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古希臘到十九世紀 「哲學」一詞在不同語境下的諸多意義和指征

從古希臘到十九世紀 「哲學」一詞在不同語境下的諸多意義和指征

摘 要

「哲學」一詞從十九世紀翻譯成中文以來,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和演變,其內涵也在不斷擴大和豐富。為了釐清從古希臘到十九世紀「哲學」一詞在不同語境下的諸多意義和指征,本文通過「哲學」一詞的翻譯考證以及對西方哲學、中國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體系內「哲學」的具體意義梳理,從而對「哲學」這一範疇廣泛的概念按照不同學科進分類闡述其具體意義,為「哲學」一詞提供具體語境下的對應解釋。

關鍵詞:西方哲學、中國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

Abstract

Since the term "philosophy" wa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in nineteenth Century, the connotation of "philosophy" has been expanding and enriching after many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significance and indications of "philosophy" in different contexts from ancient Greece to nineteenth Century. Through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philosophy" and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philosophy" in western philosophy, Chinese philosophy and Marx"s philosophy, 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f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philosophy" in the western philosophy, Chinese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 The broad concept of "philosophy" i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classmate classification, and provides the correspond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d "philosophy" in the specific context.

Keyword: Western philosophy, Chinese philosophy,Marx Philosophy。

引 言

在多數非哲學專業學生中,「哲學」一詞的概念較為混亂和模糊。用樸素的常識來理解,「哲學」是一種抽象的精神活動的代名詞。也有人將「哲學」作機械的、刻板的、教條的解釋,比如:「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但是就其本質來說,大多數人並不能準確理解「哲學」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諸如「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後現代哲學」等等。釐清「哲學」一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實際意義是打開哲學世界之門的一把鑰匙。本文旨在通過「哲學」一詞的翻譯考證以及分析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具體內容,進一步理解「哲學」在不同語境中的實際意義。

一、「哲學」一詞的翻譯考證

「哲學」源自於希臘語φιλοσοφ?α(philosophia),意即「熱愛智慧」。希臘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兩部分構成,philein指愛和追求,sophia指智慧。最早使用philosophia(愛智慧)和philosophos(愛智者)這兩個詞語的是畢達哥拉斯。據蓬托斯的赫拉克利德在《論無生物》中記載,當畢達哥拉斯在同西庫翁或弗里阿西亞的僭主勒翁交談時,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愛智慧)這個詞語,並且把自己稱作philosophos(愛智者)。

「哲」字為形聲字。從口,折聲。本義為智慧。《說文解字》中指出:「哲,知也。從口折聲。悊,哲或從心。嚞,古文哲從三吉。」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智慧」、「知識」的意思。「哲學」一詞的漢語語意是指智慧的學問,知識的學問。

中文「哲學」一詞由日語而來,是「日本近代哲學之父」西周在譯介西方哲學著作時,作為「philoso-phy」的譯名對譯而成。而「philosophy」第一次被公開定譯為「哲學」,出現在明治七年(1873)出版發行的《百一新論》之中。[1]

「本譯中所稱哲學,即歐洲儒學也。今譯哲學,所以別之於東方儒學也。此語原名斐魯蘇非,希臘語。斐魯求義,蘇非亞賢義,謂求賢德也,猶周茂叔所謂士希賢之義。」[2]

從以上兩方面可知,在西周的譯介過程中,「哲學」是等同於「philosophy」的概念,在西周的理解中,「哲學」指的是西方的「philosophy」,而西周將當時的「中國哲學」定義為「東方儒學」,是為了明確區分「東方儒學」和西方「philosophy」。

從「哲學」一詞的初次誕生以及當時的特定文化背景來看,「哲學」的內涵並不包括「東方儒學」。當時西周所稱的「哲學」,純粹指代從古希臘到他所生活年代的西方哲學。

二、中國哲學中「哲學」一詞的意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代先哲的智慧結晶彌足珍貴。實際上,中國傳統學術中本來沒有「哲學」這一門類,近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哲學」是在「繼往聖之絕學」與「面向西方哲學的轉譯活動」之間矛盾張力中建構起來的。[3]

從古代延續至近代的傳統經學與理學顯然不可直接對應於「philosophy」。「中國哲學」本質上是一個近現代概念而不是古代概念,因為它是近現代學術轉型的產物,也是古今思想矛盾、中西文化衝突的產物。[3]

馮友蘭指出,他採用「哲學」來評價中國史料,而不是以中國的「義理」來評價西洋史料,是因為哲學在近代學問體系中有其地位,與科學相聯繫。[4]

中國文化的主體性以「哲學」的形式出現,以傳統中國學術為基本精神,又不是原教旨主義地回到從前。這種新的哲學,既是接著西方講,也是接著中國講。這是當代中國哲學學科應有的態度。主體性實質上是原創性,是在廣泛吸收西方哲學的基礎上,沿著中國哲學發展的延長線,提出新的理念以影響世界。[4]

