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讓自己真正愛上閱讀?

如何讓自己真正愛上閱讀?

這是周嶺的第53篇原創文

本文3481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

人做決定時,分兩個層次:

第一個是「情緒決定」,比如看到人家會健身、攝影、畫畫時,腎上腺素就開始飆升,馬上表示自己也想學也想要;

第二個是「理智決定」,理智決定同樣表示想要一樣東西,但必定是已經想好了為什麼要做、怎樣去做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難等問題。

習慣做「情緒決定」的人,凡事傾向於半途而廢,最終傾向於一事無成,而善於做「理智決定」的人則更容易讓想法變成現實。

讀書這件事也是如此。

當人們開始厭惡現狀,期望變得更好時,第一件想做的事通常是:讀書。

因為幾乎所有的牛人都是嗜書如命的,書本肯定給了他們不一樣的東西,所以不管怎樣,多讀書肯定是好的。這種僅由強烈願望產生的決定就是情緒決定。

一想到只要讀書就能變好,似乎人生的希望就在眼前,於是抑制不住地向他人索要書單,立即去網上或書店瘋狂購書。

你知道的,當把書從書架上取下或在網上點下付款按鈕的一瞬間,那種快感是無與倫比的——似乎只要佔有這些書籍,這些知識就已經變成了自己的一樣。

但真到翻開書,就興趣全無了。

深奧的理論、抽象的邏輯、枯燥的案例、黑白的色調……閱讀體驗和想像的相差十萬八千里,遠不如刷手機來得輕鬆有趣。

沒過幾天,書就再也翻不動了,原先欣喜若狂,現在面目可憎。

我猜,你的書櫃里還有不少沒有拆封並且落滿灰的書吧?

另一群人稍好一些,他們能堅持閱讀,並且讀得極多,讀得極快,一年上百本,真得像是「嗜書如命」,但唯獨一點不能讓他們滿意——讀了那麼多書,卻沒有任何改變,甚至腦子更亂了。

讀書這件事雖然好,但坑卻不少,不是想讀就能讀的。

很多時候,我們都處於「假閱讀」狀態,並且沒有意識到這是由低層次的「情緒決定」所引起的。

如果你正好有這類困擾,不妨隨我一起做個「理智決定」,讓自己真正地愛上閱讀。

換個角度看閱讀

未來學家凱文·凱利(KK)在談到「如何快速成為一個行業的高手」時,曾講過這樣的經歷:

他的一位朋友想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但沒有任何經驗。

怎麼辦呢?

這位朋友就跑去參加領域內的各種行業會議,會上聽專家分享,會下抓住機會和專家交流、請教,三年的時間,幾乎和這個領域內最頂尖的專家都交流了一遍。

通過不停地學習、積累,他開始慢慢地輸出「觀點」,當然剛開始的觀點多是綜合別人的,後來就逐漸形了自己的見解。

三年後,這位朋友也成了這個領域的專家,大家開始付費邀請他去論壇作演講。

歸結起來就一句話:想要快速成為一個行業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業專家交流,直接向他們請教。

這大概是最高級的成長策略了。

但是,我們都是普通人,哪有這樣的機會和資源啊?

怎麼辦?——讀書!

書籍是傳承思想的最好介質,最頂級的思想都能從書籍中找到,只要選書得當,就能以極低的成本找到行業里最頂級的思想。

這些思想通過書籍被清晰無誤地記錄下來,簡潔精鍊,甚至還經過了上百年時間的沉澱和檢驗,而你只要花上幾十元就可以直接和他們「對話」。

從這個角度看,讀書不再是掃視白紙上黑字的重複動作,每讀一本書,實際上就是一次名人訪談,就是和頂級的專家交流談話。

這種交流談話既不用花費巨額路費,也不用考慮時間有限,更不用擔心對方缺乏耐心,頂級的思想隨時在你身邊,只要你願意,他就會為你反覆「講述」,還有比這更爽的事情嗎?

可以說,讀書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走最高級的成長策略,這是所有人,特別是普通人晉陞自己的最好途徑。

除此之外,書籍可能是一段生命經歷、一處奇妙見聞,也可能是一場奇思妙想。

當我們拿起《活出生命的意義》,就可以跟隨維克多·弗蘭克爾去納粹集中營感受絕望中的重生;當我們捧起《三體》,就可以進入劉慈欣描繪的宏偉雄壯的星體文明世界……

腳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無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甚至文字還可以帶我們穿越時空和千百年前的頂級思想家交流。

時間和空間都不再成為束縛,這可是普通人無法觸及的自由,但閱讀卻能夠幫助我們獲得。

不讀書,只能想自己的所見所聞、活自己平直的一輩子。

而讀書,持續地讀書,持續地讀好書,相當於和古今中外頂級的思想家活在一個朋友圈,一輩子活出好幾輩子的精彩。

現在,再看看你身邊的書,你還覺得它僅僅是本書而已嗎?

