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每天學習一句《道德經》之第五十三章(2)

每天學習一句《道德經》之第五十三章(2)

每天學習一句《道德經》之第五十三章(2)

第五十三章(2)

原文: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資貨有餘,是為盜芋,非道也哉。

釋義:

「除」,歷來注家眾說紛紜且相互對立,一方釋為乾淨,一方釋為污穢,考慮到與「蕪」、「虛」對應,這兩個字皆有虛無之意,所以竊以為還是釋為乾淨整潔更為合適。「盜竽」,盜魁,強盜頭子。

翻譯:

宮廷太過整潔,天地甚是荒蕪,倉庫非常空虛。穿著華麗的衣服,佩迨鋒利的寶劍,飽餐精美的飲食,佔有多餘的財富,這就叫做「盜竽」,與「道」背離太遠啊!

舊註:

陸希聲:觀朝闕甚修除,牆宇甚雕峻,則知其君好土木之功,多嬉遊之娛矣。觀田野甚荒蕪,則知其君好力役,奪民時矣。觀倉廩甚空虛,則知其君好末作,廢本業矣。觀衣服多文彩,則知其君多淫巧,蠹女工矣。觀佩帶皆利劍,則知其君好勇武,生國患矣。觀飲食常饜飫,則知其君好醉飽,忘民事矣。觀資貨常有餘,則知其君好聚斂,困民財矣。

韓非子:諸夫飾智故以至於傷國者,其私家必富;私家必富,故曰「資貨有餘」。國有若是者,則愚民不得無術而效之,效之則小盜生。由是觀之,大奸作則小盜隨,大奸唱則小盜和。竽也者,五聲之長者也,故竽先則鍾瑟皆隨,竽唱則諸樂皆和。今大奸作則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則小盜必和。故「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而資貨有餘」者,是之謂「盜竽」矣。

札記:

1. 歷來注家對「除」的注釋就分乾淨和污穢兩大陣營。不同意釋為乾淨整潔的,主要依據是說與前文「民甚好徑」不協調,前文說老百姓喜歡走小道,這裡說宮殿整潔,似不妥。韓非子所說是這一方的一大例證:「『朝甚除』也者,獄訟繁也。獄訟繁則田荒,田荒則府倉虛。」竊以為還是釋為乾淨整潔好,理由有三:一是前文雖說「民甚好徑」,然後引出侯王們如何如何,因此後者比前者更甚,簡直是強盜頭子。二是「除」和「蕪」、「虛」皆有虛空、虛無之意,與「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資貨有餘」之「實」相對稱。從「虛」的角度來注釋,只能是乾淨,乾淨意為著無人上班,無人主政。第三條下面專門分析。

2. 老子說大道平坦,小道彎曲,二者的主要區別是什麼?竊以為判斷大道和小道,有一條非常重要的標準,就是看這個人他做事的目的是為自己還是為大家。「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資貨有餘」,都是在說「他」是為自己。如果他是「以百姓之心為心」(第四十九章),是為眾生福祉而努力,還會只顧自己穿好(「服文彩」)、玩好(「帶利劍」)吃好(「厭飲食」)嗎?如果是只顧滿足個人私慾,又怎會為了處理百姓訴訟而讓宮殿都變得髒亂不堪呢?

3. 普通人走小道,損害的是個人或家庭,領導者走小道,損害的是天下蒼生,所以才冠之以「盜竽」。鑒於此,「民甚好徑」之「民」,當訓為「人」,既包括普通百姓,也包括上層統治者。喜歡投機取巧、喜歡走小路是這類人的通病,不分階層,只有悟道之人,放下個人私慾,才會走上平坦大道,才會「沒身不殆」(第五十二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