年1月6日西哈努克親王夫婦飛抵北京,被安排住在東交民巷15號,安頓下來後莫尼克公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她的書架上設了一個牌位,以紀念朝思暮想的周恩來總理。莫尼克公主每天都要在周總理的肖像前擺放鮮花,焚燃香燭,以表達對周總理的思念。書架上擺放著用多種語言書寫的鴻篇巨著或小冊子,全都是緬懷周總理的文章。周恩來總理是莫尼克公主的偶像,她對周總理非常敬佩。

田中角榮

1972年9月,時任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應周恩來邀請訪華並與中國政府簽署了《中日兩國政府聯合聲明》。在會談後,他對日本的記者書寫了周總理給他的印象:「軀如楊柳搖微風,心似巨岩碎大濤。」回國後,他無不遺憾地說:「周恩來是一位美男子、實幹家。周恩來和我很投緣。和周總理見面,說第一句話之後我就感覺到:和這個人合作一定能把事情辦好。如果周總理不符合我想像的話,我很可能就乾脆回日本了……周總理無論是作為政治家,還是作為人,都是出類拔萃的。」

法國前總統蓬皮杜

1973年9月,應中國政府之邀,蓬皮杜總統對中國展開國事訪問,成為西歐國家第一位訪華的在任國家元首。令人感動的是,蓬皮杜此次訪華時已身患癌症。而同樣飽受癌症晚期之苦的周總理親自對接待工作進行周密安排。儘管政務繁忙,周總理還是從北京到外地,全程陪伴蓬皮杜總統。蓬皮杜總統後來多次感言稱,周恩來是他所見過的世界各國領導人中印象最深的一位。

嬉皮士科恩

1971年4月10日,美國乒乓球代表團應邀訪華。代表團中有一個隊員叫科恩,嬉皮士成員。周恩來與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見面的時候,嬉皮士科恩向周總理提問,問周總理對嬉皮士如何看待。

周總理說,青年人是社會裡最積極最活躍的分子,他們總是在尋找真理,做各種各樣的試驗,通過試驗可以得出自己的結論。

周總理的回答,完全出乎美國人的意料,也讓他們對中國有了新的認識。科恩聽後非常高興,因為這一點也不是社會上那種對嬉皮士的批判,科恩的母親遠在美國看到這個報道,非常感動。特別叫她的朋友在香港買了一大束鮮花,空運到北京送給周恩來總理。

(資料來源:新華網 人民網 中國網 等 )

他,讓歷史熠熠生輝,更讓後人永世銘記

為什麼說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三人組合近乎完美

金一南

1

毛澤東:唯一解決了「中國紅色政權為何存在」的人

毛澤東

邊緣性的力量,從中國政治舞台的邊緣走到東方政治舞台的中心,靠的是領袖人物的歷史自覺,其中毛澤東居功至偉。

雖然現在非議他的比比皆是,從大學課堂上再到網路、微信上。但是我認為,毛澤東這個名字,永遠與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緊密聯繫在一起,除非你解散這個政黨,打敗這支軍隊,顛覆這個國家,否則你抹不掉這個名字。

毛澤東是什麼人?是共產國際指定的領導人?不是。是上一任領導人指定他接班的嗎?也不是。

他長期處於中國共產黨的邊緣,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建黨,到1935年遵義會議選擇毛澤東,經歷了多少領導人?陳獨秀、瞿秋白、向忠發、李立三、王明、博古,我們按照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蘇俄革命的基本道路指導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撞得鼻青臉腫,磕得頭破血流。

1935年遵義會議對毛澤東的選擇,不是山頭妥協的結果,不是利益集團平衡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對勝利的選擇。

毛澤東著,《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

14年的鬥爭實踐證明,只有毛澤東的道路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唯一道路,不是唯二的,不是還有一條道路也能勝利。全試過了,沒有!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所有領導人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解決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這個中國革命最根本的問題的人。

陳獨秀的堅持:被捕釋放後被迫接受了共產國際

中國革命,我們最初毫無疑問是要走俄國人的路。共產國際駐華代表馬林的主張就是,要走俄國人的路。但是我們從第一任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開始,就拒絕走俄國人的路。陳獨秀是第一個敢於對共產國際說「不」的人。當年中國建黨,對於到底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還是和共產國際平起平坐的地位,產生了很大的分歧。陳獨秀說,「我們黨尚在幼年,一切工作也都未正式展開。我認為沒有必要戴上共產國際這個大帽子。中國革命運動有中國的情況,這些怕是共產國際和外人難以了解的,假如不了解,如何談領導和指揮呢?」

