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風風火火過元宵,但是別忙著吃圓子,元宵習俗知多少

風風火火過元宵,但是別忙著吃圓子,元宵習俗知多少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元宵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而元宵的結束也正式作別了春節。


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

明帝提倡佛教,聽聞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燃燈敬佛」的做法,於是便命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

無論是禮佛節儀,還是以饗天官,「燃燈」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放燈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


中華民族崇尚龍。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傳說黃帝時期,名為《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在古人的心目中,龍具有呼風喚雨、消災除疫的功能。農人希冀得到龍的庇佑,因此形成了在祭祀時舞龍和在元宵節舞龍燈的習俗。「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之意。


「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由來已久。

「吃元宵」的信史始於宋代,彼時民間流行一種正月十五吃的新奇食品,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以此寄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惟雍談文化 的精彩文章:

民俗學告訴你,為什麼「臘八要喝臘八粥,過了臘八就是年」
《紅樓夢》里的人名藝術及隱含意義,品悟他們的悲喜人生

TAG:惟雍談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