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田留學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青田留學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祝大家元宵節快樂!團團圓圓!!!!

今天大連辦事處也提前下班一小時~ 老師們坐車回家過節 ~

今天是元宵節

過了這個元宵節

意味著年也就真正過完嚕~

有多少人跟小編一樣

都捨不得這個嗨森的春節?

今天一天長輩的微信祝福語一定是這樣的

GIF

這樣的

GIF

這樣的

GIF

以及這樣

GIF

GIF

下面說一下元宵節的由來 :

GIF

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

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還放煙花助興。「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

因為地域的不同,南方和北方在元宵節時一般吃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

南方人吃湯圓,而北方人吃元宵。

元宵為下圖:

湯圓:

大家是不是覺得很奇怪,元宵和湯圓不是一樣的嗎?為什麼要區分開?

好了。青田要為大家科普一下,其實,元宵和湯圓是不一樣的。

有四大不同:做法、材料、吃法、儲存。

一:

做法方面:給大家個口訣:湯圓是包出來的元宵是滾出來的。

具體流程:

元宵的,首先需將餡和好,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然後再過水,繼續放回笸籮內滾,反覆幾次,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

湯圓的,有點兒像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面一樣),用手揪一小團濕面,擠壓成圓片形狀。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圓。

二:

材料方面: 元宵的材料比較單一,一般以白餡為主,餡料多為白糖芝麻。

湯圓的材料就豐富多了,酸的,甜的,苦的,辣的,豬肉餡的,豆腐餡的,水果餡的,青菜餡的……無奇不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湯圓包不到的。

三:

吃法方面:

元宵煮的時間長,要10分鐘以上。煮出來的湯十分渾,不清。這是因為元宵是滾的,糯米粉在煮的時候溶於水,使得水跟麵湯似的。

湯圓煮的時間短,3~5分鐘就好了,浮起來了。煮出來的湯很清,就像清湯一樣。

四:

儲存方面:

元宵即使冷凍了,一般放不過4-5天,再久了,一煮,元宵皮兒就變紅色了,而湯圓冷凍起來可以放幾個月。(原因:主要是因為生產工藝+地方溫度造成的。因為元宵需要快速的把粉凍上,所以需要在比較冷的地方(4度以下)做成,所以北方做元宵的多。湯圓則無此要求,怎麼做都可以。所以,全國都能吃到湯圓,而元宵好像只有北方才能吃到。)

普及知識時間到:

【湯圓】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主要祈求全家團團圓圓。做湯圓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

湯圓依餡論,分有餡和無餡兩種,有餡湯圓又有咸、甜、葷、素之分;按製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湯圓機制和竹匾水滾等諸種;按粉制區別,則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湯圓

湯圓,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煮、可炸、可蒸,各地做法不一。

據傳,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起源於宋朝。因為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又被稱為「浮元子」,後改稱「湯圓」,寓意「團圓」「圓滿」。

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祈求全家團圓吉利,寄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元宵

北滾元宵,南包湯圓。元宵和湯圓是不一樣的。元宵,以餡為基礎,將餡料切成小塊,蘸上水,在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洒水,使其自然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

元宵,曾有多種名稱,如面繭、粉果、元寶、湯餅、圓不落角等,明永樂年間正式定名為元宵。

元宵和湯圓,都有家庭團圓美滿的寓意。

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除了吃湯圓,還吃生菜。

廣東人凡事喜歡有個好意頭。生菜因為和「生財」諧音,所以被看作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平時常用於新店開業等場合,元宵節生菜常拌以糕餅煮食,表達了人們對節慶的美好期許。

元宵茶

元宵茶,就是在熱湯麵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在陝西等地,元宵節就有吃元宵茶的風俗。

此茶因為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跟元宵配搭來吃,營養更為全面,也正好可解過年飲食過於油膩的口味。

油茶

油茶,是元宵節夜晚在山區流行的傳統吃食。

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即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打茶是用筷子攪著茶麵下鍋做油茶,也曰麵茶。扁食,即餃子。

油錘

唐朝就有油錘的製法的記載——其實就是炸元宵,到宋代,油錘成為汴中(今河南開封)元宵節的節日食品。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油錘的製法與品種均頗具地方特色,僅廣東一省,便有番禺的通心煎堆、東莞的碌堆、九江的煎堆等,可謂唐宋食風今猶在。

餃子

跟過年一樣,元宵節,我國北方基本也都吃餃子。餃子形如元寶,所以吃餃子就取「招財進寶」之意;餃子諧音「交子」,即相交子時,交好運發大財的意思;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對新一年的祈望。

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即正月十五先吃餃子,正月十六再吃元宵,寓意是團圓、吉祥,扁扁圓圓又一年。

棗糕

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營養豐富。

棗子在中國文化里有「早生貴子」的寓意。元宵節,豫西一帶的人們喜歡吃棗糕,同樣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對此記載「自粱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

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元宵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升。

面燈

面燈也叫面盞,是用麵粉做的各種形式的燈盞,從漢朝開始流傳,現多流行於北方地區。

相傳,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老百姓捏、點和吃面燈,祈求新一年闔家幸福、家業興旺。

做成各種動物形狀的面燈,擺放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寓意。比如點亮的狗形面燈放在家門口,讓它保家護院;點亮的雞形面燈放在雞柵邊,祝願家雞們不生病、多下蛋等。

豆麵糰

元宵節,昆明人喜歡吃豆麵糰,做法跟元宵差不多,即將豆炒熟後磨面,團成丸子後用水煮熟即可,同樣寓意團團圓圓。

糟羹

糟羹是浙江台州傳統的小吃、元宵節食品。以米粉,薯粉或藕粉為主料調製而成,分咸、甜兩種。

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台州人便會回家美美地吃起糟羹。其中,甜糟羹又叫新娘羹,新進門的媳婦在過第一個元宵節必定要做甜糟羹請鄰里吃,以展示廚藝和分享喜慶,鄰里也非常樂意上門,意在為新的一年討個好彩頭。

饅頭、麥餅

浙江浦江一帶,在元宵節有吃饅頭、麥餅的習俗。據說是饅頭為發麵,麥餅為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

元宵節晚餐時分,家家都會傳出「嘭嘭嘭」拍麥餅的響聲,戶戶飄出誘人的麥餅香味。

麵條

江北地區,民間流傳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的民諺,當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麵條,聽起來與元宵節不相關,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

《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誌慶。」落燈時吃麵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地域的不同

造就了元宵節的飲食文化差異

但始終不變的是

人們對團圓吉祥的美好嚮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田留學訂閱號 的精彩文章:

日本留學即將突破30萬,日本留學未來發展趨勢會怎麼樣呢?

TAG:青田留學訂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