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飛傲 FiiO FH1 雙單元圈鐵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 [Soomal]

飛傲 FiiO FH1 雙單元圈鐵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 [Soomal]

飛傲在2017年11月與樓氏Knowles舉行了簽約授權儀式,宣布兩款合作的耳機產品,分別是使用樓氏單單元動鐵高音的FH1耳機和使用了樓氏知名30017中高音單元的飛傲F9 Pro耳機。此前,飛傲已經發布過使用國產倍聲動鐵單元的F9,而F9 Pro使用樓氏單元傳言早在計劃之中,FH1的出現要比F9 Pro風頭更小些,定價也要比F9耳機更低些。今天我們測評的是FH1,過些天會測評F9 Pro。

飛傲 FiiO FH1 雙單元圈鐵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  [Soomal]

飛傲 FiiO FH1 雙單元圈鐵入耳式耳機

  • 樣機來源:廠商送測
    樣機類型:市售量產版
    是否商業關係:是

飛傲FH1耳機中文名「明眸」系列,與它的整體外觀設計和質感相關。飛傲官方展示了,紅藍綠黑四種顏色,耳機外殼塑料使用了細緻的納米噴塗漆,並在外層用UV塗層,橢圓外形由一條很細電鍍亮條裝飾。鍍鉻亮條裝飾,金屬質感+UV塗層的方案設計似乎是目前比較流行的方案,在汽車裝飾上挺常見。而這樣的表面質感雖然看起來不是特別高級,但是佩戴的觸感舒適度確實如官方描述那樣,沒有不適,整體佩戴舒適度也相當好。另外,不要配合那個閃亮的黃銅入耳導管來評價這款耳機外觀,這個耳機導管帶上耳塞套是看不到的。

飛傲 FiiO FH1 雙單元圈鐵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  [Soomal]

飛傲 FiiO FH1 雙單元圈鐵入耳式耳機

飛傲 FiiO FH1 雙單元圈鐵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  [Soomal]

飛傲 FiiO FH1 雙單元圈鐵入耳式耳機

飛傲FH1定價498元,比不能換線的F9 SE便宜100元,但是FH1還保留了MMCX的耳機換線設計,官方標配一根帶線控的3.5mm介面非平衡線,和一根看上去質感不錯的2.5mm平衡耳機線。官方標配精緻厚實的塑料收納盒,以上這些主要配置對於498元的售價來說還是相當厚道。FH1耳塞套提供了兩組各3個[F9提供4組],一組是紅黑配色半透明大開口的耳塞套,另一組是小開口黑色稍偏厚材質的耳塞套。飛傲官方沒有介紹這兩套耳塞套,但在以往耳機中飛傲會談到耳塞套聲音風格[但介紹也不細緻],這兩套大概是一套均衡,一套偏人聲。Soomal今天測評中也將談談這兩套耳塞套的不同。

飛傲 FiiO FH1 雙單元圈鐵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  [Soomal]

飛傲 FiiO FH1 雙單元圈鐵入耳式耳機

FH1耳機使用了樓氏的33518動鐵單元,在FH1外包裝盒上也印有Knowles的Logo,這隻單元並不像30017那樣是微型的連在一起的雙單元,負責中高頻和超高頻兩個部分。但推測,樓氏使用一隻動鐵單元來負責中高頻也沒有什麼問題,成功案例遠的有創新Aurvana In-ear2/3,近的有Nuforce的HEM2.FH1的結構整體來看還是比較傳統,從官方爆炸視圖和描述來看,動鐵單元還是被放在了入耳伸出部分比較靠近人耳的位置,不過這部分導管專門使用了黃銅,理論上比塑料和鋁合金更為穩定。在如此近的位置安放高音單元,尺寸、樣式、位置、材質的細微變化,都肯定明顯影響到最終的聲音表現。

飛傲 FiiO FH1 雙單元圈鐵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  [Soomal]

飛傲 FiiO FH1 雙單元圈鐵入耳式耳機

FH1的動圈部分放在耳機的很大腔體的後側,與入耳部分導管成90度,正面指向人耳收聽的方向。動圈揚聲器的振膜和單元據說是飛傲自己研發,振膜直徑10mm,比F9的9.2mm更大,關於振膜的材料,飛傲不少動圈單元上描述是不一樣的,要記住FH1的動圈振膜材料是「高分子複合鍍鈦振膜」。

我們對耳機煲機超過200小時,煲機對動圈單元在中頻部分的柔和程度和動態似乎稍有幫助。測試考慮到飛傲擁有系列產品搭配,所以使用X7 MarkII+AM3以及Q1MarkII音效卡作為主要參考,另外也參考享聲M1Pro播放器和樂之邦Monitor 09音效卡,以及普通手機和筆記本集成音效卡。

