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英阿馬島爭端,爭的是領土還是意氣?

英阿馬島爭端,爭的是領土還是意氣?

簡稱為「馬島」的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人稱為「福克蘭群島」)是一個位於南太平洋巴塔尼哥亞大陸架上的群島,包括東福克蘭島和西福克蘭島兩個比較大的島,還有其他776個小島,總面積12173平方公里,2016年統計的人口是3398人。

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為了這個地區發生武裝衝突,英語圈一般稱為「福克蘭戰爭(Falklands War)」,西班牙語圈稱為「馬爾維納斯戰爭(Gurra de las Malvinas)」,但其實英國陸軍的官方網站稱呼是「福克蘭爭端(Falklands Conflict)」。

雙方在這場衝突中總共付出了3千多人的傷亡,在戰後的諸多戰爭和衝突中根本不算突出。但從軍事技術角度來看,這場戰爭是二戰之後發生過的最大規模的海戰,而且對於好幾種從未實戰配備過的武器做出了實用評價。

如果從國際政治角度來看,這場戰爭就是現代史上最莫名其妙的戰爭了。從交戰雙方的國家利益出發,兩國都沒有任何必要打這麼一場戰爭。英國人足足花了20多年時間在想法子怎麼把這個破島移交給阿根廷,但阿根廷發動了一場無事生非的戰爭把一切都搞亂。

(參加過馬島戰爭的英國「競技神號」航母在戰後改名「維拉特號」賣給了印度,印度人到一年前還在用)

馬島的歷史挺混亂的,最早應該是南美原住民的雅加人發現了這些島,1520年葡萄牙人探險家麥哲倫的船隊也應該到過這些島嶼,但第一個用文字記錄下來的是英國探險家約翰·戴維斯在1592年,這件事到現在就是英國宣稱對馬島主權的依據。

在18世紀,當時最大的殖民國家英國和法國因為爭奪殖民地而打了一場「七年戰爭」,法國人在1764年佔領了東福克蘭島,第二年的1765年英國人佔領了西福克蘭島。兩年後的1767年,法國人把東福克蘭島賣給了西班牙,有了東福克蘭島的西班牙瞅准了英國那時候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北美殖民地的時機,1770年又出兵把英國人手裡的西福克蘭島給打了下來,而英國當時正隨時準備去鎮壓北美殖民地的獨立,南美的幾個小島就忍下來了。在得到了西班牙人容許西福克蘭島的居民繼續居住的承諾之後就默認了西班牙對全部福克蘭群島的佔領,但英國從來並沒有公開放棄過自己的領有權。

但鬧了半天,北美殖民地還是獨立出去成了美國,這時英國人又要回頭算這些個小島的帳,1806年出兵去打,但沒打下來,後來1810年阿根廷開始獨立戰爭,西班牙人撤出阿根廷,捎帶著也撤出了馬島。這樣馬島就成了英國捕鯨船和軍艦的一個補給基地,但當時還沒有軍隊常駐。

英國和阿根廷的爭執就在這裡,阿根廷認為馬島是西班牙阿根廷殖民地聯合州的一部分,馬島的主權隨著阿根廷的獨立自然就歸了阿根廷,但英國人不認賬,堅持自己從來沒有放棄過領有權,馬島不是西班牙人的。

美國人也不承認馬島是阿根廷的,1829年阿根廷出兵去馬島抓「非法捕鯨船」交稅,有三艘美國船堅決不肯交,美國總統安德魯·傑克遜明說了馬島是英國人的,阿根廷人沒有權利胡來,派了陸戰隊上馬島把被扣的漁船搶了回來,阿根廷這邊就把美國領事驅逐了出去算報復,但也就到此為止,沒有進一步發展。

1833年1月,英國派了軍艦正式佔領了馬島,阿根廷政府提出了抗議。但那時英國是超級大國,阿根廷在經濟上還要仰仗英國的幫助,幾乎成了大英帝國的經濟從屬國,所以對英國人佔領馬島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抗議一下就算了。

當時的大英帝國是皇家海軍旗飄七大洋的日不落帝國,福克蘭群島的斯坦利港成了皇家海軍在南美重要的煤炭以及其他物質的補給基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海軍和德國海軍都在這裡發生過戰鬥,說明了馬島戰略地位的重要。

但這個「戰略地位」僅僅和德國有關,別看德國人現在挺牛,原來在17,18世紀的時候就是輸出勞力出外打工的窮國,那些勞務輸出的德國白奴主要是去往中南美和非洲的咖啡種植園,到後來德國人崛起之後,那些白奴的後代們很自然地站在親自己祖先的國家的立場上,所以英國和德國老是在非洲和南美髮生抗爭,那是另外一個故事。

