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魯恭姬造像碑》書法藝術研究

《魯恭姬造像碑》書法藝術研究

在我看來,每一塊碑,如同每一個人,都值得尊重。在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城牛頭河北岸的趙充國陵園中,有一國家級文物,它就是尚不被人熟知的《魯恭姬造像碑》。碑刻為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書法佳作。

北周風神 屈鐵渾厚

《魯恭姬造像碑》書法藝術研究

閆向陽|文

摘 要:在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城牛頭河北岸的趙充國陵園中,有一國家級文物,它就是尚不被人熟知的《魯恭姬造像碑》。碑刻為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書法佳作。魏晉時期,楷書逐步取代隸書,南朝楷、行草盛行,隸書漸失,北魏碑版楷書佔領書壇。北齊、北周、隋朝,雖然隸書突然增多,作品數量可觀,使用場合廣泛,曾出現在莊重場合和日常生活中。這反映了政治、文化全面復古在文字書法上的折射。同期北周的隸書,楷隸雜揉,體不純正。文章通過對北周《魯恭姬造像題記》書法特點進行分析,以說明其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和對當代書法藝術創作的啟示。

關鍵字:北周 ;魯恭姬造像碑;藝術特徵 ;書法價值;

甘肅由於特殊的地理因素,歷來在國家戰亂時期為兵家必爭之地。在國家繁榮昌盛時成為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東西方文化在此交匯融合,遺存了極為豐富的文物古迹。清水縣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北部,東界陝西省隴縣、寶雞市,西接秦安縣,北與張家川回族自冶縣毗鄰。清水縣在歷史上處於絲綢之路南路的要衝,從陝西隴縣翻越隴山,出大震關至天水、河西,清水為必經之地,素有「隴右要衝,關中屏障」之稱。西周孝王十三年(公元前876年)秦先祖非子因牧馬有功,始封秦地,邑秦亭,號稱嬴秦。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置邽縣,故清水又有邽縣、上邽之稱,為華夏最早置縣的縣份之一。非子的始祖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賜姓贏。其後代中潏遷居天水。非子侍奉周孝王,在清水秦亭一帶養馬。故清水是秦人、秦族、秦文化的發源地。

一、《魯恭姬造像碑》產生的背景

造像碑興盛於南北朝時期,而北周時期的佛教信仰更是十分盛行,而造像題記是北方民眾積极參与佛事活動的產物,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北朝時期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人們宗教信仰的實態。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各地封建政權,爭霸割據,戰爭連年不斷,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因此,佛教便成為他們精神的寄託,佛造像也風靡廣大地區。特定時期的書法審美意識,必然受到當時政治、經濟、文化跟宗教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而《魯恭姬造像碑》能夠形成這種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跟這些因素是分不開的。當時的政冶局面相對穩定,統冶者不斷鼓勵發展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等行業出現了繁榮的局面。在當時,儒家思想開始盛行,儒家的道德規範和倫理綱常,使得文字的審美需求和實用性要求,最終成為儒家倫理教化的工具,這就決定了北周的書法藝術風格,朝著嚴謹、整飭、中庸的隸楷相間的文字特徵方向發展。然而,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字書寫,都有正體,這是就日常書寫而言。銘石體的流變,也是由篆到隸到楷的演進過程,與字體的演變相比,鉻石體的演變就緩慢了一些,大約在公元5世紀20年代到70年代,才是銘石體完成隸書向楷書轉變的時代。《魯恭姬造像碑》的這種書體風格,恰好在這期間形成的,從造像題記書法的精湛技法和完美的藝術形式來看,碑刻的書寫者具有高超的藝術才能和文化修養,這與書丹者、刻工嚴謹認真的奉獻精神是分不開的,雖然他們都未曾在碑上留下自己的姓名,但是他們高超的書法藝術才能可以啟迪後世。北朝前期的書法進程,經歷了由古質轉向新妍的變化,在公元5世紀末葉開始與江南新書風接軌,並在北魏後期三十餘年間形成了學習南朝書法的高潮。北魏滅亡後,熾盛的南朝書風漸漸降溫。北齊時代,北方湧起了一股復古潮流,篆隸書法時興起來。公元554年,西魏攻陷梁朝都城江陵,梁朝著名書家王褒與一大批江南文士入關,正宗的南朝書法再次傳入北方,北方出現了第二次效仿南朝書法的高潮。隨著北周的統一北方,南朝書法又成為主流。魯恭姬造像碑書法就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產生的。