大眾理解的中國哲學,是中國的古代哲學和現代哲學,古代哲學主要有「春秋百家爭鳴」「漢唐儒道釋合流」「宋代儒學的發展」「近代中西融合」四個階段,現代哲學主要是「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研究」和「對西方哲學的研究」。中國人的宇宙觀以易經與老莊為代表﹐倫理社會觀以孔孟之說為代表﹐佛家則以宣揚因果輪迴、眾緣唯心的道理與儒道互相輔助而成。

如果按照日本學者西周的定義,中國是沒有「philosophy」的,因為「philosophy」和「東方儒學」是兩個不同概念。按照現在中國哲學的發展現狀來看,中國哲學中的「哲學」一詞承載的是一種體系化、理論化的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但是學界從20世紀以來,大多是用西方哲學的眼光來審視或者評判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或用某些西方的方法論,強加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上,使其呈現出一種「西方哲學的味道」和「西方哲學化的面貌」。雖然中國哲學在一定時期內顯示出被西方哲學入侵的一面,但面對多元化的現實世界,中國哲學的內涵也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變化,中國哲學中「哲學」的內涵更加開放和包容,它不只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的表達,也是將西方哲學去粗取精繼而融合生成的新的哲學話語體系。

三、西方形而上學、西方哲學二者關係與基本指征

我們一般認為的「形而上學」是與辯證法對立的一種哲學,是孤立靜止片面看事物的一種哲學。但是在不同的語境下,這樣的解釋教條且機械,不能真正把握「形而上學」的真實意義。

形而上學在不同的語境下的意義,分兩個方面,一個是指:以用超驗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觀或者無形世界的哲學體系,而非科學研究現實世界的現象及規律;另一個指的是:與辯證法對立的 ,用孤立 、靜止 、片面的觀點觀察世界的思維方式。

「形而上學」一詞源出《周易·繫辭》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我們的前輩用它來譯西方的metaphysics 。metaphysics一詞源出希臘文 meta ta physik a,意為「自然事物之後」。希臘和後來的注釋者用它來指亞里士多德自己未加標題的那組文本,即我們今天看到的《形而上學》一書的內容。亞里士多德自己稱這些文本的主題為第一哲學,神學,或有時稱智慧。公元前一世紀羅德斯的安德羅尼庫斯在編纂亞氏著作時用了ta meta ta physika biblia(意為「論自然的書以後的書」)來作亞里士多德這部著作的標題 。 從那時起,古代和中世紀的西方哲學家就用這個名稱來指在《形而上學》一書中討論的主題是在「自然的事物」之後來的,因為它們進一步離開感性知覺,因而更難理解。在中世紀和近代西方哲學中,人們用metaphysics來指對超自然事物的研究。在近代西方哲學的用法中,「形而上學」一般指處理象存在事物的種類,存在模式之類的哲學領域。它的主題包括 存在、事物、性質、事件等概念;特殊與普遍,個別與種屬的關係;關係,變化;因果的性質和心靈、物質、空間與時間的性質。簡言之,它討論事物的本質,第一原因,宇宙大全這些超感性的、終極性的、基本而普遍的問題。

西方形而上學講的是脫離實際存在的一種理性的思維探索,是超感性的,不可用實際感性經驗來證明的一種邏輯推理,是抽象思維的主觀生成,其構建的理論體系不是淪為神學的婢女就是走向虛無,這兩個方向是一個不可用人類感性能力把握的存在。那麼在這樣的語境下,「哲學」一詞就等同於「形而上學」,超經驗的「哲學」就成為了經驗科學的對立面,是與科學格格不入的一種人特有的思維活動的學術化表達。但是在西方哲學這個大的框架下,並不只有脫離感性存在的形而上學,而是涵蓋經驗哲學、實踐哲學等等以感性經驗出發以及在形而上學基礎上的改良的哲學。

在西方哲學這樣一個大的框架下,西方形而上學作為它的根基也可以稱之為「哲學」。所以「哲學」一詞在西方形而上學以及其他包括感性實踐哲學的語境中是包含形而上、及其他哲學的全部內涵的。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哲學」一詞的意義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第一版)中提到:「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哲學的一種形態,是哲學大家族中的一員,但也不是普通的一員,是業已達到科學水準的哲學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總結舊唯物論的經驗教訓和新的科學成果的基礎上,對世界本原的認識深化了。它認為不能把世界的本源歸結為事物的共同本質,作為反映本原的物質概念,應該科學地概括一切事物的普遍本質,揭示事物無限多樣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第一版,P102)

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提綱》中提到:「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從這一點上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並不是等同於傳統的西方形而上學,而是融入了現實性和實踐性的內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他的理論改變世界,而不是在書齋里玩邏輯遊戲。他已經將哲學轉化為了「意識形態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這兩種全新的理論話語,使哲學融入了經濟分析、社會批判和歷史研究之中。馬克思的哲學觀中的基本問題只能是「哲學能夠為人們做些什麼」。[8]