閱讀,擁有高密度的思考

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為了更好地生存,學會了記住那些危險的場景,以便在需要的時候快速做出反應,不然每次遇到老虎都要思考到底危不危險,可能早就被吃掉了。

我們大腦就是這樣運行的:思考一次,記住,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時只要調用原來的記憶就好了,不用重新思考,因為思考這件事對大腦來講是非常緩慢和耗能的。

大腦很聰明,能巧妙地化繁為簡,但造成的後遺症便是,我們越來越依賴通過調用記憶或者說是利用習慣來做決策。

人的天性是追求簡單和舒適的,能偷懶為什麼不偷懶呢?這使得絕大多數人天生抵觸思考,以至少數覺醒者產生了這樣的感悟:

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然而我們早已從遠古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進化到了科技文明和信息文明。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而認知能力極度依賴思考。

可以說思考能力是我們立足現代社會的根本競爭力!目光長遠的人都會主動刻意地磨鍊自己,儘力提高每天的思考密度。

比如查理·芒格就曾說過:「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一個都沒有」。

反觀我們的生活,思考密度其實是很低的:待人接物、安排日程、組織活動、開汽車、用手機……絕大多數時候只是調用原有的記憶模塊,順著習慣作出反應而已,真正的思考其實並不多。

如何才能快速地提高每天的思考密度,讓自己在未來更具競爭力呢?——閱讀!

閱讀可以讓我們的思維隨時與頂級的思考交鋒,對一個主題進行深度全面地理解,並與自己充分關聯,這種狀態在平淡生活中是不具備的,但是只要拿起書本,馬上就可以達到。

我們每天花費在閱讀上的時間越多,無腦的娛樂時間就會越少,思維密度就會越來越大。

通過長年累月的積累,堅持「高密度思考」的人比起「低密度思考」的人會產生多大的差距?這差距或許這正是我們現在仰望牛人們的原因。

閱讀,是為了改變

雖然每個人都能拿起書就讀,但並不意味著讀書這件事門檻很低,事實正好相反,讀書是個技術活,如果技術不佳,就會陷入低效的努力。

比如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很多人以為一本書只要讀完,讀書的過程就結束了,事實上閱讀只是整個過程的開始,閱讀之後的思考,思考之後的實踐比閱讀本身更加重要。(這裡特指非虛構類書籍閱讀)

很多人止於閱讀本身,讀的時候覺得這個好有道理、那個好有道理,讀完之後就不聞不問了,然後迅速轉移到下一本書中,這種滿足於錄入的閱讀造成的一個直接後果便是,一段時間之後再去翻這本書就好像之前沒有看過一樣,所有的痕迹都煙消雲散了。

只有輸入沒有輸出的閱讀是不完整的,只滿足於輸入也是一種思維懶惰。真正讀好一本書,往往需要花費數倍於閱讀的時間去思考和實踐,並輸出自己的東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養成一個習慣——這個過程比閱讀本身要費力得多。

從權重上看,閱讀量

就像你讀了一本關於冥想的書,懂得了冥想的一百個好處和一百種方法但從來不去練習,這遠遠比不上一個只懂得一種好處和方法但能每天持續冥想十分鐘的人。

這也解釋了另外一個問題,閱讀的深度比速度重要,閱讀的質量比數量重要。讀得多、讀得快並不一定是好事,這很可能是自我陶醉的假象,如果閱讀不能改變自己,一味的追求閱讀量又有什麼用呢?

所以,讀書慢並不要緊,即使三個月讀上一本,但能讀通讀透,換來巨大的改變,比起三天讀一本的速度不知道要強多少倍。

同時,所有的閱讀者一定要堅信這樣一個實事:持續閱讀會加速!

從本質上講,閱讀是一項技能,眼睛、大腦對文字的重複反應會逐漸強化相關神經元之間的關聯,讀得越多,大腦對這類活動就越適應、越熟練,同時隨著背景知識的增加,也會加速我們對新知識的理解。

那些一目十行也能產生洞見的牛人,並不是他們天生有多厲害,而是大量的閱讀煉出來的,他們已經非常擅長這類活動。

作為初級閱讀者的我們,一定要正視這個事實,並激勵自己持續積累,書讀得多了,自然就快了,唯手熟爾!

讀書,是為了改變!

對於初級閱讀者,如果還不知道自己需要讀什麼時,不妨想想自己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困惑是什麼,著眼於解決實際問題的閱讀可以快速幫助你建立起讀書的興趣。

同時要特別警惕那些一讀就懂的書,好的書籍肯定會讓你覺得有些費腦,需要耗費一些心力才能逐漸搞明白,讀書的過程中要學會刻意挑戰自己。

當我們對讀書這件事了解的越多,就越能掌控它,並最終讓它為我所用。

無論如何,讀書是每個人自己的事,值得我們我們花一生的時間去探索實踐。

------ 熱文推薦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腦 的精彩文章:

自由的秘密:突破「有利速度」

TAG:清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