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堵車很困難嗎?一種良策立竿見影
眾所周知,堵車是大城市的痼疾,它使高價值的道路變成了低價值的羊腸小道。道路的作用在於疏導交通、保證大眾快速到達目的地,但堵車使這一作用喪失殆盡。救護車著急把病人送達醫院,外出購物的私家車則不那麼趕時間。此時的救護車相較於私家車對於道路的需求更高,而治理堵車的目的就在於使對於道路具有最高需求的車輛在任何時段迅速通過。
在我們的印象中公路是屬於國家的。可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講,道路是私用品。所謂私用品是指一個人用了別人就用不了的物品。相對應的公用品是指一個人用了不影響別人用的物品。兩者由誰提供並不重要。莫扎特的鋼琴曲一個人聽並不影響其餘人聽,這就是公用品。而像政府提供的教育、醫療等資源,一個人用了,另一個人就用不了他所佔份額,這就是私用品。車輛堵在了公路上,其他車輛用不了,公路就是私用品。
很多人反對國家對高速公路等公用設施收費的行為,理由是:這是由納稅人提供的,所有人都有權利無償使用;並且總是質問窮人怎麼辦。他們不明白,收費或者價高者得的價值在於區分需求而不是篩選貧富。正如上文所說,躺在救護車上的窮人更願意交一定費用快速通過高速公路,而外出購物的富人則沒有那麼高需求,早點晚點無傷大雅。此時的收費與貧富無關與需求有關。正式這種收費的市場機制幫助高需求的窮人戰勝了低需求的富人,使他們具有了不被貧富篩掉的機會。同高速費一樣,按照「按需篩選,私用品付費」的原則,在固定時段固定路段收取擁堵費則是真正的治堵良策。
我們首先看一下現在的治堵方法。例如北京控制外地拍照車輛進京,這是一棍子打死一票人的做法。我們怎麼能斷定大老遠開進京的外地車輛一定比當地車輛需求低呢?還有例如提高燃油附加費,這樣不但對非高峰時段用車的車主不公平,反而刺激高峰時段用車的車主更加佔用本就擁堵的道路。還有現在的「搖號發牌」,控制車牌數量就一定能保證不堵了嗎?哪怕是停止發牌,該堵的路段還是會堵。
包括還有人提出「發展城市交通」、「優化道路布局」等方式。這都是違背了按需求治堵的原則。治堵不能靠粗放式的宏觀調整,而是要靠對路段的精準把握。堵車只是堵車,僅僅是怎樣把道路利用率提高起來的問題,和其他城市問題並無太多關係,抓住本質「頭疼醫頭」即可。
在固定時段對擁堵在固定路段的車輛收取擁堵費,理由就是道路是私用品,誰佔用誰付費。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擁堵費,高峰時段上下班開車的市民,就會更多的選擇自行車、公交車,對於堵車嚴重路段需求不高的市民則會繞路走。這樣做那些對高峰時段高峰路段真正有需求寧可冒著交擁堵費的風險也要用車的人則被按需篩選出來。
認清道路疏導交通的作用和私用品的本質,以需求高低為原則,用收取擁堵費的方法篩選才是最正確的治堵路線。簡單的問題就簡單化,認清病因的「頭疼醫頭」是最直接不繞彎的方法。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只做大家最關心的經濟學


TAG:熱門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