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混業監管已經到來,央行統籌助推數字經濟穩步發展

混業監管已經到來,央行統籌助推數字經濟穩步發展

1993年,國務院頒布《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規定「保險業、證券業和銀行業等金融子行業實行分業經營」,這確立了金融業分業經營的模式。我國金融業「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格局確立於2003年,在金融業發展初級階段,特別是金融市場相對封閉的條件下,為維護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我國銀行、保險、證券、信託等金融機構業務交叉和功能多元化,以及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分業監管體制所帶來的問題日益突出,混業監管十分必要。

上個世紀90年代,國務院的主要工作就是整頓金融,其基本思路是按照美國在上個世紀30年代形成的一種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的模式。根據這一監管思路,我們把原來屬於中國人民銀行的部分監管職能分離出去,形成「一行三會」的格局,並延續至今。先是證監會,後來保監會,2003年再成立銀監會,「一行三會」的格局就形成了。

2003年確立分業監管以來,已經運行了十四年,而隨著我國金融業逐漸走向混業經營,這種分業監管體制已經難以適應。

眾所周知,央行負責的是全國的貨幣政策,以及宏觀審慎監管。「三會」主要是負責微觀審慎,特別是銀監會對銀行的監管,注重的是每一個機構不要出現危險,但是央行主要負責的是整個體系不能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然而,在央行和監管機構分設的情況下,對於宏觀政策和微觀政策、宏觀審慎和微觀審慎的協調方面,出現了一些原來意想不到的難度,所以設立以央行為核心的混業監管架構是必然結果。

隨著金融經濟快速發展,金融機構混業經營規模越來越大,央行和監管機構之間溝通和協調成本也在加大,使得央行難以及時、準確、全面掌握金融業的信息。現在金融信息的碎片化註定了現有監管體制的缺陷,這個缺陷在分業監管這個體制下是難以克服的,所以不利於防範和化解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2015年11月 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李劍閣表示,現行的監管理念和體制制約了宏觀調控的有效性,也制約了金融配置資源的有效性,不太適應金融綜合化經營要求和貨幣金融國際化、數字化、網路化的要求,因此,下一輪金融監管框架的改革應該建立以央行為核心的審慎監管的架構。

2015年《財經》年會上,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則稱,「一行三會」的簡單合併不能解決現有問題,應對金融產品的本質有清晰的認識,並確立央行在金融業中的主導地位。

此後總書記在對《建議》的說明中指出,「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這被解讀為中國金融監管體系改革已經提上議事日程,進一步引發輿論關注。

2015年11月9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吹風會,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提到,要對現行金融監管體制進行改革,具體改革方案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制定。11月17日,有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中國正就合併證監會、保監會與銀監會成為單一監管委員會進行討論。

互聯網金融納入央行統計體系 混業監管開端

2015年12月 中國人民銀行將互聯網金融統計納入金融業綜合統計體系。,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在參加論壇發言時表示,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與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籌建工作組聯合開展工作,共同研究制定互聯網金融統計標準和統計制度,共同規劃和建設高起點的互聯網金融統計分析監測大數據系統。

央行在十部委指導意見中提出的七個業態,包括互聯網支付、網路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託和互聯網消費金融,都將開展統計監測。

央行針對銀行業建立宏觀審慎評估體系

金融監管和貨幣政策的衝突性是央行剝離銀行業監管職能的主要理由

2016年元旦前,央行發布消息:從2016年起,將現有的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舊有的宏觀審慎政策相比,「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包含了更多重的調控和監管意圖。隨著「宏觀審慎評估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在混業監管的大勢所趨下,央行在未來將扮演的角色將更加清晰,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的融合已成必然。此次MPA出台的消息公布後,就有評論稱,「通過MPA體系,央媽實際上接管了中國整個金融體系監管,趕在三會一行合併之前,榮升總監」。

對於「通過MPA體系,央媽實際上接管了中國整個金融體系監管」的外界評論,有媒體從央行人士處得到了否認的說法,指上述言論「太誇張」,理由是「畢竟MPA本身針對的只是銀行」,但將MPA的建立放在混業監管大趨勢的背景下理解,其實並不過分。

2017年11月8日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金穩委」)成立,是國務院統籌協調金融穩定和改革發展重大問題的議事協調機構,意味著我國金融業終於邁出了走向混業監管的實質性第一步,標誌著「一委一行三會」的金融業新監管體系的形成。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兼任首任委員會主任,委員會成員由一行三會、外匯總局、財政部、發改委、國資委、公安部等與金融相關部委副部級官員組成。

資管行業變天:混業監管將至,人民銀行資產管理業務意見來了

2017年11月17日央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這是繼2014年12銀監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後,資產管理業務監管辦法再次徵求意見。

不同的是此次是由人民銀行發布《徵求意見稿》,可見央行在資產管理業務管理方面的地位已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與層次。

2017年9月15日訊 央行助理劉國強強調:「金融創新是大勢所趨,但也不能偏離實體經濟的需要,必須認識到金融業的外部性和公共性非其他行業可比。因此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經營,都要納入監管,都要立足於服務實體經濟。」