飛傲 FiiO FH1 雙單元圈鐵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  [Soomal]

飛傲 FiiO FH1 雙單元圈鐵入耳式耳機

整體印象:飛傲FH1的整體表現令人眼前一大亮,這恐怕是飛傲做過的所有耳機[包括和達音科合作的型號]中最好也是最正常的耳機了,它的整體聲音風格和素質全方面超過更低價位的飛傲F5,也超過更高價位的F9.也許說使用了樓氏單元,高頻的提升是在預期之中,但我們曾經一次次批評的飛傲在中低頻越來越拘謹,動圈單元越改越差[早期和達音科合作型號]的毛病都完全沒有在FH1上出現。如果飛傲是一家老牌耳機廠商,你可以認為FH1是脫胎換骨的設計,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當然,飛傲作為新手,FH1的出現也絕對算的上摸爬滾打的起步路上,終於找到了門道的標誌性型號。

飛傲FH1的動鐵痕迹相對不明顯,當然在兩組不同的耳機套下有一定差別[下文專門談到],中頻銜接非常出色,中頻厚度和人聲的表現是FH1耳機的長項,而低頻和中低頻的厚度雖然稍偏濃郁風格,但也沒有非常誇張,也沒有失控,整體聽起來FH1的聲音紮實穩重,高頻失真小[相比類似級別動圈明顯小],相對不張揚賣弄[耳塞套有差別],耳機容易驅動,對各種級別音源適應性很好。

飛傲 FiiO FH1 雙單元圈鐵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  [Soomal]

飛傲 FiiO FH1 雙單元圈鐵入耳式耳機

最後,我們這裡說明一下FH1耳機的兩個耳塞套的聲音差別。紅黑色半透明耳塞套的整體動態更好,聲音寬鬆,中頻表現更為自然鬆弛,但是高頻的密度和延伸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如果你喜歡聽到高頻那種動鐵相對比較極致的密度和稍微誇張的解析力,那麼要用另外一組耳塞套。不過這組耳塞套會讓中頻收的緊一些,低頻也會收的緊一些,人聲表現會稍顯拘謹。入耳式耳機耳塞套在一些耳機上帶來的差別其實是非常大的,FH1就是這樣的耳機。也許有人要問,為啥在測試飛傲F9時候不談談耳塞套?這次專門換了對比下,因為F9除了小開口的耳塞套外,其他幾組表現完全不正常。

高頻表現:FH1的高頻在小開口的耳塞套下是更有動鐵味道的,在半透明耳塞套下是相對稍微內斂一些的。單個動鐵單元負責高頻讓它在高頻更高部分的解析力還是和頂級型號有點差距,但這個差距完全可以接受,因為FH1的高頻已經可以很好的表現出動鐵低失真,聲音乾淨的優勢,只是和頂級型號的極高頻層次稍有差距[頂級是指索尼Z5的高音,和更新的樓氏超高音單元]。FH1的高頻整體表現的非常穩健,表現小提琴等弦樂時的密度和聲音的張力都表現出一個高水平高音揚聲器的水準,和入門動圈相比,它的動態、密度和解析力都佔有不小優勢。只是瞬態上還是有幾分動鐵過於凌厲的特徵,但似乎也更符合如今不少發燒友的審美。

和F9相比,FH1的高音進步還是比較明顯,F9發澀的聽感在FH1上已經完全不存在,尤其是在半透明塞下F9的高頻鬆散乾澀極為失敗,但FH1反而會表現的穩定自如。高頻稍偏中高頻部分,FH1的表現完勝,動態優勢和聲音密度優勢很大,其實F9已經毫無勝算。所以,我們請出了幾款Soomal很多年前就用來參考的動鐵耳機。

與Aurvana In-ear3相比,FH1的高頻整體素質肯定是更好的;和1More的3單元圈鐵相比[幾百元那款],風格不同,1More的高頻偏重加大高頻較高部分量感,修飾味道很重,但聽起來確實這部分解析力稍佔優。但中高頻銜接、動態方面,FH1仍然明顯佔優。我們也對比了福徠斯的FLC8,FLC8在不使用比較變態的加強高音的調音配置下,高頻動態還是更好一些,聲場會更顯的寬鬆。

FH1無論使用哪套耳塞套,高頻整體表現是肯定明顯優於F9的,樓氏的這隻頻率覆蓋面更廣一些的單個動鐵單元表現出色,因為手裡沒有Nuforce HEM2所以不太好進行AB對比。但因為HEM2的入耳部分設計和FH1完全不同,所以從技術上沒有太大對比價值。論印象,HEM2的高頻應該會比FH1調的密度稍弱,極高頻部分量感稍多,聲音整體稍松一些。

