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正月十五為何要吃元宵?看完就明白了!

正月十五為何要吃元宵?看完就明白了!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地區到全國各地的發展過程。那麼,正月十五為何要吃元宵?請說說您的看法!

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叫做上元節。按中國民間傳統,一元復甦,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懸空,地上人們張燈結綵,萬人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團聚,其樂融融!

湯圓又叫湯糰,粉果,因為熟了浮在湯上,古人又叫它浮圓子。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實際上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

元宵節將至,雖然很多人都已經離開家鄉外出工作,元宵節不能跟家人一起度過,希望為了生活打拚的你在那天賞著皎潔的圓月,吃著甜甜沁脾的湯圓,看那多彩絢麗的花燈,日子紅紅火火,和和美美,平平安安!

元宵節的主要吃食是元宵。元宵也叫「湯圓」、「圓子」。據說元宵象徵合家團圓,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萬事如意。

吃元宵的習俗源於何時何地,民間說法不一。一說春秋未楚昭王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見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黃,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眾人不知此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問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因為這一大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後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製此果,並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煮而食之。還有一種說法,元宵原來叫湯元,到了漢武帝時,宮中有個宮女叫元宵,做湯元十分拿手,從此以後,世人就以這個宮女的名字來命名。這兩個傳說不見史料記載,不足為信。

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湯圓不是人人都適宜吃

很多人喜歡吃湯圓,但並不是人人都適宜吃。眾所周知,湯圓是糯米做的,而糯米性溫,黏性大,不易消化。凡濕熱痰火偏盛者,表現為咳嗽、發熱、腹脹、便秘等,應當避免食用。

糯米也不適合兒童和患病之人,如《隨息居飲食譜》所云:"糯米……性太黏滯,難化也。小兒、病人最宜忌之。"

而湯圓其實是典型的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和高糖食物。對於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的"三高"人群,還有超重、肥胖人士當然不宜多食。中醫說"甘入脾",湯圓味道甘,糖量特別高,有"緩滯"作用。對於手術後、放化療後的腫瘤病人,尤其消化道腫瘤;還有胃腸潰瘍、慢性胰腺炎和胃腸炎患者,若粘滯膩性食物吃得過多,則會使胃腸負擔過重,減緩腸胃蠕動,導致腹脹、打嗝、腹瀉、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癥狀。

可搭配山楂、陳皮食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驚呆歷史 的精彩文章:

生肖羊在正月初九要走大「囍」事了,快來接吧!
在春節前這幾大生肖好運連連,喜事多多,錢財滾滾而來!是你嗎?

TAG:驚呆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