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日劇《unnatural》中看:為什麼一時起意,就會衝動殺人?

從日劇《unnatural》中看:為什麼一時起意,就會衝動殺人?

作者:李昱微

視覺設計:杜佳亮

「(問我會不會)絕望?」

「有時間絕望,還不如去吃美食然後睡個覺。」

石原里美歪頭一笑,釀成農曆新年的第一波刷屏雞湯。

刷屏的截圖來自近日大火日劇《非自然死亡(unnatural)》,豆瓣評分9.0,講述法醫機構UDI中的醫生三澄(石原里美飾)、中堂等人在解剖屍體中發生的故事,從中揭露社會問題。

除了網友力推的幾集外,有兩個案情令我印象深刻。

一個是「主婦博主殺人案」。人氣博主被發現死在家裡,死亡時丈夫也在家中。法醫解剖後將兇器認定為一把菜刀,刀上有丈夫的指紋。

於是警察將嫌疑人指為丈夫。由於膽小怕事,加上長期受到妻子的惡毒言語攻擊,被指控後,丈夫沒有否認,甚至潛意識懷疑她就是自己殺的。

在三澄等人的研究下,丈夫的罪名被澄清了,真正的兇手是妻子的弟弟。妻子因弟弟的幫助而人氣高漲,成名後卻幾乎不提弟弟的功勞,不僅不分成,還惡語相加。弟弟積怨已久,一次衝突中,情緒激動的他用刀捅死了姐姐

一場難以置信的,發生在親人間的衝動犯罪。

另一則案件的犯罪者與被害人雖無血緣關係,但引發殺意的動機令人詫異。

案件中的死者是鈴木小姐,死因為溺水。案發當日,因恰好有人目擊一身型相似的女子跳水,警方便斷定為自殺。但未婚夫鈴木先生絕口否認,因二人剛剛訂婚,鈴木小姐還笑著拍了視頻,沉浸在幸福中的她沒有任何理由自殺。

經過三澄醫生等人的解剖,認定死者遇難的海域與目擊有人跳海的海域不是同一片,即,有人在殺人後故意製造自殺現象。

在中堂醫生的提醒下,鈴木先生猜出了兇手。

他沖向對方進行復仇,殺人犯哭著坦白:「(之所以不救她,是因為)她總是炫耀(自己的幸福)。為什麼她比我幸福!」

才知案發當日,罪犯向鈴木小姐借項鏈,對方讓她立即就還,她一衝動,便將對方推入了水中。

兩起案件有一個共同點,即犯罪過程是短暫的、衝動下的,似乎可以避免的。因此令人扼腕。

而案發動機也讓常人不解,是否僅僅因嫉妒、憤怒就能萌生殺意,以放棄人生的代價換來一時快意呢?

邁克爾赫·斯通在《剖析惡魔》中提到,常人之所以對衝動犯罪不解,是因我們預設自己在極端壓力下也不會墮落在這般暴力的地步。

但事實上,很難

「世上實在沒有時常行善卻不犯罪的義人」。《舊約 傳道書》如是說。

反觀近年發生的犯罪案件,許多都是一時起意,卻一發不可收拾。甚至很多殺人者都是鄰居、朋友眼中的「老實人」。他們為人謙和,從不惹是生非,怎麼可能犯罪呢?

人類作為「高級動物」,要比預想中脆弱得多。

人都會嫉妒、生氣,產生情緒波動。有些人能夠進行正常的情緒紓解,有些人不能。為了發泄,他們要麼傷害自己,要麼傷害他人。

一時起意從而一發不可收拾,正是情緒長期積累又突然受到激化的結果。在犯罪學中,被稱為「衝動型犯罪」。

區別有所預謀的工具型犯罪(即將犯罪作為達成某一目的的工具,如圖財),衝動型犯罪往往沒有特別的預謀,只是激情推動下的瞬時反應。它是一種強烈情緒的表達。

這種情緒可能涉及戀愛或性關係,或者只是憤怒、嫉恨等感情。而正因為犯罪過程關乎情緒的表達和發泄,所以行為具有突發、短暫、暴力的特徵。只要達到足夠激化情緒的程度,整個過程很可能難以想像。

