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夜遊勝景,竟夕不眠……古人過元宵節有多High?

夜遊勝景,竟夕不眠……古人過元宵節有多High?

明天就是元宵節了。「一年明月打頭圓」,正月十五是新春過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在古代有開頭、首個的意思,《說文解字》解釋元為「始也」,古人稱夜為「宵」,因此正月十五這一天被稱為「元宵」,此外又有「上元」「元夜」「元夕」「燈節」等稱呼。

始於漢代源遠流長

元宵節的來歷,說法不一。一說來源於漢代祭祀「泰一神」(也稱太一神、太乙神)的習俗。泰一神是秦漢時期信奉的天神。秦時稱之為「太皇」,與「天皇」「地皇」並稱「三皇」。到漢武帝時更把泰一神提高到至尊的地位,使其成為漢統治者尊奉的上帝神。《史記》記載:「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祀,至明而終。」漢代都城實行嚴格的里坊制度,二更後禁止行人通行,但在正月十五夜,特地開禁放夜。《漢書》記載:「執金吾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許弛禁,謂之放夜。」皇室從黃昏開始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太一神,通宵達旦,平民百姓在這一夜也不為宵禁制度拘囿,可以縱情娛樂,由此成為元宵張燈的肇始。宋代學者洪邁在《容齋隨筆·上元張燈》中認為「漢家祀太一,以昏時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遊觀燈,是其遺事」。

也有人認為元宵節的興起與佛教傳入有關,東漢以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佛教的燃燈習俗也流傳開來。漢明帝為了在全國弘揚佛法,下令在正月十五的夜晚宮廷和寺院都要「燃燈表佛」。從此,元宵放燈之俗開始出現。

儘管元宵節的起源說法不同,但不論是道教的太一神祭祀也好,還是佛教的燃燈表佛也好,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是沒有問題的,距今已有近兩千年歷史,說它是一個「源遠流長」的節日,毫不誇張。

夜遊勝景,竟夕不眠

到唐宋時期,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元宵節都已經出現了盛大的觀燈會,唐代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連續三天放燈,北宋又增加了十七、十八兩日。唐代詩人張祐《正月十五夜燈》描寫:「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元宵之夜出現了上至王孫貴族下至黎民百姓萬人賞燈行樂的場面。宋代元宵觀燈成為節日最主要的娛樂活動。這一夜,人們「攔街戲耍,竟夕不眠,更家家燈火,處處管弦……深坊小巷,綉額珠簾,巧制新裝,競誇華麗……公子王孫,五陵年少,更以紗籠喝道,將帶佳人美女,遍地游賞」,夜遊勝景,無以臻比。

作為國家都城所在,明清以來北京的元宵節,承北方地區歷史、文化背景影響,又受到宮廷皇室的引領、倡導,節日習俗獨具特色。一方面以賞燈為主題,張燈、舞燈是這一節日的主要特色。另一方面還與各種民間藝術活動、歌舞相結合;在賞燈活動集中的地段,衍生出了熱鬧的商業活動與繁華的商業街市。

元宵節的放燈娛樂活動,從盛唐時期三夜燈到北宋時五夜燈、南宋時六夜燈,到明代已發展到十夜之久。永樂年間政府規定,每年自正月十一起,百官放假不奏事,民間取消宵禁,任憑飲酒作樂。《萬曆野獲編》記載:「永樂七年正月十一日欽奉太宗文皇帝聖旨……朕即位以來,務遵成法,如今風調雨順,軍民樂業。今年上元節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這幾日,官人每都與節假,著他閑暇休息,不奏事。有要緊的事,明白寫了封進來。民間放燈,從他飲酒作樂快活,兵馬司都不禁。夜巡著不要攪擾生事,永為定例。恁官人每更要用心守著太祖皇帝法度,愛恤軍民,永保富貴,共享太平。」後來又將燈節假期進行了調整,起於初八,至十八再過晚始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報網 的精彩文章:

孝道傳承面臨的兩難

TAG:京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