陳獨秀

陳獨秀講得非常對,但是一個大問題是,中共建黨沒有經費。當年在上海建黨,要派包惠僧到廣州通知陳獨秀當選了書記,要到上海就任,5塊錢的船費,卻無力支付。最後還是陳獨秀自己掏錢到上海就任。

陳獨秀到了上海發現張國燾向馬林提交了一份成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報告,即每月約需一千餘元的工作計劃和經費預算。因為搞工人運動要發傳單搞工人運動,需要資金。張國燾沒有獅子大張口。他提出的經費預算十分小心,也十分謹慎。但陳獨秀一回上海立即批評張國燾。

他說,這麼做等於僱傭革命,中國革命一切要我們自己負責,所有黨員都應該無報酬地為黨服務,這是我們要堅持的立場。他帶頭號召大家捐獻自己的工資。要不要向共產國際彙報工作並接受其經費受其領導,這是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後要解決的第一個難題。也是中共中央出現的第一次爭吵。

但經費問題畢竟是極其現實的問題,很快,連火氣很大的陳獨秀也無法「無報酬地為黨服務」了。他開始以革命為職業,便失去了固定職業和固定收入,經濟上很不寬裕。起初商務印書館聽說他回到上海,聘請他擔任館外名譽編輯,月薪三百元,他馬上接受;但這一固定收入持繼之間很短。他大部分時間已經埋頭於黨務,已經沒有時間再為商務印書館寫稿編稿了。

窘迫的陳獨秀開始經常出入亞東圖書館。亞東圖書館的職員都是安徽人,與陳有同鄉之誼。它出版的《獨秀文存》有他一部分版費。於是他沒錢了就來亞東,但又從不開口主動要錢。

好在老闆汪孟鄒心中有數,每當他坐的時間長了,便要問一句:「拿一點錢吧?」陳獨秀便點點頭,拿一點錢,再坐一會,就走了。共產黨的總書記就這樣維持共產黨的運作。即便如此,陳獨秀也不肯鬆口同意接受共產國際的援助。

與共產國際的關係出現轉機是因為他的被捕。1921年10月4日下午,陳獨秀正在家中與楊明齋、包惠僧、柯慶施等5人印刷小報,被法租界當局逮捕,陳獨秀原來估計這回自己要坐上七、八年牢了。但10月26日,法庭宣判陳獨秀無罪釋放,罰100元了事。張國燾迎接了他,告訴他原委。

出獄後才知道馬林為了營救他們幾人,請了法國律師,花了很多錢,費了很多力,打通了會審公堂的各個關節,方才順利結案。按照李達的說法:馬林和中國共產黨共了一次患難。

這次遭遇對陳獨秀印象極深。他通過切身經歷才真正感悟到:不光是開展活動、發展組織需要錢,就是從監獄裡和敵人槍口下營救自己同志的性命,也離不開一定數量的經費。

這些現實問題,的確不是憑書生空口的豪言壯語能夠解決的。陳獨秀本人極重感情,一番波折,無形中增進了對馬林的感情和理解。李達回憶說「他們和諧地會談了兩次,一切問題都得到適當的解決」,不再像以前那樣一見面就吵架。

建立一個黨,鞏固一個黨,發展一個黨,需要理想,需要主義,也還需要經費。富於理想的中國共產黨人,爭論了很長時間才承認了這個現實。之後陳獨秀同意了,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也同意了接受共產國際的經費。但是陳獨秀繞個彎,讓張國燾的勞動組合書記部直接接受資助。

拿了人家的錢,就要跟著人家走。大革命期間,陳獨秀多次提出警告,國共合作不能再搞了,非常危險。但蘇俄、共產國際和斯大林卻非常堅持。

最後大革命失敗,誰負責?斯大林負責?共產國際負責?不可能,陳獨秀你負責!犯了嚴重的右傾化錯誤!陳獨秀1928年離開了黨,講了一句話,「我們中國人一定要找一條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道路」,這是非常深刻的教訓。

李立三:試圖號令莫斯科配合中國革命,自己下台革命受損

李立三

中國共產黨追求自己的獨立自主,毛澤東不是第一個,陳獨秀是第一個,沒有走成。李立三是第二個。李立三是第一個敢於以中國革命號令莫斯科的人。1930年蔣馮閻大戰,李立三認為國民黨的統治正在崩潰,中國革命必將發展為全世界最後的階級決戰;於是要求「蘇聯應放棄五年計劃必須積極準備戰爭」;「蒙古在中國暴動勝利時,應在政治上立即發表宣言,與中國蘇維埃政權聯合,承認蒙古是中國蘇維埃聯邦之一,緊接著大批出兵中國北方」;「西伯利亞十萬中國工人迅速武裝起來,加緊政治教育,準備與日本帝國主義的作戰,從蒙古出來,援助中國,向敵人進攻。」在這一暴動藍圖中,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中心,共產國際只是執行這一計劃的配角。