「衝動犯罪多表現為傷害和殺人,且手段兇狠殘暴不計後果,犯罪人在作案中發泄怒火,直到被害人死亡或者怒火發泄完畢才住手。」陳和華在《衝動犯罪:偶然性背後的必然性》解釋道。

在威爾第的歌劇《奧賽羅》中,奧賽羅聽信身邊壞人的謠言和挑撥,誤認為妻子與他人有染,愛之火瞬間化為噬人的怒火。情急之下,因嫉而恨的奧賽羅親手掐死了深愛的妻子。

歌劇《奧賽羅》

文學作品並不意味著含有藝術誇張成分,反而更能直擊真實的人性。透過《奧賽羅》我們或許可以認為,當達到足夠的犯罪前提時,即使面對深愛之人,人類都不一定能控制殺欲。甚至正因為對方是深愛之人,才更能勾起因長期情感黏著而無法消除的愛之恨。

所謂犯罪之「衝動」看似偶然,某種程度上來說卻是必然的。它是一系列先決條件作用下的必然結果。

陳和華在《衝動犯罪:偶然性背後的必然性》中分析了構成衝動型犯罪的三個要素:高激惹性的環境,缺乏敬畏意識,且具有暴力傾向的人。其中「激惹性」是前提。

所謂「激惹性」,是指「人在遇到環境誘因刺激時的反應傾向」。構成激惹性的心理因素包括「感受力、理解力、承受力」三個方面,也就是說,性敏感脆弱、情緒化,且無法對刺激環境進行合理判斷的人容易被觸怒,將「情緒」瞬間燃燒成「激情」。

這便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在旁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構成了許多犯罪者的殺人動機。對於衝動型犯罪而言,刺激動因不關乎嚴重、道德與否,只關乎該「刺激」是否觸及到了犯罪者的尊嚴

在《剖析惡魔》中,作者描述了這樣一個案例:

賽西爾在公司里做行政助理,自認充滿魅力。老闆小她七歲,可在金融業已有一席之地。塞西爾因背景卑微,只能拿點用她自己的話來說不值一提的工資,可老闆家境顯赫,上的是最好的學校,佔據了油水十足的位置。塞西爾因此生嫉。

倆人之間最後的一幕發生在2003年春天。引發爭議的是薪水問題,塞西爾覺得該大幅加薪了,而老闆堅決拒絕。於是塞西爾抓過一個沉重的銅鎮紙向對方砸去,直到她的頭顱四分五裂。解剖時發現受害者的手指也斷了幾根,應該試圖掙脫時受的傷。病理學家認為這種傷害是「怪物般的」,而顱骨上大量的裂痕表明這是一種「過度謀殺」,說明攻擊時兇手的暴怒狀態。

塞西爾因出身卑微而自卑,於她而言,最在乎的無疑是外界的目光。外界的認可構成了她的自尊。而當出身優渥且比自己年紀小的老闆拒絕加薪請求時,長期累積的嫉妒瞬間轉化為恨,宛如尊嚴被踐踏,為了發泄恨意,她不計後果地實施犯罪。

同《非自然死亡》中的殺人犯類似。在鈴木案件中,坦白罪行時,殺人犯用了「為什麼」這個詞,並在鈴木先生的質問下說:「我沒有錯」。

她不覺得殺死這樣一個人是有錯的,因為鈴木小姐嚴重侵犯到了她的自尊心。鈴木的死亡只是她被踐踏的自尊的犧牲品。而「為什麼她比我幸福!」的感嘆折射出她很可能是一個極少受到關愛的人,於是因匱乏而生嫉,因嫉生恨,一觸之下,便殺了人。

而劇中因積恨殺死姐姐的人物也一樣,他有所付出、渴望被認可,但無論金錢還是精神上都沒有得到滿足。因此激化殺人。

山根清道在《犯罪心理學》中分析道:「犯罪心理的生成以滿足需要為基礎。需要是指個體和社會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它是因個體對某種事物的缺乏狀態而引起的。由於有缺乏狀態,才有對缺乏狀態的平衡,進而有對缺乏之物的擇取……」

