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推進關鍵領域改革以實現經濟目標

推進關鍵領域改革以實現經濟目標

(資料圖片)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劉慧

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

其中,中央政治局討論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方案》,本次會議對未來的經濟形勢有何影響?中泰證券齊魯資管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機構改革正在凝聚合力。此次會議提出「黨和國家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與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充分表明機構改革箭在弦上。圍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總體要求,機構改革的重點可能從三個維度推進:一是中央現有組成部門之間的合併調整,可能落腳在市場監管和金融監管等領域。二是組成部門內部職能的重新調整與梳理,著重提高運行效率,可能落腳在國資國企改革領域。三是在中央與地方交叉領域的重新調整,強化中央與地方推動改革的合力。

「而精準扶貧或成重點,鼓勵消費的政策有望加力。」李迅雷對此表示,就2017年實際情況來看,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污染防治等工作已取得明顯成效,2018年的工作重點在於維持力度。精準脫貧的力度或明顯加大,特別是產業扶貧有望成為重點,將對規模化經營、土地流轉、旅遊、教育等相關產業形成明確利好。同時,產業扶貧帶來收入提升,也更有利於提振消費。會議也明確提出,「擴大消費和促進有效投資」,預計2018年一系列鼓勵消費的政策有望出台。

本次會議提出,「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延續了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表述。李迅雷表示,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未變,結構性減稅仍是重點。預計結構性財政政策仍是重點,包括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確保對重點領域和項目的支持力度,壓縮一般性支出。同時,對於製造業結構性減稅的力度有望加大,有利於製造業投資的景氣回升。

2018年1月,新增信貸2.9萬億元,創歷史新高,遠超市場預期。從數字上看,似乎反映出中國經濟年初的增長勢頭強勁,實體經濟資金需求高漲。不過,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對本報記者表示,如果觀察其內部結構的變化並考慮到節日因素和當前的金融監管環境,對天量信貸的出現也不應對基本面表現過分高估,對中國經濟開年表現大體平穩的預期才是相對合理的。由於涉及到利率重新定價和實體企業年初資金需求較好的影響,銀行往往於每年1月搶放大量貸款,以獲取全年利息。因此,2018年1月投放量與去年末幾個月並不可比,與去年同期作比更為合適。考慮到目前的金融嚴監管的持續性和央行管住「貨幣總閘門」政策導向,1月後央行對信貸額度的管控將趨於嚴格,量上可能也將有所縮減。全年新增規模可能不會超過去年。

中信證券宏觀團隊認為,相比2017年1月,信貸結構上的差異能說明無需對今年1月基本面表現過度高估。今年1月,居民部門新增9016億元,同比多增近1500億元,其中居民短期貸款新增3100億元,同比多增近2000億元,是居民部門的主要貢獻因素,可能與同期股市較好,居民參與熱情度上升有關。而中長期新增5910億元,同比下降300億元,成為拖累。雖然銀行仍偏向於居民部門的信貸投放,但受制於監管和住房銷售下行導致需求端低迷等因素,按揭貸款增長乏力將成為趨勢,未來幾月的新增規模或將低於同期。

「與歷史季節性相比,今年1月信貸高增的主要貢獻在於居民短期、票據融資和非銀機構貸款,而傳統意義上與基本面表現更為相關的企業貸款和居民中長期則並未明顯走強,在年初銀行搶貸的背景下,信貸結構的表現並不支持對開年經濟過度高估的判斷。從1月的進出口、PMI、重卡銷量等數據表現來看,基本面表現也並不差,呈現大體穩定的局面。」諸建芳稱。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時報 的精彩文章:

智庫專家權威解讀2017中國經濟亮點(二)
張長令:智能汽車引領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TAG:中國經濟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