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元宵節的起源及風俗,這些你又知道多少?

元宵節的起源及風俗,這些你又知道多少?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曰:「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戲為戲場」。

GIF

元宵節由來

元宵節來歷傳說一 :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相傳呂后一系在呂后死後害怕大權旁落,密謀叛亂,宗室齊王劉囊聯合開國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元宵節來歷傳說二: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人們慶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圓之夜。據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燃燈放煙火的習俗就是從這個說法來的。

元宵節來歷傳說三: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火把也逐漸變為了彩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自唐朝中期以來,元宵節發展成為了我國全民性的狂歡節,因此元宵節是把傳統節日習俗體現得最為徹底和典型的傳統節日。

元宵節民間習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湯圓,又名「湯糰」、「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於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乳糖圓子」、「湯丸」、「湯糰」,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元宵依餡論,分有餡和無餡兩種,有餡元宵又有咸、甜、葷、素之分;按製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機制和竹匾水滾等諸種;按粉制區別,則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鬧花燈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

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燈謎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逐鼠是一項元宵節期間的傳統民俗活動,始於魏晉時期。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傳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一個神仙下凡到一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祭祀我,就讓你們的桑蠶豐收。後來就形成了風俗。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占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圖文整理自網路

GIF

1、《吃在大連——大嘴幫您選飯店》微信公眾平台全天接受選飯店與做菜的諮詢,我們將竭力回答您每一個與美食相關的問題。

2、「六折超值訂餐」是《吃在大連——大嘴幫您選飯店》欄目一直以來為聽眾追求「實用實惠」打造的另一個環節,到如今已經堅持4年之久了,欄目組與市內許多信譽良好的商家合作,店家每天提供一桌六折訂餐(除酒水外)。您可以在每周一至周五,16:30-17:00撥打直播間電話88118900進行搶訂。回復「六折或超值訂餐」即可查詢每天更新的六折店家。

《吃在大連——大嘴幫您選飯店》欄目組感謝您的關注,把您最關心的事告訴我們,我們將會提供給您更加完善的美食資訊!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大連廣播電視台·體育廣播(FM105.7)《吃在大連——大嘴幫您選飯店》欄目,親愛的吃貨朋友們,千萬不要忘記收聽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嘴幫您選飯店 的精彩文章:

冬瓜除了做湯還能這麼吃,鮮香入味,真是想不到的美味
炸套環、炸麻花……自己動手,享受年的過程

TAG:大嘴幫您選飯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