李立三犯了大忌。

共產國際和聯共指導中國革命,出發點和歸宿點從來是以「世界革命的中心」蘇聯的利益為核心,在中國尋找到能夠與蘇聯結盟的力量以分散帝國主義壓力,保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安全。

1920年4月維經斯基來華幫助建立中國共產黨,共產國際和聯共中央政治局給他指示的第一條,即「我們在遠東的總政策是立足於日美中三國利益發生衝突,要採取一切手段來加劇這種衝突」;其次才是支持中國革命。

即使是給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提供巨大幫助,推動了北伐革命的有力發展,同樣也是出自蘇聯國家利益的需求。現在突然間跳出個李立三,要求蘇聯置自身安全於不顧全力配合中國革命,真是令共產國際和聯共驚訝得目瞪口呆了。

國際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根本的手段進行了干預:停發中共中央的活動經費。這是中共自建黨以來所受到的最嚴厲制裁。李立三黯然下台,做了三年檢討,錯誤背了30多年。

毛澤東:「打土豪分田地」,憑歷史自覺走出獨立自主之路

打土豪,分田地

因此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的可貴。

前面陳獨秀想走、李立三想走,都沒有走成,唯一成功的就是毛澤東。毛澤東提出,「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政治上創造了中國共產黨人獨特的理論,軍事上建立了中國共產黨人自己的武器,經濟上也完全擺脫了對共產國際的依賴。

前兩條黨史上講了很多,卻很少講第三條。但是我認為,第三條尤其重要。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一個個人一樣,沒有經濟獨立,其他都是無米之炊。毛澤東從來不花共產國際的錢。

毛澤東的路是「打土豪分田地」,這不但成為了紅色政權政治動員的基礎,更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經濟獨立的基礎。只有獨立的經濟來源,才有獨立的政治和軍事基礎,才能獨立地選擇自己的領袖,獨立地制定自己的路線。為什麼毛澤東一輩子最深的印象是中國一定要獨立自主?因為之前有慘痛的經驗教訓。

在這個基礎上,毛澤東提出了著名的論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當中國找到了一條完全獨立的道路,經濟的、政治的、軍事的,這才是一個完整的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由此,毛澤東也為中國革命做了最大的貢獻。

但只有神是不犯錯誤的,人是要犯錯誤的。毛澤東不是神,是人。1956年9月10日,毛澤東在八大預備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話說,「我是犯過錯誤的。比如打仗。高興圩打了敗仗,那是我指揮的;南雄打了敗仗,是我指揮的;長征時候的土城戰役是我指揮的,茅台那次打仗也是我指揮的。」所舉四次敗仗,兩次發生在四渡赤水之間。

紅軍《長征組歌》中豪邁地唱道:「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但毛澤東自己坦率承認,我是犯過錯誤的。他不是不犯錯誤,而是跌倒了爬起來,具有再跌倒再爬起來的這種實踐性。

毛澤東當年把隊伍拉到井岡山,探索中國革命勝利道路,黨表彰他了嗎?黨處分他!秋收起義讓你打井岡山了嗎?讓你打長沙,你卻帶兵逃跑,這是嚴重的右傾主義錯誤,就把他開除了。但是被開除了,毛澤東還是繼續干,不像我們今天,開除了就不幹了。毛澤東被三次開除中委,八次受到嚴重警告,但是還是繼續在干。因為他身上有最珍貴一點,就是有深刻的歷史自覺。

什麼叫歷史自覺?第一,是對社會運行規律的深刻領悟;第二,是對歷史發展前景的主動營造。毛澤東終其一生都是這樣,從來不相信命運的擺布,從來不甘願受到規律的左右,從來主張「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從來不安於現狀要改變現狀。

就是這種強烈的歷史自覺,使他從一個普通的湖南農家子弟,變成了新中國,暨建黨建軍於一身的歷史巨人,否則毛澤東充其量只是湖南鄉村的一個教書匠而已。這種歷史自覺不但極大地改變了本人的命運,也極大地改變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中共沒有好運。但倘若真要說有的話,那就是擁有這樣一批抱有極大的歷史自覺的領導者,毛澤東是這樣,朱德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2