二、《魯恭姬造像碑》的形制和內容

甘肅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書法藝術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碑刻書法資源,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如隴南成縣的《西峽頌》、《耿勛碑》,皆是東漢摩崖碑刻中的名作。同樣,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秦亭鎮秦子鋪村忠烈祠內,存放著一塊北魏時期的《秦亭碑》(圖一、圖二),該碑是迄今為止清水縣發現時代最早的碑刻,碑刻從金石學與書法學的角度來看,不事修飾,古樸縱逸,與東漢晚期的摩崖氣韻相通,並直逼漢簡之率真隨意,極富漢人遺意。還有一塊隋朝時期的《李虎墓志銘》,該碑現存於清水縣博物館,此碑結體方正,運筆剛勁,法度森嚴,揮運酣暢,已開唐楷崇尚法度之先河。而北周時期的《魯恭姬造像碑》無論從時間來看,還是從書法藝術風格來看,都介於《秦亭碑》和《李虎墓志銘》之間,《魯恭姬造像碑》在工整中見稚拙,收束中見放逸,既有隸書質樸厚重、遒勁挺拔的特點,又有楷書剛如曲鐵、艷若春雲的氣質。筆者於2015年10月1日至當地考察,希望通過訪談博物館人員,查找相關文獻資料,由於文物部門對它實行了鋼化玻璃保護,所以不利於拍攝清晰的碑文,又沒有可以參考的拓片,實為遺憾。但可以從碑文清晰看出它是北周天和二年的書法作品,細細品讀碑文,了解到這是一塊記事碑,記載的是清水大戶句法襲為亡妻魯恭姬造釋迦像的事。該碑碑形呈拱頂碑忕,高200厘米,寬85厘米,厚56厘米,右下角殘缺。據志書記載,清道光初年,此碑出土於清水縣城北李崖石佛坪。2003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該碑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麥積山石窟合併,歸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2009年7月,經論證研究,對魯恭姬造像碑實施了鋼化玻璃保護。碑文內容在《新通志稿》、《秦州志續編》、《隴右金石錄》中均有記載。現將《隴右金石錄》中碑文收錄如下:天和二年六月十口口和口口

左員口口郎南陽枹罕二郡太守郡功曹郡平望清水句法襲為亡妻魯恭姬造釋迦定光並等身像二軀息刺史蔡國公士曹從事功曹長暉次息長榮姪仕遵僧允僧進顯昌孫懷口楊氏妹鳳姜垣氏女永妃畢氏女女保妃[1]。

碑文中記載造像碑具體的書刻時間為「天和二年六月口口」,「天和二年(567年)」乃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號,從而得出這個碑是北周(557―581)中期的作品。張寶璽先生說「這一時期正值民間造像的高潮,能搜集到的紀年造像就有十一件,年代集中在保定元年至建德二年(557―573)的16年間,止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滅佛之後不再有造像。」[2]由此可見,魯恭姬造像碑是在這一造像高潮中誕生的作品。此碑由「左員口口郎南陽枹罕二郡太守清水句法襲」為其亡妻魯恭姬所造。據《周書·地理志》「枹罕郡,北周置」[3],「南陽郡,治上宛,舊置」[4],可知句法襲任職地點在今南陽和臨夏二地,任南陽枹罕二郡太守。由此可以看出,勾法襲在當時也是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官家大戶。魯恭姬造像碑的供養人除了句法襲之外,還有兩個兒子「長暉」、「長榮」,侄子「仕遵」,地位顯赫的孫子「懷口楊氏」,妹妹「鳳姜垣氏」,三個女兒「永妃畢氏」「奴女」「保妃」,同時還有兩個出家人「僧允」「僧進」也參加了。而句法襲在釋迦佛造像碑上刻上自己家人和朋友的名字,一起供養佛像來表達自己對亡妻魯恭姬的一種祈願,寄託自己的亡妻可以得道成仙,進入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無論從句法襲當時所處的社會地位,還是他本人的經濟條件都為其亡妻造釋迦像提供可能。也為其能請到當時優秀的書家和刻手提供可能,所以《魯恭姬造像碑》書法代表著當時比較好的書法水準。