FH1的高頻即便使用小口耳塞套,也是相對動鐵味道很弱的動鐵耳機,尤其是在高素質的音源時[搭配Q1MarkII高頻稍顯偏硬],如果是偏暖味道的就更好。在中高頻部分的控制力和層次方面,以及整體聲音風格的控制上,FH1也已經超過了曾經在我們印象中不錯的Aurvana In-ear2/3。

中頻表現:FH1的中頻表現是這款耳機的最大亮點,在以往圈鐵耳機測評中我們只在FLC8測評中談到過它的中頻銜接是基本令人滿意的,而其他大多數圈鐵耳機,哪怕售價比FH1貴得多的,中頻表現都令人失望,而國產很多500-1000元級別的圈鐵耳機,中頻表現更是差,包括飛傲F9的表現也不是很好的。但是FH1這次脫胎換骨了,中頻的銜接極為出色。直接和FLC8對比,FH1的中頻、中高頻的銜接從聲音飽滿程度和厚度來說,要比FLC8更好一點;只是FLC8的動態更好,聲音聽起來相對更自然一些。而FH1的中頻相比FLC8的弱勢在於解析力稍弱,層次表現的不夠豐富,但相比我們測試過的飛朵、1More甚至索尼的圈鐵耳機來說,能有這樣的中高頻和高頻的自然銜接,以及飽滿紮實的中頻已經非常少見。

再來說說FH1相比飛傲以前耳機的變化,與飛傲以往的動圈耳機相比,FH1的中頻進步也是非常明顯的,甚至讓人有些不敢相信。從和達音科合作的Titan到最後的F5耳機,飛傲的中頻動態表現一直不好,而且有為了追求聲音乾淨,而動態越來越差的趨勢,到了F9這款圈鐵耳機,動圈單元也是最大瓶頸,感覺是一個非常不容易驅動的動圈似的。但FH1的中頻動態卻非常好,這有一點動鐵的功勞,更多的功勞在動圈單元以及耳機整體的設計。

雖然FH1的動圈單元靈敏度和動態肯定不如還是索尼N3AP,但在飛傲乃至國產我們測試過圈鐵耳機中,這隻動圈單元在中頻銜接上和最終FH1表現出的中頻動態、厚度上都是屬於最佳水準的行列。而FH1最終中頻的紮實聽感,飽滿的人聲和略偏濃郁一點的中低頻讓整體中頻的聽感肯定優於索尼的圈鐵耳機,包括N3AP和Z5.FH1的中頻風格和X7+AM3搭配表現不錯,搭配比較清淡的X5MarkIII也算是合得來,與Q1MarkII搭配,中頻會更有彈性和稍偏溫和,搭配暖聲的M1Pro和穩健的Monitor 09,中頻柔和的風格會表現的相對稍多一些,適應性都很好。在平衡輸出下,FH1的中頻動態和控制力都相當好,如此中頻的表現在類似價位,乃至500-1000元價位圈鐵耳機中都是大幅領先的。相比飛傲所有動圈耳機,這樣的中頻也是處於絕對領先位置。

低頻表現:前面多次談到FH1的聲音風格還是稍偏濃郁的,這主要從中低頻以下部分開始有所體現,相對來說FH1在這部分的量感是稍偏多的。這種偏多並不是松垮的[索尼容易做的松垮],而是比較有彈性和豐滿的,如果非要說和Z5、N3AP,或者FLC8相比不足。那麼和FLC8相比,可能解析力稍偏弱,和索尼相比應該是低頻下潛較深部分的動態和解析力稍弱。而FH1的低頻會被更多發燒友描述為「低頻好」,我們也不否認這種說法。因為我們和網友的交流中發現,很多發燒友對低頻的評價不僅僅在量感,它們還會追求低頻的力度和動態[例如量感很足的MSR7的低頻,很多評價認為低頻不好,因為它的低頻相對發散力量感不夠],這要求低頻在偏中低頻部分稍微突出一些,並且要有足夠好的動態。