朱德:靠南昌起義敗後800將士力挽狂瀾保存火種

朱德

朱德亦是一位極富歷史自覺的偉人。

「舊軍閥」為入黨:遠赴法國,追至德國,被逐出柏林

朱德入黨以前已是國民革命軍准將旅長,在眾人都認為他可以衣錦還鄉之時,他卻毅然決然千里迢迢自四川赴上海找到時任中央總書記的陳獨秀提出入黨要求,陳獨秀認為其乃舊軍閥,借故婉拒勸走,朱德終於明白在國內入黨已無可能。

爾後,朱德打聽到有個旅歐支部在法國,他意念強烈,立刻遠渡重洋前往法國入黨,從巴黎到馬賽,尋至法國支部,卻被告知支部的負責人周恩來、張申府去了柏林,朱德再次追趕黨的腳步,乘車趕至柏林,終於在柏林,千里圓夢入黨。

南昌起義中「打雜」:灌醉駐軍團長,沖前殿後防滇軍

入黨後朱德在德國學習,不久被從柏林驅逐出境,他轉至蘇聯學習,1927年回國後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朱德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奠基人,大家總以為朱德是南昌起義重要負責人,但是實際上南昌起義的領導班子里根本沒有朱德。

關鍵的原因是朱德帶領參加南昌起義的隊伍人數太少。與葉挺十一軍8個團,賀龍二十軍6個團相比,朱德只帶領了相當於南昌市公安局不到500人的隊伍,雪上加霜的是這不到500人的隊伍都上了年紀成家立業有了牽掛,且不是專業受訓的野戰部隊,以至於在南昌起義南下之時,這支隊伍一鬨而散,全部逃離,朱德便成了名副其實的光桿司令,因此無法在南昌起義中謀得重要位置。周恩來當時評價朱德說「朱德是一位很好的參謀和嚮導。」陳毅也說:「朱老總在南昌起義中地位並不重要,也沒有人聽他的話,大家只不過尊重他是個老同志罷了。」

南昌起義當天,大家都忙著指揮調動部隊,而朱德領到的任務只是灌醉當地駐軍的兩個團長;起義部隊南下,朱德被指派在前面開路,這是因為周恩來考慮到當起義部隊穿過江西之時,前面會有滇軍把守,而朱德曾是滇軍旅長與滇軍相熟,可為起義軍開路,如果是重要領導人,又怎會放在最前沿最危險處呢?同理,進入廣東後又讓朱德末尾殿後,以便與追擊的滇軍周旋。可見實際上,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朱德在整個南昌起義中都在做「打雜」的事。

歷史轉折:借兵死守三河壩殿後,但主力部隊全軍覆沒

三河壩戰役紀念園

三河壩會議,這不僅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重要節點,也成為了朱德人生的轉折點。三河壩會議決定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聶榮臻帶領兩萬主力南下作戰,建立新的根據地,朱德帶領原屬葉挺的25師3000多人負責留在三河壩殿後,頂住敵人3天3夜。整個南昌起義中,朱德就獲得了這三天的指揮權,正是這三天使朱德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終身總司令。

三天里,朱德率部完成了任務,損失六七百人,還剩兩千多人,正收攏部隊與主力會和時,一位連長匆匆跑回,朱德沒想到主力已全軍覆沒,當時的領導人全部分散突圍,自己手上的兩千多人成了最後的火種。

聞訊,猶如晴天霹靂,部隊大亂,軍心渙散。關鍵時刻站出來的是朱德,他高喊:「不要散,我們有人有槍,我們一定有辦法。」根據當時的老同志後來回憶,當時朱德也是「勉強」穩住軍心,「大家想看看他究竟有何辦法,實在沒有辦法了,我們再解散。」消息太過突然,士兵都茫然無措,只有跟著朱德尋一條出路。

8月的南昌猶如火爐之地,士兵們都著短衣短褲,一直走到10月底依然只能著短衣短褲,因為沒有補給,部隊越走,人越少。從2000多人走到江西安遠天心圩只余了800多人。此時,中央接到報告「師長團長均皆逃跑,各營連長亦多離開,師級以上幹部只剩朱德一人,政工幹部一個不剩。

團級軍事幹部只剩王爾琢,政工幹部只剩陳毅,隊伍成一鬨而散之勢。」當時的幹部離散不算叛逃。由今回首,真是中國革命千鈞一髮之際,若是這800人散了,南昌起義的隊伍便是片甲不留。武裝鬥爭絕不可能勝利。

力挽狂瀾留住800將士:我們就是今天俄國的1905年

正是這危難之間,朱德站了出來,就在稻田的一個土坎子上,高聲說:「大革命失敗了,我們起義軍也失敗了,但我們還是要革命,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強。1905年俄國革命失敗了,1907他們成功了,我們今天就是俄國人的1905,總有一天我們會迎來屬於我們的1907。」據台下官兵回憶,當時沒有幾個人知道所謂的1905與1907究竟是什麼。