三、《魯恭姬造像碑》的書法藝術特徵

《魯恭姬造像碑》書法,由於碑的形狀基本呈長方形,無界欄,其行文依照常規碑刻書丹。共八行,自右到左,通行豎寫,每行字數十三至十五字不等,總計101字。碑書為北周書法佳作,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於楷隸之間,依然或多或少堅持和保留了漢代思想和審美偏好的方正古樸書體,也有唐楷先兆。筆畫間隔均衡,重心聚中,沉著凝重,莊重穩健,用筆古樸,氣韻連貫以及其逐漸完善的字形、字義展示出一種自然的美,發展的美,看似簡單平凡,質樸厚重,實則蘊含無限的美學意義,透露著勁健剛毅又不乏流美婉約之氣,雍容之感。

通過筆者對原碑的考察,更多關注的是字勢,此碑看似平正,但每個字都有欹側,布局天然,隨勢生髮,上下字氣息銜接很自然。還有其中有兩個字,「造」、「迦」的「辶」直接刻成「L」,這讓筆者看到很驚訝,這也是這塊碑與其它名碑相比的獨特性,是目前為止很罕見的。這讓筆者不由想起古人面對漢字處理的這種膽量和智慧,充滿了隨機性和自然性。

從殘存文字看,結體寬博,橫平豎直,書風疏朗純厚,簡樸超逸,更具有民間性和普遍性。字與字之間只在意蘊上相連與呼應。不是在筆畫上連接,顯得渾厚古樸,氣魄雄偉,高度統一,與《鄭文公碑》《石門銘》同屬一路,清代包世臣對《鄭文公碑》評價說:「北碑體多旁出,《鄭文公碑》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畫本《石鼓》,與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體近易見也」。而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列《鄭文公碑》為「妙品上」。《魯恭姬造像碑》粗獷俊朗,充盈獨特的陽剛之美。字形有大有小,結字有的平正,有的欹斜,筆畫圓渾而樸拙,楷體與隸筆之間所發生的那種不規範,不穩定,不單一的樣態,猶如兒童的活潑,彷彿山民的質樸。碑文單刀沖刻而成,筆畫形態不加修飾,這樣單調的筆形無粗細變化,顯示在拓本上,又有石花映襯,多被後人譽為「圓渾」,視為一種金石氣,一種殘缺美。

從章法上看,在該碑中可以領略到書丹者的另一番匠心獨運,在總體布局中或長或扁、或正或欹、或大或小、或疏或密。這樣在總體章法上即具有行間透氣,又見參差錯落,天然變化之妙,其氣概不同凡響,達到了平中出奇的境界。尤其是此碑在風格上的質樸、率意,充分反咉了北周隴右人民淳樸剛正的世情習俗。 通觀全碑,體勢不拘一格,章法自然天成,給人一種平整質樸,天真爛漫,雄勁而不失典雅之感,表現了一種明顯的求變求美的書法意識,充分展現了北周時期書法藝術的廣泛性社會基礎。