因而所謂「衝動」不是偶然,而是長期匱乏下的必然。當一個人已經形成低自尊、情緒化的特徵時,如恰好又缺乏對法律、道德的敬畏,且有暴力發泄傾向,則極其容易在特定環境下將匱乏的情緒轉化為殺人的激情。

而正是表面謙和內向,不惹事生非的人,才極易構成「高激惹性」的心理因素。因為他們往往不會正常排解。

表面謙和內向的人並不都是寬容、愛人的類型,反而所謂的「老實」,很可能是長期自我壓抑和情感匱乏的結果

他們不是謙和,是膽小怕事;不是內向,是不會與人溝通。在與外界接觸的過程中,很可能因「老實」而被欺負,又因不知如何處理而加劇敏感、低自尊的特性。別人多看他一眼,他就以為自己做錯了事。別人低頭說悄悄話,他就以為在罵自己。更聽不得別人開自己的玩笑。

久而久之,便變得極端「自我中心」,難以處理外界的任何風吹草動。而一旦刺激度夠了,就構成了「高激惹性」。

犯罪心理研究者李玫瑾將犯罪動因形容為因刺激產生的「心結」,其中一類「心結」叫做「情結」,即日常生活積累的痛苦。「情結」類罪犯正是因無人關愛、不會與人交流而形成內向、孤獨性格的人。

然而可怕的是,正因為犯罪只是為了爆發情緒,這類人作案基本有變態的特點。「你找不到理由,而且最重要的,(區別於報復某人),他們傷害的往往是無辜的人。」

還有一類表面謙和內向的犯罪者,他們並非無人關愛,反而正因過度寵愛,造成「當面是人,背後是鬼」的性格。

2010年的北京大興曾發生了一起滅親慘案。犯罪人李磊因瑣事積怨,親手殺掉一家6口,包括父親、母親、妻子、妹妹和兩個孩子。

李磊幼年在祖父母的寵溺下成長,極端自我。長大後經常打架,並因此遭到父親毒打,當時便產生了殺父之意。工作後,他亦被評價為「為人仗義謙和」,「很內向」。但正是這樣一個對別人很好的人,惡毒起來,卻慘無人道。

李玫瑾教授將這類罪犯稱為「缺陷人格」。他們家庭完整,早年心理正常。但正因寵溺造成了性格缺陷,即,只對對自己好的人好。而一旦別人對自己不好,就會萌生報復之意,且手段往往殘忍。

《非自然死亡》中的三澄曾哭著說:解剖的時候我時常想,為什麼他們非得死呢?

為什麼只是一個瞬間,就會釀成一幢悲劇?而殺死他們的究竟是什麼?是某個人?整個社會?還是人類本身

加繆在小說《鼠疫》中借鼠疫之病揭示了人性之惡:「人人身上都潛伏著鼠疫,因為,沒有人,是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免受其害。我也知道,必須自我檢點,毫不懈怠,否則,稍不留神,就可能往別人臉上呼氣,把鼠疫傳給人家。」

即使看起來無關痛癢的行為,比如一張漠視的臉,一句無心的笑話,都有可能釀成一樁悲劇。更別說惡語相加、嫉妒、因愛生恨了。但可悲的是,我們幾乎無法控制在我們最脆弱、無知的童年時期會染上什麼樣的性格特徵,而它又會不會把我們引向一條不歸路。更無法控制對痛苦的逃避,對慾望的需求。

人類是戴著鐐銬舞蹈的生物,沒有多高級,而是很脆弱。

所以我們能做的,只有小心翼翼地控制好自己。打噴嚏的時候要盡量捂住嘴巴,而不打噴嚏的時候,就張開雙臂,儘可能多地擁抱別人。

GIF

參考資料:

1. 陳和華《衝動犯罪:偶然性背後的必然性》政法論叢,2014年2月,第2期

2. 山根清道《犯罪心理學》

3. 邁克爾赫·斯通《剖析惡魔》

4. 李玫瑾揭秘犯罪心理演講

ID:reknow24

日 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刻 的精彩文章:

首例克隆猴誕生,恐怕是普通人未來也無權享受的科技成果
今天是北野武的生日,關於這位怪咖導演的怪咖故事

TAG:日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