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元宵花燈紅宮紗

元宵花燈紅宮紗

萬家燈火,共聚佳節

從初一到十五,過得好快,閑暇快樂的時光總是走得很快,毫無察覺,等到了上班以後,才發現再長的假期也不過恍然一夢。

過完十五,年就過完了。元宵節,怎麼可以少了燈?燈籠是古代一種燈具,起源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於漢朝初年。

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相傳姜子牙封完神後,自已卻沒有什麼司職,只有某位神仙出遊時給打替班。大年三十眾神都歸位,姜子牙卻沒有地方可去,百姓見他可憐,就在高桿頭點一盞燈,讓他在燈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點燈籠的習俗。唐朝扎結花燈鬧元宵盛極一時。

古時候,燈籠除了照明以外,還有很多意義。每年正月私塾開學時,家長會為子女準備一盞燈籠,由老師點亮,象徵學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稱為「開燈」。

現在,元宵看燈是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朋友約去東湖看燈,天寒路遠不說,單是那人山人海就讓我發怵,還是自己想法子賞燈吧!

出門想買幾個燈籠掛在門前。賣燈的店鋪熱鬧,紅彤彤的花燈讓人眼花繚亂,挑了幾個花燈,好看是好看,經不起細瞧,流水線上的產品做工不夠精緻。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用竹子做的燈籠。街頭雜貨鋪的宋老爺子最會扎燈籠,用晾乾的竹皮彎成各種花朵、小動物的形狀,裡面用鐵絲固定住蠟燭。介面搭合緊密又靈活,可以裝上也能拆下,方便換蠟燭。

他扎的梅花燈、金魚燈、兔子燈……各種各樣,沒有一個是重複的。走馬燈才叫絕!《西廂記》、《紅樓夢》、《西遊記》的場景信手拈來,一盞燈就是一個連環畫故事。以後再也沒有看到這麼精巧的工藝品,這樣的手工藝大多已經失傳了。

元宵花燈下,不僅有「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詩意,還有許多的故事,隨手一翻開,便是古老的傳奇。

明代初期,31歲的瞿佑寫出了一部傳奇小說集《剪燈新話》。其中有一篇《牡丹燈記》最為有名,寫的是元宵燈會,喬生與手持牡丹燈籠女子相戀的故事。

這本書影響深遠,被傳入日本後,改名為《牡丹燈籠》,與《四谷怪談》《皿宅邸阿菊》齊名,並稱為日本三大怪談之一。經過三百年來的改編與重構,日本出現了大量的「牡丹燈籠」作品,形成了日本文學史上獨特的「牡丹燈籠」現象。

明代傳奇小說大多晦澀難懂,《剪燈新話》很特別,通篇以情至上,唯愛是本,瞿佑的放達和反傳統意識遠遠超越那個時代。

「絲竹送迎時,燈火闌珊夜。」燈籠總有一種安全和熱烈氣質,在黑暗的夜裡照亮回家的路。

琦君的散文集《紅紗燈》就是一盞溫暖的燈。在她的記憶中那盞古樸的紅紗燈,是外祖父親手為她糊的,外祖父紮實了給她的希望之燈,引領著她一路向前。引領著她一路向前。無論哀傷或歡樂,數十年的親人陪伴被凝縮在溫馨的燈暉里,化作相扶相持的力量,給予她無限的信心與毅力。

琦君筆調溫柔敦厚,這本《紅紗燈》中的《髻》、《母親的偏方》、《心中愛犬》、《孩子快長大》,或寫童年記憶、或寫天倫親情、或寫貓狗起居,或寫對孩子的愛,字裡行間,無時無刻不流露著真情和善意。做人的道理娓娓道來,讀之如魚水面,如鳥飛空中,飄然舒暢其中,悟出不少人生哲學。

滄桑歲月,人海沉浮,原來世間還有這樣嫻雅和靜好。

萬家燈火,共聚佳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媛寶1973 的精彩文章:

又到臘八,晒晒我媽的年夜飯菜單

TAG:媛寶19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