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正月十五鬧元宵!關於老鹽城元宵節的那些事兒

正月十五鬧元宵!關於老鹽城元宵節的那些事兒

人們從火色偏紅中預兆到有旱情,從火色偏白中預兆到有澇災。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到了,這是中國八大傳統節日之一,有2000多年歷史。老鹽城元宵節有什麼傳統習俗,本報記者特請鹽都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民俗學者王登佐,就老鹽城元宵節期間的民俗作些介紹,以讓今人了解地方傳統民俗文化,記住這鄉愁。

王登佐介紹,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鹽城民間又稱「正月半」,素有「正月十五鬧元宵」之說。舊時的習俗是:晨起燒香和燒黃元紙敬神,早飯吃圓子,傍晚家家門前張燈結綵。一個「鬧」字,道出了元宵節的歡騰、熱烈,也道出了元宵節與其他節日的不同之處。

元宵節「鬧」的方式很多,有張燈、觀燈、猜謎、舞龍、舞獅、扭秧歌、踩高蹺等等。鑼鼓喧天,滿街鼎沸,遊人摩肩接踵,笑逐顏開。所以有人說,元宵節是中國人的狂歡節。

鹽城民間燈節傳說較多。傳說之一,古時農家在元宵之夜,在竹竿上掛一盞燈籠插在田間,觀察火色,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來年,有「照田蠶」風俗之稱。人們從火色偏紅中預兆到有旱情,從火色偏白中預兆到有澇災。過後,將點燃的蠟燭灰燼收藏起來,放在床頭,據說能給主人蠶桑生產帶來好運。後來,人們將懸掛的燈籠越做越精巧,爭奇鬥豔,便演變成觀花燈娛樂活動。

傳說之二,燈節是古人崇拜火的由來。據說,正月十五這一天,農家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蟲趕獸,而後演變成火把節,到了唐代又演變成熱鬧非凡的燈節。現在農村仍有「正月半,桑麻算」的習慣,點燃田邊的荒草,放火燒荒,有利於滅蟲。而燈彩作為傳統的民間藝術,在鹽城一直被沿襲下來,具有地方特色,有掛花燈、滾龍燈、走馬燈等等。元宵之夜,讓人們一飽燈彩眼福。

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起源於漢朝,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宮,天公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燈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演變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一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明代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是歷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至清代,為四到五天,沿襲至今。作者:暫無編輯:小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鹽城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小金庫」案發酵 李明博之子遭傳喚
中科院水解酶最新研究獲突破,未來有望用於「……

TAG:鹽城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