但是,就是在朱德的激情與信心中火焰一般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在那一個時刻,沒有人相信革命還能成功,就是這一位曾經被陳獨秀認為是軍閥的舊軍人仍然堅持相信革命一定能成功。這800人是丟了魂的隊伍,正是朱德給了他們一個魂。陳毅回憶道:「在這最黑暗的時刻在群眾情緒降到零度灰心喪氣的時候,指出光明前途。這是總司令偉大的地方。

這就是真正的力挽狂瀾,這支800人的隊伍沒有人能想到22年之後百萬雄師過大江,但每一個留下來的人都從朱德身上感受到革命一定勝利的信念。我們從不反對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但是在關鍵時刻,領導人的信念當是中流砥柱。群眾可以如樹葉隨風搖曳,但是領導人必須如樹榦般巋然不動。

如同朱德這樣堅如磐石,力挽狂瀾的中流砥柱才是合格的領導人。南昌起義雖然遺憾告敗,黨遭受滅頂之災,但是使得原來那個「打雜」的朱德的價值全然展現,也就是「危機毀滅權威,危機誕生權威」的真實寫照。

譚震林回憶:800人隊伍上山後決定了井岡山的實力

就在那支800人的隊伍中,誕生了日後的新中國軍隊奠基人。中國共產黨埋葬蔣家王朝的基本軍力貫穿在整個解放戰爭中,最主要的指揮者——東北戰場林彪,華東戰區主將陳毅、粟裕在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中脫穎而出:十大元帥之首朱德、十大元帥之三林彪,十大元帥之六陳毅,十大大將之首粟裕。

古語云,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800人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核心戰鬥力的發源。解放後譚震林同志有段非常珍貴的回憶,「假如朱老總不把南昌起義隊伍拉上井岡山,光憑我們秋收暴動的力量很難堅持下去。

秋收起義的隊伍多由工人、學生組成,戰鬥力弱,很難去打贏戰鬥;而南昌起義的隊伍不同,士兵均由黃埔軍校畢業,士兵清一色北伐鐵軍的隊伍,井岡山自此戰力大增。朱德在其中居功至偉。」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中這樣評價朱德:八一南昌起義的隊伍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能夠保存下來,朱德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人的一生縱然漫長,但關鍵時刻只有幾步,而朱德正是在關鍵時刻把握了機會,使之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魂。朱德的堅決的鬥爭精神、必勝的革命信念就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韌性。

3

周恩來:關鍵時刻數次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周恩來

中國共產黨最大幸運就在於毛澤東,朱德和周恩來組成的領導班子。周恩來名望甚高,雖然有人曾想借晚年詆毀他的作用,但我認為是無法做到的。周恩來是中國共產黨中最早摸到槍杆子者,他擁有高超的協調能力,遠見卓識,他的凝聚力如同激光一樣遠射,並且在關鍵時刻堅守最高原則——追求革命的勝利。

處理朱毛分歧不偏不倚:毛澤東的方向是正確的方向

毛澤東曾評價:「中國共產黨懂得直接準備戰爭組織軍隊的重要性是從1924年參加黃埔軍事學校開始的」即從周恩來開始。周恩來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位軍事部長,他成立了中共第一支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後擴建為著名的「葉挺獨立團」。

朱毛會師後產生了很大矛盾,簡單來講,關鍵就在於軍隊指揮是應該集權還是分權。毛澤東主張集權——由一人指揮秋收起義和南昌起義帶來的隊伍,朱德主張分權——分別指揮各自的隊伍,相互配合。陳毅從中調和,但陳毅本身更贊同朱德分權配合的方式,陳毅借紅四軍大會通過批評朱、毛兩人,以達成新的團結,他批評毛澤東有七點錯誤,朱德有三點錯誤,結果紅四軍選舉,朱、毛兩位主帥雙雙落選,陳毅反而當選了紅四軍前委書記。

陳毅只得向在上海的中央彙報紅四軍矛盾並提議:中央如派人,朱、毛都可離開;中央如不能派人,毛可先走,朱可暫留工作。而中央主要負責人之一就是周恩來,周恩來聞訊不僅沒有支持交情深厚且一同赴法勤工儉學的陳毅,以及親自介紹入黨,在南昌起義中的下級——朱德,反而支持了曾反對過自己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乾坤」兄弟從軍路:雙胞胎一起考入軍校
永興島迎來貴客 西沙部隊邀請80餘位官兵家屬上島團圓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