馬克思的哲學觀之所以會展現出比現代西方哲學的哲學觀更為明確和徹底的現代性,就是由於馬克思對於哲學本身的思考從來都是以哲學與現實的關係為主線的,他反對脫離社會歷史現實而抽象地回答任何元哲學問題。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現代西方哲學的哲學觀即使從整體上來看也並未越出馬克思的哲學觀的範圍,反倒是後者在超越

傳統哲學觀的同時也超越了前者。[8]

毫無疑問,馬克思的哲學觀最初是在他對於前人哲學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來自傳統哲學觀的影響。但嚴格說來,真正對馬克思造成影響的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傳統哲學觀,而是經過黑格爾改造的傳統哲學觀的最高形態。這種哲學觀雖然也把對於世界的終極解釋視為哲學的主要使命,但卻已經內在地包含了一種哲學與現實的同一性原則。也正是基於對這一原則的確信,馬克思才會將哲學視為現實鬥爭的有力武器,他相信,哲學的批判能夠使理性的力量在現實世界中得到實現。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語境中,「哲學」一詞更加多元和複雜化,馬克思本人並不曾系統化地表述其哲學觀,但是從他的著作中可以發現,他的哲學觀是完全不同於包括德國古典哲學以及之前的西方形而上哲學的。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哲學」一詞承載著理性與感性交融、現實與超現實結合、人本質的社會性闡釋以及勞動造成人的異化等超越形而上學的一種「方法論」以及以人為主體構成的「世界觀」,並帶來了置於現實感性世界下的認識論和本體論的全新闡發。

五、準確理解「哲學」一詞在具體語境下的意義

「哲學」一詞在具體語境下,有著不同的具體意義。從詞源學上考證,「哲學」一次特指非東方儒學的西方哲學,即「philosophy」;從「形而上學」的經典釋義來理解,「哲學」包含「形而上學」,也可以是形而上學的代名詞;從西方哲學的語境中理解,「哲學」則是一種地域性的表達,包含有非東方儒學的由古希臘哲學發展而來的一系列有著傳統哲學色彩的形而上和非形而上的哲學;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語境中理解,「哲學」是一種系統化、理論化的整體性的世界觀,也是一種「科學的」、「實踐的」方法論,其目的在於改造世界,讓人類達到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由於我們歷來接受的知識灌輸以及社會各種宣傳的影響,一些人普遍認為「哲學」就是某種意識形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但是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各種哲學思想都閃耀著自身獨特的光芒,不能將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哲學定義為「偽哲學」,或者將形而上學拒斥於哲學之外,這即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也不符合人類包容開放的學習理念。如果按照教條的方式來理解哲學、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終究不能領會「哲學」一詞的準確內涵,也就不能體會哲學真正的魅力所在。

正是由於「哲學」概念在多數人心中的含混不清,甚至一些學習哲學的學生也難以界定,這給我們學習哲學帶來了諸多困難和基礎性的錯誤。雖然「哲學」這個範疇至今都是一個不能把握的終極命題,但是至少在某一語境下正確把握其意義是能夠讓含混的概念在具體理論體系中內變得較為清晰。雖然本文中對此作出了一些界定,但是真正的釐清哲學的諸多範疇還需要通過大量的學習和梳理才能窺見一斑。如果大眾能夠理解哲學在不同語境下的真實意義,對於哲學文化的傳播和哲學思想的研究會大有裨益,也會讓大眾面對各種各樣的觀點、理論有一個主觀能動的科學的客觀判斷。在學習中強調在不同語境中更加明晰地理解「哲學」的真實意義就能夠解決「哲學」一詞在各種不同語境中的衝突和矛盾。

參考文獻

[1] 孫彬.論西周從「philosophy」到「哲學」一詞的翻譯過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5(05):122-131+160.

[2] 大久保利謙編:《西周全集》第 1 卷,p. 289、161、19、31、161。

[3] 鄭開. 繼往開來的中國哲學[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1-09(002).

[4] 喬清舉.中國哲學研究反思:超越「以西釋中」[J].中國社會科學,2014(11):43-62+205.

[5] 周振忠.實在論、形而上學和語義[J].世界哲學,2016(03):91-98.

[6] 程家明,徐麗芳.西方形而上學視域內的馬克思哲學[J].現代哲學,2009(03):38-42.

[7] 周維功.西方早期形而上學的歷史演變[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131-134.

[8] 劉秉毅. 馬克思的哲學觀[D].武漢大學,201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盲看世界 的精彩文章:

生化危機成現實 活體喪屍被活捉 國外特效化妝師的技術碉堡了 簡直讓你難辨真假
井下的人 暗無天日的生活 印度的勞苦大眾 沒錢買房住在井下

TAG:文盲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