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知道我們為什麼要鬧元宵嗎?

你知道我們為什麼要鬧元宵嗎?

原標題:你知道我們為什麼要鬧元宵嗎?


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慶典元宵節,俗稱又叫「燈節」。舊習元宵之夜,城裡鄉間,到處張燈結綵,觀花燈,猜燈謎,盛況空前。屆時,不論皇室貴戚,平民百姓,深閨淑女,均可破常規,順習俗。制燈玩賞,出遊嬉鬧。


元宵節猜燈謎


唐詩人崔液作詩道:「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平時足不涉戶的閨閣女子,往往乘此機會與意中人談情相會。


宋辛棄疾《元夕》詞云:「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元宵燈會狂歡之夜,情人急於綱會,望眼欲穿,「踏破鐵鞋無覓處」,見時就在眼前的有趣場景。


燃燈之俗始於漢代,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創建道教,把正月十五定為「上元節」,這天要燃燈祭祀「太乙神」。此俗歷代相沿,到隋朝時,每年還要舉行盛大燈會,招待各國使節。

元宵節成為燈節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於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開宵禁,命點千盞花燈,張燈三夜,成為一時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間,放燈時間又增至五夜。起於十四,止於十八,更為興盛,故有「宋時湯圓隋時燈」之說。而且在宋代出現了燈謎,即將謎語繫於燈上,使人們在賞燈之際伴以猜謎,更添情趣。「燈謎」一詞即源於此。


明永樂七年,宮廷下詔「元宵節自十一日始,賜節假十日。」成為歷代最長的燈節,也形成了全民性的節日。到了清代,燈節假日改為四天,但盛況不減。從正月「十三上燈,十四試燈,十五正燈。」一直熱鬧到「十八落燈」整個新春佳節才算落下帷幕。


關於元宵節的起源,民間傳說更是紛紜不一


有的傳說,隋煬帝色迷心竅,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過,借托除非正月十五齣現繁星滿地的奇蹟,才可成婚。隋煬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戶燃燈火,違令者斬。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樓見滿地都是燈火,誤以為真是繁星落地,縱身投河自戕。為了紀念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間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燈火。


有的傳說,燈節源於漢武帝。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准湊,「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


還有的傳說,元宵燈會源於民間的「放哨火」等農事習慣。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將來臨,各地農民忙於備耕等工作。一些地區的農民就在這天晚上到地里把枯枝雜草攏在一起,放火燒掉,以除蟲害。


也有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 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 呂后獨攬朝政, 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 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 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常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今日歷史】2月6日大事記,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麼?
台灣問題民意調查:「和統」還是「武統」?

TAG:非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