FH1正是這種比較有力量型的低頻,當然,它又不至於像動鐵低音單元那樣有力量但又比較發獃。它在表現超大動態和響度的低頻時有不錯的控制力和爆棚聽感,如果搭配平衡輸出或者稍大一些的耳放驅動,都會有比較震撼的低頻聽感。在中低頻部分,包括男聲、大提琴、鋼琴或鼓類打擊樂的表現上,大提琴表現的溫和厚重,稍有修飾痕迹,無論是偏中低頻部分的穩重柔和,還是偏低頻部分的力度竟然表現的都不錯;對於鋼琴等低頻的表現動態稍顯不足,聲音厚度還是相當好;打擊樂方面力度足夠,但略顯不夠鬆弛。不夠鬆弛是入耳式耳塞的通病之一,對於FH1來說並不算明顯不足,只是相對風格上不同。無論如何,FH1的中低頻還是遠勝飛傲以往所有耳機,包括F9.這裡要再次表揚FH1使用的這隻動圈單元和整體調音,這應當是飛傲推出耳機中中低頻和低頻表現最好的耳機。如果它的低頻下潛深度和細節如果能有提升,那將讓這款耳機的整體水準更上一大台階。

音源搭配:音源搭配方面,開始就談到它有不錯的適應性,所以哪怕搭配中性的iPad之類音源整體風格也基本和上文描述差別不大。X7MarkII+AM3下FH1的表現不錯,中頻和低頻都已經比較好的發揮,當然由於標配平衡線,耳放卡也有平衡輸口可以用平衡組合,平衡輸出下表現中頻動態和低頻下潛較深部分的控制力會有一定提升。Q1MarkII的平衡輸出下低頻和中頻表現稍好於AM3下,但是高頻的風格比較詭異,在動圈下大多比較細膩的Q1MarkII搭配FH1時高頻略顯硬了一些,這隻動鐵高音偏硬並不會刺耳,而是顯得密度和瞬態聽起來稍微有點假,俗稱鐵皮味,不過這個影響很小,甚至比Aurvana In-ear3更少。搭配Monitor 09會讓中頻和中高頻明顯變得更柔和[In-ear輸出口]。

另外,這裡再次強調一下兩組耳機套。如果喜歡中頻更為飽滿相對寬鬆一些,就使用紅黑色半透明塞,也許這是飛傲所說的人聲塞。如果想要體驗一下動鐵高音的優勢和味道,就用小開口的黑色塞。但無論哪套塞子,FH1都保持了飽滿均衡的聽感,整體風格大體不變。

總結

飛傲FH1耳機雖然價格比F9系列更低,但整體表現要比F9明顯更好。如果FH1與飛傲以往設計的各款耳機都來自同一設計團隊,那麼FH1絕對可以標誌著飛傲的耳機設計終於有些開竅了。FH1一改以往飛傲耳機拘謹且越做越緊的問題,FH1的耳機做到了溫和、飽滿、紮實有力;雖然FH1使用了樓氏動鐵單元,還高調簽協議開發布會,但FH1的樓氏動鐵高音卻並不高調,相對來說在所有圈鐵耳機中很好的把握了平衡,不張揚或略張揚,雖然不能摸到頂尖動鐵高音極高頻水準,但卻把能表達的高頻和中高頻部分做到了非常好的水準。綜合以往測評過的動鐵耳機和圈鐵耳機,FH1對動鐵高音的應用絕對做到了物盡所用,並且發揮的很不錯。而市面上大多數圈鐵耳機的動鐵部分設計都在嘩眾取寵,甚至大多狗屁不通。

在動圈部分的進步其實才是更大驚喜,當然不能完全將中低頻表現歸功於揚聲器本身,還要包括整個耳機的聲學設計,從結果來看我們暫且將這個功勞記在動圈身上。因為以往飛傲耳機的中頻和中低頻表現都遠不如FH1,而FH1一躍成為幾乎所有圈鐵耳機中中頻動態、厚度表現相當出色的水平,進步的幅度確實有點大。當然,細節、下潛、動態方面仍然不算特別高級,但已經很好的完成了FH1本身定位的水準,且相比競品領先幅度已經很大了。

飛傲進入耳機產品領域時間很短,開竅之作FH1對未來的影響還要繼續觀察,但希望FH1是一個好的開始和基礎。在索尼剛剛發布第三代的A7相機時提出了Basic Model的說法。同理,索尼在耳機產品線也是這麼做的,例如同一基礎的動鐵單元技術細節,同一基礎的動圈振膜等。對於飛傲,以FH1為基礎藍本發展更多型號絕對是前途光明的,希望能早日聽到真正基於FH1技術平台的飛傲更多的耳機產品。對於飛傲FH1耳機,Soomal給予強烈推薦評級。[註:圈鐵耳機中第三款獲推薦型號,首次推薦飛傲耳機產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碼多 的精彩文章:

OnePlus 一加5T智能手機攝像頭拍攝體驗報告 [Soomal]
怎樣才是優秀的防抖系統? [夏昆岡]

TAG:數碼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