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藝考畸形之「旺」催生現實之「妄」

藝考畸形之「旺」催生現實之「妄」

在今年的藝考大軍中,剛滿18歲的首批00後成為主力軍。據媒體報道,00後趕考不僅時尚感、藝術感十足,而且「豪氣十足」,有的考生學藝半年花費40萬元,趕考7天預算兩三萬元。

每年藝考之際,藝考熱都會引發人們對藝術人才培養和文藝圈發展狀況的反思。從社會發展規律看,經濟越繁榮、社會越安定,文藝的發展越蓬勃。特別是近年來,「雙一流」建設、文化繁榮的大環境、人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市場對文化人才的需求、考生的藝術夢想等,共同促成了藝考熱的出現。近些年電影電視、直播平台、演藝秀場等的火爆,一些小鮮肉吸引了大量粉絲並帶來極可觀的經濟收益,無形中帶動了部分考生成為藝考大軍中的一員。

通常,藝考被認為是另闢高考蹊徑之路,但如今藝考早已不再是「捷徑」,倒是越來越像在走「獨木橋」。2017年12月,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部分特殊類型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視並切實糾正部分特殊類型招生對考生文化課成績錄取要求偏低的問題」。近年來,在不斷增加的時間、金錢成本和身心的雙重付出背後,不少專業的淘汰率甚至高達98%。非但藝考生「入口」趨緊,畢業「出口」也日漸趨窄。由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音樂表演、美術學連續三年是紅牌專業。這類專業「看上去很美」,失業率卻很高,就業率、薪資水平和就業滿意度較低。

藝考的畸形之「旺」,帶來的是現實之「妄」。藝考熱持續升溫,眾多考生「赴湯蹈火」,其動力卻不是出於對藝術的熱愛,而是看中了藝術專業對文化課成績要求較低的好處,想爭取先跨進大學的門檻。藝考儼然被功利化思維綁架,「他們考什麼我就學什麼」等應試方式只是為了就業而求學,甚至為了求學而求學,與真正的藝術相去甚遠。與之相對應,藝術教育的功利化和技術化愈演愈烈,部分高校「藝術培養」異化為技能培訓或職業培訓。

藝考究竟該如何選拔人才?藝考闖關又能否開啟明星之路?藝術素養能否靠速成習得?從現實情況看,那些功成名就的藝術人士非但要具備較強的藝術領悟力,文化知識儲備同樣不可或缺。在從事藝術創作的道路上,無論是誰,都需要一份淡泊名利、遠離喧囂的心境,才有望不斷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機會。

當前,藝考過熱不僅危害了教育的健康發展,還深深地傷害了藝術本身。畢竟,藝考的功能應該是給熱愛藝術的人提供機會和平台,發現具有藝術天賦或能力的人,不是招攬大批的「藝考者」。一個人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如何選擇專業,以及某一專業的畢業生是否「學以致用」。因此,考生和家長在選擇專業時,最好慎重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不同需求,將興趣與前景相結合,綜合興趣、愛好、特長、志向和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因素,理性抉擇,而非盲目跟風、人云亦云。尤其是在巨額的成本與殘酷的現實面前,那些志趣不在藝術的考生及其家長,還是「該放手時就放手」為好。(作者系河南信陽師範學院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02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父母回家是最好的新年禮物
留學困惑,你有嗎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