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董卓明明想把持朝政,為什麼還立聰慧的劉協為帝?原因很簡單

董卓明明想把持朝政,為什麼還立聰慧的劉協為帝?原因很簡單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126期 文/無常奉天玉)

東漢末年,因為桓靈二帝寵信宦官,這個傳承了近四百年的王朝,變得岌岌可危,浩浩蕩蕩的黃巾軍起義,也隨之爆發。不過這畢竟是華夏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之一,它並沒有就此滅亡。然而不久之後,董卓受召入京,廢立皇帝並把持朝政,這個飽經風霜的王朝,便再也支持不住了,彼時群雄並起,諸侯爭霸,亂世揭開了帷幕。每每讀史到此,我們在為大漢唏噓的同時,不禁會生出一個疑問,那就是董卓入京之後,想要獨攬大權,把皇帝變成傀儡,那麼他本該選擇一個更怯懦,更好控制的人選才對,原本的少帝劉辯,明明更符合條件,他為何卻將其廢掉,改立了劉協呢?

漢靈帝駕崩之時,留下了兩個兒子,一個是少帝劉辯,另一個則是當時的陳留王,後來的漢獻帝劉協。當初宦官亂權,大將軍何進,也就是劉辯的舅舅,召董卓和丁原入京,想要借其勢剷除閹黨。結果還未等董卓到達,他便被宦官殺死了,劉辯和劉協也被劫出宮。董卓迎接到二人之後,想要了解一下事態,當時已經十四歲的劉辯,什麼都說不清,堪堪九歲的劉協,卻非常穩重,什麼都講的頭頭是道。《三國志》注引《獻帝紀》曰:「卓與帝語,語不可了。乃更與陳留王語,問禍亂由起;王答,自初至終,無所遺失。」從這一記載中,我們不難看出,劉辯更加怯懦,劉協卻能夠在遭逢大變之後,坦然自若,董卓想要把持朝政的話,應該繼續以劉辯為帝才對,為什麼他非常改立劉協呢?對此,小編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個人感情

董卓是一個權臣,卻並非梟雄,這一點從他入京,並得以把持朝政之後的表現,便可以看出。所以他在廢立皇帝的時候,也摻雜了個人喜好。據《獻帝紀》記載,他在與劉辯和劉協分別交流之後,見劉協遭逢大變之後,不但沒有驚慌失措,反而能夠把事事講得清清楚楚,便「大喜,乃有廢立意」。畢竟他是一個「少好遊俠」且多年從軍的人物,估計最見不得的,就是支支吾吾,語無倫次了吧?

二、穩固地位

董卓自從決定入京那一刻起,便沒有想過再次離開京城,於他而言,如何在京城站穩腳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出身於民風剽悍的西涼地區的他,沒有選擇勾心鬥角,一步一步在京城紮根,而是選擇了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改立新帝,使自己成為擁立之功臣,從而登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並架空皇帝,把持朝政。不得不說,若非他登上高位之後,便開始禍亂朝綱,且表現出了自己荒淫無度的一面,若不看他的最終結局,他的做法勉強可以謂之為成功。

三、排除異己

所謂的把持朝政,並非只要讓皇帝聽自己的,就足夠了,他還需要百官的服從。彼時他獨攬大權,幾乎可以算是名不正且言不順,雖然有一部分人,屈服在了他的淫威之下,但是反對他的人依舊大有人在。利用廢立皇帝這等大事,逼迫朝臣站隊,是董卓「分清敵我」最簡單明了的方式。後來司馬家族準備以晉代魏的時候,也用過同樣的方式,不是嗎?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雖然董卓想要把持朝政,獨攬大權,怯懦的劉辯更適合做傀儡,但他還是改立了劉協,這一選擇既與他的個人喜好人關,也有深層次的考慮。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三國 的精彩文章:

此人是漢末虎將,先擊敗關羽張飛,後勝夏侯惇,因未逢明主而慘死
此人是川中最低調的謀臣,歷史上只說了兩句話,就改變了蜀漢未來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