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手藝傳承護非遺——稷山戲帽鞋的傳承佳話

手藝傳承護非遺——稷山戲帽鞋的傳承佳話

《山西畫報》2018年2期

大女兒在戲校從事戲劇教育工作,家族的手藝與她的大部分生活相得益彰。在老父親面前,也時而賣弄調皮,戲帽一上頭,一起范兒,給老父親唱上幾句,老父親的臉上總能漾出笑容。女兒是爸爸的小棉襖,此話不假

稷山縣88歲的張海川老人14歲開始跟隨師傅學藝,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縣工藝美術廠帶領工人製作戲帽鞋。

稷山傳統戲帽鞋製作技藝傳承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彙集了民間縫紉、刺繡、美術、手工裁剪等多種工藝,用麻紙、麻繩、草板紙、皮膠、生蠶絲、金箔、銀箔、牛皮、鐵絲、襯子、綢緞、布匹等多種材料純手工製作而成。全靠老師傅的口傳心授,經過幾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幾十天的時間,才能完成一頂帽子的製作。可見其複雜的工藝和高超的技術要求。改革開放後的一段時期,戲劇業的一度疲軟使得這一技藝幾乎面臨失傳。所幸的是,在張海川老人家,子承父業,兒子張廣新將這一手藝在他的家族裡延續下來。

張廣新和他愛人衛永愛合力製作戲帽

盔頭的製作要用火烙鐵烙成帽形

烙鐵的溫度用眼一看就知道

每一把工具都呈現出了它的歷史

1972年,張廣新高中畢業後進入當時的「稷山縣服裝鞋帽廠」,跟著廠里的師傅學織毛衣,後來古裝戲開放,由於師傅曾是做戲劇盔頭出身,就跟著學下了這門手藝。

改革開放後,不少人都選擇了外出打工,行業的不景氣讓大家都感到了工作的乏力。上世紀90年代初,廠子倒閉,張廣新和他的父親、妻子都回了家。沒了生活來源,生活卻要繼續,好在技不壓身,他們一拍即合,買材料、購工具、搞樣品,開始製作稷山傳統戲帽鞋。「有兩雙手還能讓自己餓肚子?」張廣新滿懷信心地說。

由於戲帽鞋的製作都是純手工,不但極為損耗精力、時間,更有這種手工與生俱來的枯燥,使得入行者寥寥無幾,再加上收入低微更是讓人無以為繼,張廣新一度產生了放棄的念頭。

2014年,稷山傳統戲帽鞋製作技藝被列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國家對非遺保護工程的日益重視,這門技藝名譽、地位水漲船高,這些都給了張廣新堅持下去的信心和理由。「不但自己要堅持,還要帶著徒弟干,一定要把這個技藝傳承下去,不能失傳。」張廣新給自己,也給曾經想退卻的徒弟打著氣、鼓著勁,徒弟也在他的細心開導下最終留了下來。

鳳冠要細心描金,花心部位要精心貼翠妝點。這種翠色總給人一種說不出的低調奢華的感覺

制靴子需要大量麻繩,88歲的老藝人張海川每天堅持擰麻。這雙已布滿褶皺的巧手並沒有隨著歲月的洗禮變得笨拙

生色好的官帽翅要小心翼翼地掛起來,避免油漆粘連

瀝粉對技術的要求很高,要求線條流暢均勻,使盔頭上紋飾清晰,更有立體感

剛剛做完作業的張廣新的孫子跑到了奶奶身旁粘糊了起來。儘管孩童時期的他本應對眼前的這些華麗色彩充滿好奇,但對於他來說已見怪不怪了。偶爾他也會靈光一現問東問西,對於百餘道的製作工序,一個孩子的理解總是要在不斷地耳濡目染中才能更加深刻

「只要堅持下去、延續下去,就是有前途的事業。」這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手藝人用簡單的人生悟出的大道理。

如今,張廣新在原有銷路的基礎上運用互聯網,在網上承接訂單,根據演員的頭型定製頭飾、靴子,產品製作更加精細、華麗。人們也越來越喜歡這種年代久遠卻製作精美的藝術品。

張廣新夫婦拿出親手作的官帽讓老父親佩戴。其樂融融的一家,笑容常常在屋裡回蕩。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而他們所守護的更是無價瑰寶

互聯網的推廣,訂單也隨之變多,張廣新有時忙不過來,生怕力不從心,但苦於沒人學習,僅靠兩雙手又怎能應對這可觀的需求。想到這些,張廣新腦海中飄過一層惆悵

現在的張廣新已有了一個新的身份:稷山傳統戲劇帽鞋製作技藝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文王國偉 圖楊德新

編輯:孟成鋼

美文 美圖

長按左邊二維碼

感謝您的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西畫報 的精彩文章:

情系「小三線」 影記「山橡人」

TAG:山西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