央行徐忠談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之二《當前金融亂象與改革的緊迫性》指出:

在當前金融亂象頻發的環境下,應進一步強化央行的統籌作用而非簡單的協調作用。下一步,在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框架下,探索更好地實現央行的「三個統籌」、以及央行在負責宏觀審慎的基礎上有效統籌審慎監管與行為監管的綜合監管改革方案,補齊監管短板,打贏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的攻堅戰。

無論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三個統籌」理念,還是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關於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決定,以及十九大提出的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管理的雙支柱調控框架,都集中體現了監管改革的方向是加強央行統籌。

中國金融監管新框架:走向超級央行

中國央行此前沒有金融監管職責,但有金融穩定任務,如果仍然利用碎片化信息,毫無疑問將增加央行的最後救助成本。大環境已經發生變化,金融混業經營大趨勢下,分業監管體制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需要應時而變。央行目標越多,越不利於傳統的貨幣政策目標實現。金融危機以來的國際經驗表明,各國央行的政策目標已經走向多元化,加強宏觀和微觀審慎監管被多國納入央行職責範圍。

分業監管體制下割裂分散的金融基礎設施及無法有效整合的金融統計制度,在各類機構業務日趨融合背景下必然嚴重影響監管信息可得性、完整性。在金融市場、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和融資擔保等各類金融組織監管實踐中,各監管部門各自獨立發展登記結算等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相互封鎖信息,不能基於統一共享的金融基礎設施與金融統計系統獲得必要的監管數據,是監管反應遲鈍的重要原因。

2017年7月14至15日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金融工作要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還指出金融工作的四大原則: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市場導向。並提出要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加強金融監管協調,擴大金融對外開放。

加強金融監管協調。本次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範職責,其實是邁出了走向混業監管的第一步,有望補上分業監管的漏洞,未來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強化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意味著影子銀行的發展將全面受限。而金融監管部門要努力培育恪盡職守、敢於監管、精於監管、嚴格問責的監管精神,形成有風險沒有及時發現就是失職、發現風險沒有及時提示和處置就是瀆職的嚴肅監管氛圍,意味著金融強監管時代來臨。

2017年7月18日消息,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於數字金融的監管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實施「監管沙盒計劃」或者創新中心,發一張有限制的牌照,劃定一個區間,進行嘗試,做得好再提供全牌照,做不好就取消。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秘書長溫信祥結合我國具體國情認為可從以下幾點考慮:

(1)建立健全數字貨幣監管框架;

(2)對數字貨幣交易平台採用許可證制度,保護投資者權益,防止欺詐、洗錢、恐怖主義融資等活動;

(3)對數字貨幣初創企業引入「監管沙盒」,既保護投資者權益又支持金融創新:

(4)採取多種措施防範數字貨幣傳銷、詐騙;

(5)大力發展監管科技;

(6)加強國際監管合作。

金融市場基礎設施是金融市場運行的核心支撐,統一共享的金融業綜合統計體系,以及「中央金融監管大數據平台」,是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有效實施的基礎。

隨著近幾年數字金融快速發展,細分業態的風險受到關注,監管層也在討論可行的監管舉措。

數字金融概念被官方提起始於2016年杭州G20期間,G20杭州峰會其一大成果是審議通過了數字普惠金融的「國際公約」——《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這一成果被外界稱做是全球數字普惠金融的行動指引。對於數字金融的含義,也有人士給出了更形象的說法,認為互聯網金融時代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字金融時代,當下大數據與互聯網金融的融合只是數字金融時代的前傳。

基於區塊鏈的的價值互聯網時代,才是真正的數字金融。世間萬物都可以基於區塊鏈技術進行數字資產代幣化。那麼就急需一個超級大的區塊鏈網路系統,基於這個區塊鏈網路系統,可以構建出「中央金融監管大數據平台」,那麼國家就此可以更好的進行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

區塊鏈技術是新興的金融科技,其分散式存儲、數據公開透明、無法篡改等特性,可更高效的實現數字經濟宏觀調控和混業金融監管需求。如借款人的額度上限、信用指數、所有產品的發行信息、交易數據等都可寫入區塊鏈,通過分散式伺服器架構的共識網路,央行、銀監會、公安部、存管銀行、徵信中心、互金企業等監管運營部門,不僅能實時掌握最新真實數據,也能大幅降低運維成本、大幅提升協調效率。

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肯定了數字經濟的發展成效,要求進一步建設數字中國。隨著區塊鏈技術越來越成熟,數字經濟越來越發達,那麼做為數字貨幣主管部門央行(PBOC)責任也越來越重大。

區塊鏈技術也是由中國央行在2013年整頓比特幣時提出來的,而且是全球最早研究法定數字化幣的央行機構。

我們相信在中國國務院金穩會主導下,在中國央行(PBOC)全面統籌下,中國數字經濟、數字金融必將迎來跨越式大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泰瑞孟 的精彩文章:

壓縮空氣儲能簡介 中國祥天集團與國外技術相比較優勢如何?

TAG:泰瑞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