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建盞為何叫盞,而不是叫碗?

建盞為何叫盞,而不是叫碗?

中國人好茶,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炎帝嘗百草」,而「茶能解之」更體現出茶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伴隨著茶而生的,就是各大的茶皿器具,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茶文化一直伴隨而行,茶具因此也形成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茶具在歷代所扮演的角色和身份都會有所差異,其中以「建盞」為例,曾在宋朝稱霸一時,為帝王所代言的流行茶具。

然而,「建盞」中的「盞」,究竟有啥含義?「盞」所表示的,又是什麼樣的茶皿?

秦漢後才有茶器

事實上,茶與酒在中國的社會文化中,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然而,在遙遠的古代,茶並沒有佔據主流位置時,喝茶所使用的器皿往往與酒皿、食物器皿混為使用。

夏代陶盉(酒器),偃師市二里頭出土

自進入秦漢之後,茶的地位越發提高,才逐漸所形成自己的器皿。

宋朝前,稱茶器為「碗」、「甌」

到了唐代,飲茶越來越普遍,逐漸盛行,形成風俗習慣。著名茶學專家陸羽編著的《茶經》問世,更是引領世人注重飲茶情趣,茶道內涵,從此喝茶愈發講究,也愈發成為日常,也對茶器有了講究。當時把盛茶的器皿稱之為「碗」、「甌」。

正如著名詩人王維《酬嚴少尹徐舍人見過不遇》的「君但傾茶碗,無妨騎馬歸」。

其中以白居易的《想東遊五十韻》、《想東遊五十韻》、《山路偶興》、《招韜光禪師》等著名的詩作最為盛名,更有視茶如命的說法。

耀州窯茶碗

由於宋朝以前的煮茶技以煎茶為主,講求的是茶湯的色澤與變化,為此茶皿具有碗口口徑大、矮小的特點,喝茶如喝酒,一樣具有大碗豪飲之風,也與早期民風開放、社會包容性廣等軟性因素有關。

宋朝時期,有「建盞」之稱

當發展到宋朝時期,商品經濟快速發展時代背景之下,人們對生活的追求也從粗獷慢慢地轉變為內斂、沉穩、儒雅、精緻。

清明上河圖中汴河邊的茶坊

而鬥茶風氣盛行,讓傳統的低矮茶碗無法滿足鬥茶愛好者的需求。所謂「好馬配好鞍」。《茶錄》說「茶色白,宜黑盞。」這種鬥茶,黑白分明,一目了然。所以鬥茶家們都對黑釉茶盞(碗)情有獨鍾,皆因建盞最適合「鬥茶」。

鬥茶圖

以蘇東坡《送南屏謙師》的「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春瓮鵝兒酒」為例,更出現了「茶碗」轉變為「茶盞」一說。更以建陽生產的建盞為主流茶盞。

而建盞的「盞」為何不叫「甌」呢?因為若取「甌」字,就與古建州行政中心——建甌市重名了,所以稱建盞。

建盞折射出的時代特徵

複雜的紋路,絢麗的色彩,多變的紋理,都為建盞謀得一席之位,甚至為了追求更高深的茶理,在佛教盛行之下,建盞千變萬化,無法實現究極的完美的自然缺陷,也成為部分文理哲學家門探索的一大道具。

為此,把建盞與佛理相互串聯起來理解,也未嘗不可。

曜斑般若[編號 : 55509]

宋朝 理學思想

當然,受到當時的理學思想的影響,建盞更注重秀麗之感。區別於唐朝時期的豪放與張揚,茶碗更顯大氣與豪邁之情,建盞更多突顯的是宋朝的收斂與節制的社會風氣。

明朝 閉關鎖國

到了明朝時期,茶皿已經逐步更換為「茶杯」,它的杯口更小,整體造型更加精緻,小巧玲瓏,袖珍的設計,與當時的閉關鎖國、封閉的社會風氣相互映射。

從茶碗到建盞到茶杯,看著茶皿的變遷,也似乎從中看到了一個個時代在不斷低更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盞堂 的精彩文章:

建盞「中毒」癥狀,你有幾個
臘月二十三,今天是小年

TAG:古盞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