四、《魯恭姬造像碑》的書法藝術價值

從書法史的角度來看,北周的《魯恭姬造像碑》題記書法嚴重受到「長安書體」的影響,結體寬博,橫平豎直,書風疏朗純厚,簡樸超逸,具有濃厚的民間氣息和鮮明的時代特色,為隋代書法的統一和唐代書法的繁榮奠定了基礎。《魯恭姬造像碑》比不上《張黑女碑》的精美,比不上《張猛龍碑》的險峻;和《爨寶子碑》的奇異相比,則顯得十分雍和。但與這些個性鮮明的名牌相對比之後,我們不難發現《魯恭姬造像碑》的風格其實就是以自然取勝,其天真爛漫、落落大方,無拘無束的自然美是其它三碑所望塵莫及的。《魯恭姬造像碑》屬於平正一路,但也極為注重字勢,結字較為勻稱,中宮疏朗。《鄭文公碑》《石門銘》 屬於摩崖石刻,開張豪放,《魯恭姬造像碑》與之有些相類似。《魯恭姬造像碑》雖發現不久,尚未得到書法界充分關注。這是在北魏已經形成具有成熟楷書特徵書體後,一次以漢石經隸書為正統的復古運動。這一隸楷復古,則從用筆和結體上對漢字規範應用審美的可能性進行了多方面細緻探索,存在著一種明顯的尚簡趨楷的意象,同時自然真實地記錄和展現了中國漢字由隸而楷演變發展的全過程,為研究北周書法藝術和文字的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以其獨特的書法藝術形式,展現了北周隴右人民的審美意識和美學價值觀。對後世書法在用筆、結字上的變化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在當代書法日益走向純審美藝術化的時代,雖然書法的美學與創作範式發生了革命性的突破。但是還需要多重的歷史文化語言去豐富和構建。《魯恭姬造像碑》這種隸楷之變書體風格就具有很好的藝術創作生髮空間和價值。

《魯恭姬造像碑》高亢激昂,簡潔直率,直抒胸懷的書法風格與隴右山川蒼涼粗獷、古樸厚重的地域先秦文化完美統一,更映襯著隴右人文的粗獷剛健、遒勁豪邁的陽剛氣概,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豐富了甘肅古代藝術史,為中國書法史增添了新的一頁。

五、與北周摩崖刻經的對比研究

《鐵山摩崖》在用筆上多取篆法,圓勁而含蓄,主筆多為圓潤的圓畫中鋒,運筆凝重而圓渾,以隸書為基礎,篆隸楷有機自然結合。《葛山摩崖》刻經字體隸楷相間,立意奔放,富有神韻,與鐵山筆意相通。而《鐵山摩崖》、《葛山摩崖》與《魯恭姬造像碑》的結字和筆意有異曲同工之妙。如:鐵山和葛山中一些字與《魯恭姬造像碑》中一些字,無論在用筆,還是在結構上都很相似。雖然是一塊石碑,字徑不大,但同樣具有摩崖書法的寬博雄渾大氣,實為書法史上不可多得之作。

六、結語

《魯恭姬造像碑》是處於文字轉形時期的作品,有一種出乎後人想像的奇幻、詭譎之美,符合現代人的求異心理,能很好的幫助我們喚醒潛藏在心靈深處的「記憶」,創作出符合時代氣息的作品。文獻的傳承,更好的發現與學習,民間書法與經典書法的銜接問題,當代書法創作境況與問題,我們將如何在創作中借鑒《魯恭姬造像碑》題記書法這種自由的書寫狀態。碑實際上是自康南海以降幾乎所有書家不能避免的問題,它似乎更能接近現代人心靈圖式與結構,因為它飽含激情、充滿力量。現在我們講碑絕不是與帖相對的二元主義,而是綜合了帖學的內涵、民間書法的奇恣、兒童書寫的天真無邪等等因素的總體主義的碑學書法。而當下我們正處在一個尋找的時代。書法藝術本身就是一種尋找,而書法的創作則是在探索人類精神和情感的未知世界。在我看來,每一塊碑,如同每一個人,都值得尊重。至於書法家,我想以著名藝術家貢布里希的一句話來作答:「根本沒有藝術這回事,只有藝術家」。當然,貢布里希所指的藝術主要是繪畫,我認為提換成書法也是合適的。而《魯恭姬造像碑》書法藝術,對於書法創作者和書法家來講,則要把各種可能性納入自的創作當中去,探索一種新的方法和經驗。

——《魯恭姬造像碑》拓片

——閆向陽臨《魯恭姬造像碑》

閆向陽,1991年生於甘肅天水,畢業於河北美術學院。多次參與「河北定州、河北元氏封龍山、甘肅天水、河南鞏義、沁陽」等地的田野考察和書寫。「七劦社」社長,曾於北京、河北舉辦書法作品展。參加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劇場《快活》表演,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個展

2016金剛素心 中國西部畫院美術館北京

2016金剛素心 河北美術學院河北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洞石禿偈 的精彩文章:

閆向陽:我的鄉土記憶繪畫

TAG:古洞石禿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