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潮汕鬧元宵」民俗文化你真的了解嗎?

「潮汕鬧元宵」民俗文化你真的了解嗎?

潮汕人的鬧元宵

國人歡度元宵佳節特別隆重,稱之為「鬧」,潮汕人也然,且有我們地方的獨特之處。

元宵節歷史悠久,據傳是起源於西漢文帝登基(公元前179)時,為紀念平息「諸呂之亂」的最後勝利日子正月十五而君民同樂大搞歡慶沿襲下來的,至唐朝已發展到極致,到處張燈結綵,人人狂歡,鬧得極為激烈,以致有功臣良將後裔薛剛「驚崩聖駕,踏死太子」的悲劇發生。以後宋元明清各朝在太平時期也都非常熱鬧,直至現在仍不例外。

之所以要狂熱地鬧元宵,是因為它是一年中第一個圓月之夜的佳節。《辭海》註解「元」的字義是「始也」、「長(大)也」,通「善」,又與「圓」諧音。正月初一為「元日」、「元旦」,正月十五是「元夕」、「元宵」。月由缺到圓,「圓」是人們最企盼的;何況是首個圓日夜,「今年明月始今宵」,「皓月人間第一圓」,就該隆重熱烈慶祝了。國人把正月初一過年至元宵這段時間稱為「年宵節」,潮人則稱為「弦夜節」或簡稱「弦夜」(「弦」是「年」的轉音);把年近節稱為「弦夜腳」(「腳」是臨近之意),元宵後稱為「弦夜過」,這大半個月節味最濃。

慶元宵鬧元宵的最大特色是通宵達旦燈火輝煌,到處是燈山燈海,火樹銀光,各式彩燈爭奇鬥豔,百花競放,有不動的擺燈、吊燈,有流動的游燈、走馬燈,點綴著千奇百怪的人物動植物造型。潮汕地區更有自成一格的花燈、紗燈,如人人會唱的潮曲《百屏燈》就反映了紮成100齣戲主要人物的紗燈,遊行在大街小巷上的盛況。潮汕廣大農村舊時家家戶戶都點亮自家的燈籠,排成長龍,由潮州大鑼鼓伴奏游遍全村,倒也很為壯觀,俗語說:「你正月十五來看燈呶!」就是指平時被人看不起而不服氣者說的勵志話,影射他有朝一日能像元宵燈那樣興旺發達。

更熱鬧的是放煙火等大型活動。

元宵節與燈連在一起的還有群眾性的猜謎活動。猜謎幾乎逢節多有,唯元宵特盛。人們把謎箋懸在燈下,故有「燈謎」一詞定格起來。潮汕的燈謎是全國最佳的,潮人元宵謎也就最有名。

國人約定俗成地把元宵定為中國的「情人節」,這可上溯至1400多年前陳朝的樂昌公主與附馬、太子舍人徐德昌在正月十五破鏡重圓的故事。潮州佳人黃五娘也與泉州才子陳三在元宵燈下邂逅後幾經艱苦努力而成佳偶。在封建禮教禁錮下的婦女,只有在元宵這一天可自由外出,拋頭露面與異性接觸,服從父母命媒妁言而曾同未婚夫婿相過一面的,也可在此時與他晤面,但俗話說:「情人遇著無相叫,回過頭來笑一笑」,這一笑也就心滿意足,夠幸福的了。所以元宵古來是中國的「情人節」。

潮汕很多地方過去有個奇特的習俗:上一年元宵後至今年元宵前結婚的新娘,無論是產育好或是懷孕的,元宵夜都得重新打扮新娘妝,穿新娘禮服,由原來出嫁時的伴娘或家人帶到全村的燈會前讓村民鄉親觀看、欣賞,名叫「新娘元宵落燈棚」。民間有歌謠唱道:「潮汕姿娘真趣味,做了新娘度佳期,天光起來就變老(老婆),元宵又再變新鮮。」

潮汕元宵游花燈,歷史悠久。明嘉靖刻本潮劇《荔鏡記》取材於潮州民間傳說。說的是明朝泉州人陳三探親途經潮州,適逢元宵上街賞燈時偶遇黃五娘,兩人一見鍾情,經過一番波折,終成眷屬的故事。在第六場《五娘賞燈》中就對當時元宵夜潮州游花燈的情景作了具體地描寫:「元宵夜,有十成,賞燈人,都齊整,辦出鰲山景緻,抽出王祥卧冰,丁蘭刻母,盡都會活……」。

由此可推知,潮汕元宵游花燈至少已有四百多年以上的歷史。至清代,潮汕游花燈更盛。清乾隆《普寧縣誌》載:「城市街巷以至鄉寨皆點花燈,寺廟多有燈會,放大梨金、菊蘭、落地梅等花。」清嘉慶《澄海縣誌》引舊志云:「十一日夜起,各神廟張燈,士女嬉遊,放花爆,打鞦韆,歌聲達旦。」清代元宵游花燈以潮州最為有名。清初潮州青龍廟興起後,每年游安濟聖王時也游花燈,一連三夜。最後還要把花燈集中在一起,組織各方人士進行評比。年復一年,精益求精,使潮州花燈聞名遠近。

元宵節快樂

雄獅高蹺鬧十五,傳統花燈綻元宵。興高采烈觀燈會,全家上陣燈謎猜。鞭炮響起鑼鼓敲,人潮如流瞧社火。窗輝映著團圓影,笑聲傳出甜蜜情。小鴿子祝大家元宵節合家歡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潮州跑腿 的精彩文章:

當情人節碰上春節,單身汪怎麼過?
臘八節,除了吃粥我們還能幹嘛?

TAG:潮州跑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