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傳承千年的中國劍魂!匠心鑄劍二十餘載,他製作的劍深受金庸喜愛!

傳承千年的中國劍魂!匠心鑄劍二十餘載,他製作的劍深受金庸喜愛!

古人云: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

劍。古往今來,從來都是非凡之物。一把寶劍不知凝聚多少鑄劍人的心血與汗水,成為將士們戍邊衛國的兵器。

和平年代,歷經千年千錘百鍊的鑄劍手工藝,已成為十幾代中華工匠精神與中華文化代表性「非遺」作品。

傳承不息的匠心之火,是從兩千五百多年前一直燒灼至今的爐火,這份鋼與火淬鍊出的古老技藝至今仍有人堅守著,龍泉蔣氏刀劍廠鑄劍師蔣小武就是其中之一。

蔣小武,浙江龍泉人,浙江省高級工藝美術師

龍泉市刀劍協會副會長、工藝美術產業帶頭人、首席技師。

17歲跟隨龍泉師傅學習寶劍鍛造技藝

2003年創辦蔣氏刀劍廠

2015年被評為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寶劍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獲獎成就

在第三節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永樂劍》《康熙御用寶刀》,獲得"明清居杯"金獎,並被浙江省文化館永久收藏;

在第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博覽會上,《貫霄劍》獲得銀獎

在首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韓光寶劍》獲得"東雕杯"銀獎

在第二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乾隆御賜劍》獲得"天工藝苑杯"金獎。

在世人印象中,擁有寶劍者大多是王侯公爵或世外高人,鑄劍師傅則是更為神秘的存在。如今冷兵器時代的硝煙已然散盡,鑄劍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象徵。

鑄劍師蔣小武宛如一位連接中華古典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使者,讓我們在科技時代,依然可以見證最為古老而複雜的鑄造工藝,了解古人的智慧結晶。讓我們一起看看他與寶劍的深厚情緣。

因貧困而開始的鑄劍生涯

蔣小武出生於龍泉市查田鎮的一個農民家庭,他最開始學習鑄劍並不是因為熱愛,而是由於家庭貧困,在當時學習寶劍製作是不需要師傅錢的,而且每個月還可以獲得30元的生活補貼。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他17歲時拜師學藝,學習寶劍鍛造技藝,開始了自己的刀劍生涯。

其實在當時那個年代,寶劍並沒有現在那麼高的市場價值,從事寶劍製作工作也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和現在打賣菜刀等鐵匠相差無異,都統稱為「打鐵匠」,很多人也並不看好寶劍行業,紛紛轉行,然而,在這個背景條件下,蔣小武選擇了堅持。

剛開始的一個月,蔣小武每天的工作就是打鐵,將鐵塊燒紅、捶打,再燒紅、再捶打……如此不斷反覆著,之後才逐漸開始學習刻龍鳳、調直、磨劍等工藝。通過每天與寶劍的接觸,蔣小武的心態也發生巨大的變化,他開始喜歡上了這份工作,每次幹活也都顯得格外的熱情和專註。

鑄造刀劍是一件辛苦活,夏天,在火爐邊,他跟著師傅一錘一錘的打,冬天,磨劍的手被凍爛,裂口子這都是常事,但是看著在自己手上逐漸完工的刀劍,他覺得這些都是值得的,就這樣打劍、磨劍、裝劍,幾十道工序踏踏實實跟著師傅學了二十餘載。

這20多年來,每天與「鐵」相伴,他對寶劍的感情卻是越來越深厚,寶劍已成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正是手中這塊「鐵」成就了他。

讓他從一個懵懵懂懂的學徒成為今天的國家級「非遺」龍泉寶劍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並於哥哥一起成立了自己品牌——蔣氏刀劍,開始研發新形制寶劍、復原古代的冶煉和鍛打技術。

刀劍製作離不開文化創新

對於蔣小武來說,劍,早已不只是獨具形器,而是融入心中的藝術。正是秉承著這份信念,蔣小武高度重視刀劍生產技術創新,並致力於刀劍新技藝的研究和開發,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國、省、市工藝美術作品展覽、獲獎。

他製作的《永樂劍》《康熙御用寶刀》不僅在第三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明清居杯"金獎,還被浙江省文化館永久收藏,為金庸製作的"金背大刀"更是得到金庸先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極高評價。

傳承文化不可推卸

「一把劍做的再完美,它始終是一把劍,但融入文化的氣息,它就有生命了,就有了靈魂。」蔣小武師傅覺得成功的寶劍還是一件文化產品,在寶劍的設計中融入一些當地的特色,既能讓產品與眾不同,又能更好地宣傳當地文化。在寶劍技藝傳承以及文化傳播方面自己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他提倡的「一劍一人生」的概念,將人生的深刻領悟融入每一把寶劍的精心製作中,更是詮譯了俠骨豪情的「劍氣人生」。蔣小武師傅對於「鑄劍」的熱愛與執著,讓人肅然起敬。

註: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冷兵器 的精彩文章:

金庸小說中武功最菜的6個組合,最後一個被少年郭靖打得找不著北
拒絕做小白,教你快速區分刀劍是手工研磨還是機器鍛打?

TAG:中華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