二戰之後德國都被分裂出來了一個「赤色普魯士」,徹底成了人畜無害的小白鼠,而英國也從超級大國的地位上跌落了下來,大英帝國崩潰了,皇家海軍也逐漸成為了沿岸水師。對於已經沒有了全球利益的英國來說,馬島的戰略地位已不復存在,因為二戰而經濟幾近崩潰的英國也已經無力承擔馬島的運營費用,再加上二戰之後的非殖民主義浪潮,英國根本就沒有抓住馬島不放的想法,一直在想解決這個問題。

在非殖民地過程中要遵守聯合國憲章第一條第二款的「自決原則」,就是由殖民地人民決定自己的命運。住在馬島上的幾千名居民基本上都是英國人的後裔,他們不願被歸到一個說西班牙語的國家去。但他們也不願意獨立,理由很簡單:馬島居民沒有能夠獨立的資源。馬島沒有銀行,沒有律師,沒有會計,沒有不動產商,連理髮店都沒有,有的就是50萬頭羊,馬島人民就只想在祖國的子宮裡活下去。

但他們年老體衰的祖國已經無法給子宮輸送營養了,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倫敦就已經公開了對這些毫無戰略價值的南太平洋的帝國遺骸不感興趣的立場,成天除了勸說馬島島民接受阿根廷之外,就是和阿根廷探索如何使得島民能夠接受的方案。

因為鐵娘子撒切爾是最後一位用過「大英帝國」這個字的首相,所以都說撒切爾是英國最後一位帝國主義者,但撒切爾在1979年任命的外交國務大臣(注意不是外交大臣)尼古拉·李德雷(Nicholas Ridley)男爵提出來的解決方案就是「先把馬島主權移交給阿根廷,然後採取向阿根廷租借馬島的方式保留行政權,使馬島人逐步習慣阿根廷的主權,同時逐步將行政權力移交給阿根廷」,英阿兩國都覺得這個方案可行,李德雷爵士就這個方案和阿根廷外交部副部長卡繁多里(Carlos Cavandoli)已經談過很多次了,接下來就是具體化了之後說服馬島居民。

但當時阿根廷有了個二貨總統叫萊奧波爾多·加爾鐵里,他還是美國人的朋友。說實話美國人在冷戰時期的盟友除了歐洲日本之外真的沒有什麼像樣的,都是劣跡斑斑的通過軍事政變上台的獨裁政權頭目。南朝鮮的朴正熙在軍事獨裁的同時還進行了經濟建設,但那是例外中的例外,其餘的軍事獨裁政權頭目們除了殺人放火就是貪污腐化,把國家都搞得一窮二白天怒人怨,阿根廷也不會例外。

(阿根廷的二貨總統加爾鐵里)

這時候加爾鐵里就想把國內人民的注意力轉向國外,手段就是發動攻擊福克蘭群島的戰爭來實現「祖國統一」,正好當時英國公布了一條不讓持英國護照的殖民地人隨便定居英國本土的法律,加爾鐵里就以為英國肯定不管殖民地了,只要他一出兵就能拿回馬島成為民族英雄,於是就發兵去進攻馬島。

倒霉的是正好英國的撒切爾也趕上了內外交困。過度重視福祉的「英國病」是很有名的,當時英國病已經病入膏肓,而撒切爾想推行的改革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撒切爾那個的人望低到了極點。對於撒切爾來說,加爾鐵里挑起的戰爭就好像瞌睡時送來了個枕頭,為撒切爾轉移國內注意力積攢人氣提供了最佳的機會,道理還在英國這一邊,於是英國和阿根廷就打起來了。

(加爾鐵里和美國關係再好,能比得上撒切爾和里根的關係?)

馬島戰爭的具體經過就不用多說了,反正結果是徹底關閉了和平解決馬島問題的大門,起碼在可見的將來是看不到了。阿根廷拿不到馬島窩心,英國還要繼續經營馬島也一樣窩心。

(成群結隊的阿根廷俘虜多達上萬人,以為還是百年前的英國人吶,怎麼養啊?)

那個無事生非的二貨總統加爾鐵里後來怎麼樣了呢?戰敗之後被追責,只能辭去總統和陸軍總司令的職務,後來1986年被送進了監獄關了5年到1991年才被特赦出來,但在2002年阿根廷人想想還是不解氣,本來屁事沒有就要拿過來的領土給這個二貨打一下死了那麼多人不說,還拿不回來了,於是宣布1991年的特赦無效,好在加爾鐵里自己也識相,乾脆在第二年的2003年就生癌掛了,省的大家看到他窩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俞天任 的精彩文章:

黑炭頭還能打什麼工?
石原莞爾為什麼不是甲級戰犯?

TAG:俞天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