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海空軍艦機的新航線:從這一海域到太平洋更「方便」?

中國海空軍艦機的新航線:從這一海域到太平洋更「方便」?

自去年11月至今,中國空軍、海軍的飛機、戰艦數次穿越對馬海峽,赴東北亞國際空域進行遠海訓練。這是解放軍從3年前開始,逐步實現遠海遠洋常態化訓練的一個值得關注的新動向。在東北亞國際海空域成為解放軍遠海訓練的一個重要區域以前,中國海空軍戰艦和飛機主要是從巴士海峽、宮古海峽等通道出島鏈,赴西太平洋海域或者是菲律賓海域進行遠洋訓練。對此,總有一些人酸溜溜地表示,和平時期通過島鏈通道並無實際意義,一旦到了非和平時期,解放軍艦機還是難以突破島鏈「枷鎖」。其實這些人的觀點實在是自打其臉,試問如果和平時期都不出島鏈赴遠洋,還能指望其他時期能順利進入太平洋、印度洋海域嗎?

近日,1艘054A型護衛艦與1架運-9電子偵察機在東北亞國際海空域進行了協同訓練。

從我國黃渤海經東海直至南海,一長串的半島、列島和島嶼形成所謂「島鏈」。這些島嶼在海上航行、貿易往來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域外國家卻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在單方面設置的所謂第一島鏈「苦心經營」,造成如今基地林立,頗具壓迫性的地緣形態。這就是為何解放軍在海空軍裝備和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後,一定要實現出島鏈赴遠洋訓練常態化的重要原因。因為不突破所謂「島鏈」,我國海上方向的安全態勢就得不到根本改善,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空防、海防體系就面臨考驗。

解放軍從自身裝備和戰鬥力建設進度出發,很可能採取了「先近後遠、多點突破」的遠洋訓練步驟。巴士海峽、宮古海峽、大隅海峽等距離我國沿海直線距離在900公里以內,這些重要通道成為我軍出島鏈赴遠洋初期階段的選擇。因為這樣的地理距離,完全在我軍單發三代機殲-10,甚至是二代機殲-8的作戰半徑覆蓋範圍以內。

殲-10戰機經過一次空中加油後,作戰半徑可超過1400公里。

但是,從大隅海峽到巴士海峽之間的連串島嶼,基本是基地最密集區域。所以雖然在地理上便於解放軍艦機出入島鏈,但從非和平時期可能面對的狀況考慮,這一地帶確實不是出島鏈赴遠洋的最理想區域。中國海空軍之所以選擇先「啃」最硬的「骨頭」,既有以練兵當練強的考慮,也有如果能「啃下」最硬的骨頭,余處亦無須擔心的考量。

然而,在自身主戰裝備尤其是空中技術裝備任務範圍已可抵達更遠空域時,中國海空軍又開始尋找新的出島鏈通道,這也可以看做「先近後遠、多點突破」步驟的第二訓練階段。在去年11月中國空軍多型戰機首次赴東北亞國際空域訓練之前,海軍航空兵的轟-6G轟炸機、運-8/運-9系列電子偵察機等,已經多次飛越對馬海峽赴上述海空域。只是由於海軍航空兵主戰裝備技術水平偏低,所以產生的影響和效果不如空軍那麼大。

轟-6K轟炸機去年11月首次赴東北亞國際空域訓練。感謝圖片製作者

今年以來,中國空軍3.5代殲-16、蘇-35多用途戰機先後形成戰鬥力,殲-20隱身戰機也加入作戰部隊。這些新銳戰機的作戰半徑超過1600公里,最遠接近2000公里。如果未來運-20空中加油機能批量服役的話,上述三款雙發重型先進戰機的航程覆蓋範圍還會大大拓展。所以曾經困擾轟-6K轟炸機、運-8/運-9電子戰/電子偵察機赴遠洋訓練時,無法獲得本方遠程戰鬥機全程護航的問題,相信很快會得到解決。

未來中國海空軍飛機無論是到西太平洋還是東北亞國際空域進行遠海、遠洋訓練,有了殲-20、殲-16、蘇-35等重型戰鬥機的參與,其產生的效果與影響力都不是此前遠海訓練可以比擬的。不過相比較而言,殲-20戰機的戰略「威懾力」太強,殲-16和蘇-35戰機伴隨轟-6K等大型軍機赴遠洋訓練的頻率可能反而更高。

中國空軍最新宣傳片展示了殲-16戰機「大象漫步」的場景。

無論是西太平洋、印度洋,還是東北亞國際海空域,都會是中國海空軍遠洋訓練的重點區域。只有海軍完成向藍水海軍的戰略轉型,空軍完成向戰略軍種的「晉級」,解放軍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更好地捍衛主權和發展利益的目標才能一一實現。也只有如此,才能打碎所謂的島嶼鎖鏈,贏得更大發展空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戰刀防務觀察室 的精彩文章:

TAG:百戰刀防務觀察室 |